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输变电设备高压侧监测装置感应取电技术
本项目针对输变电设备高压侧监测装置要求取电电源功率密度高、工作电流范围大的难点,分析了取电电源磁芯尺寸、材料、绕组匝数、负载特性等因素对取电电源输出功率的影响,建立了取电电源变压器的功率输出模型,提出了感应取电电源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和大电流冲击保护方法,最终建立了高能量密度感应取电电源的理论体系,并完成了感应取电电源样机的研制,一举解决输变电设备高压侧监测装置的供电问题。 本项目已申请中国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研制的感应取电电源可实现500g磁芯在10A电流条件下稳定输出350mW以上的功率,将传统感应取电电源的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一倍以上,彻底解决我国输变电设备高压侧监测装置的供电问题,同时超过美国USI等国际知名厂家,使我国感应取电电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行列。 本技术可为所有输配网线路监测装置提供能量支撑,如输电线路动态增容、分布式故障定位、输电线路线路舞动、振动倾角等监测装置,配网故障指示器等。以故障指示器为例,目前国内传统故障指示器的出货量为50万只左右,以每只专利许可100块计算,每年可有超过5000万的产值。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重合闸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架空线路传输极限指可通过线路传输的最大功率上限。根据经验和计算发现,重合闸可以减少停电,提高功率极限。当发生故障时,如果线路的功率低于功率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极限,线路正常工作;如果高于功率极限,故障两侧会失步,系统解列,发生大停电。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据本技术生产相关产品,旨在通过采用专业的计算方法对系统重合闸部分进行科学计算,依据判别可靠的评价体系对计算结果进行搜索寻优来指导专用控制设备进行重合动作。通过一系列从方法、接口、体系到设备的有机结合来达到显著扩大系统投资收益的效果。 按照本方法设计重合闸控制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设备安装简易,制造模块化。重合闸时间整定设备,以一主多终端形式安装,系统内安装一台计算主机,各线路两端安装重合闸控制终端。 第二、设备数据接口友好,价格合理。针对目前 PMU 设备已在电力系统内广泛采用,本重合闸整定产品可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监测输出数据作为输入量,避免重复加装精密设备,节约了大量成本。 第三、产品功能强大。该重合闸控制产品一方面对重合闸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投入重合闸控制应用;另一方面其可以直接降低重合闸风险,使线路传输功率显著提升。 第四、兼容性好,拓展性强。该控制方法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快速转变为一种重合闸闭锁方式或连续保护控制过程中的一个控制步骤,与紧急控制、预防控制等系统控制方法进行联协,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综合控制,加强系统智能化自愈、自动控制程度。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产品按照单区域系统安排主机一台,单线路安排终端两台的基本架构方法。按照主机预计加装费用 300 万元,单台控制终端加装费用 20 万元来计算。对于一个区域系统仅监测 5 条主要输电网线的情况,按照单条主要网线平均规格2*200km,每一百千米线路造价 2.5 亿元来计算,控制覆盖线路范围总造价 50亿元。设备加装费用 500 万元,占总投资额度的 1/1000 左右,并且每加装一条新监控线路,新增加装费用占新增总投资费用的 1/2500。产品对主要监控的 5 条线路带来直接功率上限提升收益为 6.5 亿元,对新增单条监控线路带来直接功率上限提升收益为 1.3 亿元。投用之后,在长期内,通过合理控制重合闸时间,使用相较现阶段重合时间更长的重合时间,有望将重合不成功情况控制削减 5%~10%,改善永久性故障重合冲击对系统绝缘的损耗 10%以上。加装设备后,由于降低冲击损耗带来的设备使用寿命延长收益,主系统年均减缓耗损收益在 2000 万元以上。按照系统年均故障时间 1576.8 分钟计算,有望缩短故障时间 100 分钟以上。 应用领域:电力系统超、特高压输电线路。 合作方式及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
天津大学 2021-04-11
轻量化超高压压力容器结构技术
针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储罐、LNG槽车等超高压、高压压力容器对轻量化结构技术的迫切需求,结合现有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结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超高压无缝连接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轻量化结构构型设计以及制备工艺方法。制备的无缝连接复合材料压力容器通过设计优化缠绕工艺及内部封头与筒体连接结构,有效提高了其承压能力,可实现超高压介质存储需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空间院MCI团队舱间无线能源传输技术被“羲和号”成功在轨验证
8月30日,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果正式发布。本次发布成果以新型卫星技术、太阳科学探测为主,创下五个国际“首次”,对后续开展太阳空间探测任务及提升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9-01
“鼻舒”喷鼻剂等系列药品
可以量产/n“鼻舒”喷鼻剂:空气污染严重,各种鼻炎高发,在前期试验与实验的基础上,以药用辅料为基质,结合辅料特性和鼻炎发病机理,初步研发了“鼻舒”,其安全有效性明显;防霾泡腾片:针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能有效防止雾霾天气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祛疤止痒凝胶:除湿止痒,用于多种疤痕和皮肤病症,但对陈旧性疤痕无效。缓解视疲劳的水凝胶:缓解视疲劳壮阳益肾“棒棒”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墙面喷图,彩绘墙价格,墙面设计
