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产抗病品种农大 1108
一、品种简介 由组合 “ 5108/Riband// 温麦  6  号 /3/4* 周  13”  采用系谱法经过连续  6 年的北京 - 河北高邑间穿梭育种定向选择育成, 2012 年通过河南省新品种审定。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抗倒高产品种农大 399
一、品种简介 利用“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和“穿梭育种”的策略,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辅助选择育成,系谱为“Torino/2*2552//9516/3/5*石 4185”。于2012 年 2 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委员会审定。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超早熟无公害草莓高产技术
该技术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校建立的可在春节和元旦上市 的“无加温冬季草莓早熟半早熟栽培技术”之后的草莓栽培技术又一重要突破。 利用引进甜查理鲜食草莓品种、卡玛鲁沙等出口草莓品种以及钻石等珍稀草莓 品种,在建立的系统化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通过工厂化育苗技术和全新的育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25- 苗方法,以无公害栽培方式,促进草莓花芽提早分化、超早成熟。 生产条件及经济效益预测:培育的草莓比现有草莓提前一至两个月成熟, 可于 10 至 11 月上市销售,亩产可达 4000kg。10-1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高产谷胱甘肽菌种的选育及代谢调控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谷胱甘肽是一种三肽(γ-L-谷氨酢酰-L-半胱氨酰-甘氨酸)化合物,它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油料种子中,它在细胞中的功能之一就是抵御各种毒素和致癌剂。有研究表明:谷胱甘肽在小肠中能被完全吸收,并且某些上皮细胞能利用外源谷胱甘肽去毒,这说明膳食中的谷胱甘肽决定着人体中细胞受损伤的程度。除作为抗毒剂外,谷胱甘肽还对一些巯基酶有激活作用,可作为保护酶和其它蛋白巯基的抗氧化剂,在生物氧化、氨基酸转运、保护血红蛋白等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另外,谷胱甘肽还具有抑制衰老、预防糖尿病、消除疲劳等作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该成果 2013 年获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该技术率先制定了江苏稻麦两熟条件下机插、机直播水稻生产的品种利用模式、布局与区划,创新了双膜和软盘营养土、专用基质和泥浆旱(湿)育标准壮秧技术、 商品育秧供秧插秧的专业化服务模式。 创立了以“标秧、精插、 稳发、 早搁、 优中、 强后”为主要内涵的亩产 700 公斤的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旱直播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试阶段/n水资源短缺和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新型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水稻早直播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前水稻生产技术转型期稳定种植面积、提高产量的优选技术之一。该发明解决了旱直播水稻常规栽培中出苗率低、杂草危害严重、产量不高、氮肥利用效率低的等问题。该发明主要技术要点:干旱整地、施足底肥、选种、包衣、杂草防除等。。通过该发明在旱直播水稻上的应用,旱直播水稻亩产达到526-687公斤,旱直播水稻与传统移栽稻相比节水18%,籽粒氮素利用效率与传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高产刺参及长牡蛎新品种培育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突贡专家杨建敏教授团队,联合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市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群体单性状定向选育技术,选育完成我国首个高产刺参“崆峒岛1号”(GS-01-015-2014)新品种。其主要特征为生长速度快、苗种个体规格整齐,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苗种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平均产量提高24.12%,体壁重平均提高20.67%;体长变异系数率平均变异率缩小为15.15%,体重变异系数平均变异率为22.32%,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品苗种,适宜在山东、辽宁等沿海海洋牧场、池塘养殖。  长牡蛎新品种“鲁益1号”(GS-01-006-2020)采用BLUP家系选育技术,为我国首个品质性状牡蛎新品种。新品种研发过程中,首次建立了多品质性状的近红外(NIR)数据模型,形成了即时性、低成本、高通量的NIR检测技术,大大提升了品质性状的检测效率和育种效率。新品种主要特征为糖原含量高,生长速度快,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长牡蛎苗种除了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其平均糖原含量较普通长牡蛎提高19.3%(干样),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善,口感鲜甜,市场价格高,适宜在我国北方沿海进行筏式养殖。
鲁东大学 2021-05-11
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 简介
已有样品/n“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创制的水稻超高产新种质。该种质突破了亚种间杂交障碍,具有超高生物学产量、超高株型(180—220cm)、高抗倒性、强分蘖能力、高光效、高根系活力特征,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可达40吨/公顷以上),平均有效分蘖51个,单穂实粒数可高达600粒。经6年多区域生产性试验,在普通稻田和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巨型稻”杂交品种的单季产量可稳定达到900~1100公斤/亩,再生稻可达350公斤/亩。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南农系列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
本成果针对大豆种植的增产增效,通过优化组合设计与后代基因型选择的方法,开展了高产和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出高产与优质兼备的大豆新品种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南农47蛋白质含量44.4%,接近高蛋白(45.0%)标准,在黄淮海南片种植,亩产高达337.34公斤;南农66亩产205.51公斤,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南农69油脂含量22.2%,超过高油标准;南农43异黄酮含量高达5980 μg/g,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影响大豆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本成果针对大豆种植的增产增效,通过优化组合设计与后代基因型选择的方法,开展了高产和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培育出高产与优质兼备的大豆新品种南农47、南农69和南农43,高产抗逆大豆新品种南农66和南农64;其中南农47通过国家审定,南农66通过湖北省审定,其他品种通过江苏省审定。部分品种已完成成果转化,转化金额300余万元。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
该成果于 2011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技术创建了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水稻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 引进创新了“三因”养分高效利用管理技术, 创建了因地(土壤基础肥力)、因色(叶色)、因种(品种类型)的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养分管理技术;建立了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建立的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成果应用后产量增加了 7.0%,氮肥利用效率提高了17.1%; 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 39.7%。
扬州大学 2021-04-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