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菌不锈钢功能材料
成果描述:近年来,不论是食品行业和医疗卫生、还是一般家庭都对卫生防菌意识日益提高,国内外市场对抗菌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3Cr13(马氏体不锈钢)使用量大,具有代表性。本成果对上述两种不锈钢材料分别加入微量的银或微量的铜,通过特殊的抗菌处理,使材料在机械性能不变的前提下具有很好的抗菌功能,并研究出该材料的加工工艺方法,为工厂试生产及在厨房、家电、卫生洁具、医疗行业中得到应用奠定了基础。市场前景分析:家电(洗衣机内桶、冰箱内胆)、厨房用具(刀具、锅勺等)、卫生洁具、医院设备及手术器件等所用材料,对抗菌性能有一定要求的使用环境。目前国内用于家电、装饰、厨房、卫生洁具用不锈钢约400万吨。若有1%的抗菌功能的不锈钢材料取代普通不锈钢,其特钢生产厂家新增产值为14~16个亿。该材料的使用厂家第二次效益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膜菌,灭菌率达98%以上(按日本厚生省相关技术标准测定)。 2、抗菌不锈钢与同类非抗菌不锈钢相比生产成本增加不大于20%。 国内领先。
四川大学 2021-04-11
锂空电池及关键材料
研究团队设计和合成出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剑麻状Co9S8材料,并首次将其作为锂空气电池正极。其开放状结构不仅为反应产物提供了丰富储存空间,有效避免不溶Li2O2对空气电极的堵塞。而且,特殊的开放式结构有利于氧气的俘获与释放,为高效快速电极反应提供保障;其次,Co9S8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有效改善了氧气反应动力学,大幅度提高了电极反应速度;最后,Co9S8且具有良好的氧气亲和性,可以诱导氧气在Co9S8纳米棒表面反应生成过氧化锂,形成优异的Li2O2/电极接触界面,从而有利于充电过程中充分发挥Co9S8的催化效率,促进Li2O2的完全分解。所以,该Co9S8空气电极综合解决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相应的锂空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5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获得高达~6875 mAh g-1的放电容量,在控制放电容量为1000 mAh g-1的条件下,可以将充放电过电位降低至0.57 V,优于目前已报道的氧化物基催化剂。
厦门大学 2021-04-11
锂硫电池及关键材料
“双高”硫电极复合材料。要实现可超越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高比能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不仅需要提高复合正极材料的硫含量(high sulfur content, HSC),还需要有高的硫复合电极的硫载量(high sulfur loading, HSL),形成所谓“双高”电极。研究团队采用模板法构筑了一种新型的准二维多孔蜂窝状Co@N-C材料作为锂硫电池的载硫基体。蜂窝状的结构具有最高的密度、最大的可利用空间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最少等优势,将这样一种特殊的结构作为锂硫电池的骨架材料,不仅让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单片蜂窝状实现高含量的硫复合,还可以通过多层蜂窝片的有序堆积实现高的载硫量,同时保持了Co-N的“双催化”、多功能的作用,取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ACS Nano, 2017,11(11), 11417-11424)。非碳类Co4N基体材料。研究团队首次制备了非碳类介孔Co4N微球作为硫复合电极基体材料,实现了高达95%的载硫量,并取得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同时,该Co4N基体材料对充放电过程中间多硫化物具有更强的亲和性、更快的吸附速度、更高的吸附量,是一种理想的硫复合电极基体材料(ACS Nano, 2017, 11, 6031-6039)。
厦门大学 2021-04-11
新型量子吸蓝光护眼材料
本项目研发的新型量子吸蓝光材料,用于防蓝光眼镜,防蓝光护眼贴膜等产品。可用于防护液晶(LCD)和有机电致发光(OLED)手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显示器屏幕发出的高能蓝光,实现健康护眼的目的。该种新型量子吸蓝光材料具有超强的光波过滤功能,比市面现有主流吸蓝光材料效果高10-100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层面优于市场上现有产品。依托于先进的新型量子技术制备防蓝光护眼镜片和护眼贴膜,可高效吸收蓝光,从根本上解决电子产品蓝光伤害这一社会痛点问题。本项目量子防蓝光眼镜和贴膜产品的生产有两条技术路线,主要步骤如下:1、无机吸蓝光材料分散在聚合物基材(如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中直接成型;2、无机吸蓝光材料分散在紫外光固化胶水中,采用涂布技术制作镜片或者可贴合膜片。
南京大学 2021-04-10
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
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是一个挑战性的国际难题,采用常规方法难以制备。四川大学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胶乳混合和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解决了石墨烯的剥离和均匀分散难题,材料的机械强度、导电、阻隔等综合性能大幅度提高。提出了材料增强、阻隔、耐疲劳机理。研究工作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他们的发现阐明了石墨烯用于天然橡胶增强的巨大潜力”。
四川大学 2021-04-11
智能压电纤维复合材料