产品详细介绍墙体彩绘来源于古老的壁画艺术,结合了欧美的涂鸦,被众多前卫设计师带入了现代家居文化设计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家居装修风格。     近年来,墙体彩绘在中国年轻人家庭中特别受欢迎,其彰显个性、时尚、不乏创意的娱乐精神,一下就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以往街头涂鸦受到不少青年画师的喜爱,但往往对公共环境造成损害,因此街头涂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现在,这些涂鸦的爱好者可以找到一种随意发挥的空间了,就是在家庭装修中大显身手. 苏州艺空间墙体彩绘专业供应幼儿园墙体彩绘,围墙墙体喷画,娱乐场所墙体手绘,家庭背景墙手绘壁画,广场寺庙墙体彩绘,户外文化墙宣传画,喷绘、彩喷、喷图等墙艺,彰显不凡气质, 缔造经典空间!有意者请联系武先生 联系电话:15962223129    18862189919 QQ: 279872095网站一:www. szartykj.com 网站二:www. artykj.com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ikongjian8888  邮箱:yikongjian58@163.com     谢谢关注
苏州艺空间壁画设计有限公司 2021-08-23
薄煤层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
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是以中国矿业大学多年研究形成的薄煤层无人工作面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场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薄煤层保护层开采,建立起来的难采薄煤层保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该技术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保护下,通过远程控制关键生产设备并监测其工况,集成利用目前最新的采煤机自主定位与自动导航技术、煤岩自动识别技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刮板输送机自动推移技术、工作面自动监控监测技术、井下高速双向通讯技术和计算机集中控制技术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割煤、移架、移刮板输送机等生产流程,使工作面达到少人甚至无人的目的;并通过本煤层、顶板裂隙带、采空区及被保护煤层瓦斯抽采体系,有效解决卸压煤层群高瓦斯涌出对保护层无人工作面构成的威胁。该技术在充分开采利用难采薄煤层煤炭和瓦斯资源的同时,也实现对高瓦斯煤层群的卸压防突。 此技术可实现多重目标: (1)充分开采利用薄煤层煤炭及瓦斯资源;(2)实现难采薄煤层开采工作面生产过程自动化、采煤工艺智能化、工作面管理信息化以及操作的无人化;(3)实现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的卸压防突;(4)有效控制保护层无人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因此可以有效解决难采薄煤层开采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系数低、工作效率低和煤层群高瓦斯涌出的难题,实现科学采矿及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 薄煤层无人工作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来源于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研究成果总体理论与技术水平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基于采动裂隙场变化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自 1998 年开始对我国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专著 2 部,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12 篇, ISTP 收录 5 篇),获专利 5 项。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天池煤矿等多个高瓦斯矿井进行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验证,有效指导了煤矿现场的瓦斯抽采工作,实现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技术
可以量产/n该项目公开了一种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神经网络参数,再利用神经网络参数进行网络流量计算。基于共变正交原理的流量预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预测网络中的流量变化趋势,但对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还有较大差距;基于神经网络的流量预测方法由于其无法准确描述网络流量的特性,因此在预测流量的变化趋势上效果一般,但在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比较有效。该发明将这两种流量预测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湿地稻渔共作及其安全优质标标准化控制 技术
本成果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稻渔(蟹)共作生态系统下水稻的生态特点、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等方面填补了水稻耕作栽培学在这方面的空白。在共作水稻稻作方式、品种选用、播期确定、适期密度和病虫草生态控制及无害化防治等关键性技术上有重要创新与发展。 由以上突破性成果为主体率先系统建成的“偏迟熟水稻+扣蟹(兼养青虾) 放养”稻渔共作模式(制度) 与配套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711 7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