智能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对单层平行排列压电纤维的复合,能有效抑制压电陶瓷沿三维方向的压电效应,增强机电效应的方向性,优化单向驱动性能;作为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性大幅提高,很好地克服了压电陶瓷的脆性问题,并能有效避免因局部纤维失效而影响整体器件的问题。智能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可进行大幅度弯曲和扭转,适宜应用于包括曲面在内的多种工作主体结构,因而极大地拓宽了压电器件的应用领域。智能压电纤维复合材料集传感、驱动和控制功能于一体,可以广泛应用于飞行器的智能蒙皮、自适应机翼、装备的振动噪声控制和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对有效提高武器装备和飞行器性能、提升生存能力和延长服役寿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针对振动对高性能飞行器等武器装备的关键性能、服役寿命的明显制约,发展厚度薄、重量轻、柔韧度好、机电效应方向性强、驱动力和变形量大的智能压电纤维复合材料,填补国内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空白,突破西方对该技术和产品的封锁,为智能材料和结构在我国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及民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济南大学 2021-04-22
磷酸镁基快速修补材料
本技术开发了先进的磷酸镁基快速修补材料。通过使用分子模拟技术,联合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指导高耐水性快速修补材料的合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4-22
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燃料电池及其相关材料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限制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问题,而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中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其环境污染少,发电效率高而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燃料电池中,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发电效率不受卡洛循环限制。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与新材料的开发,基于材料的优化得到更好的燃料电池产电输出性能。我们基于固态离子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燃料电池电极新材料及新结构,以提高电池输出性能为目的,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阳极功能材料,阴极层材料与新结构,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多项,目前已有9项相关专利获得授权,在国际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制备方面,我们开发了低成本的热喷涂法制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技术,并取得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得到应用,成功制备了50-1000 W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池堆,并改造后应用于便携式电源设计与分散发电。结合使用储氢材料罐,可得到一套车用发电系统;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制备方面,我们开发了一套基于阳极基底流延制备、电解质与阴极层喷涂制备共烧结的单电池制备工艺,并用于制备大面积的平板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并组装了平板电池堆,得到的单电池性能优越。在前期科技部863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阳极功能层材料,用于以甲烷、煤层气以及生物质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得到了较好的发电稳定性和温度适应性。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便携式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装置,可用于便携式供电与不间断电源;在前期大量的工作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完备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生产技术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电池制备技术,将可以为将来的燃料电池产业化与商业应用提供基础。●应用前景: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其高成本、低稳定性,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燃料电池技术应用的市场将越来越大。目前燃料电池的低成本制备在新材料开发的促进下,取得了较大进展,燃料电池技术商业化示范运行目前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技术成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将会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多波长激光防护玻璃材料
自激光问世以来,各种激光器在军用武器与装备、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激光致盲武器、防空激光武器、大型激光攻击武器、激光制导、激光测距仪、激光目标指示器、激光瞄准仪、激光雷达等各种激光武器和激光军用设备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激光致盲武器是目前各种军事装备(如飞机、坦克、舰艇)和步兵已普遍实用的一类攻击型武器,由于激光的能量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5 46 47
  • ...
  • 826 82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