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热连轧活套控制系统简介
活套控制系统是热连轧生产线上基础自动化L1级中非常重要的自动控制系统。活套高度闭环控制系统以及活套张力闭环控制系统是活套控制系统两项关键功能,用以实现轧制过程中,精轧任意机架间带钢秒流量的动态平衡,以及维持带钢在恒定张力下完成轧制。活套控制功能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到轧钢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控制精度又会影响到带钢产品的厚度和宽度质量。 目前国内的热连轧项目尤其是宽带热连轧项目,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液压活套,与电动活套相比,其控制的快速性以及位置控制的精确性是电动活套无法比拟的。 活套控制系统由L2级精轧活套设定模型、L1级活套控制器、L0级活套传动装置以及活套机械设备等部分组成。 根据传动装置的不同,活套分为液压活套及电动活套。液压活套依靠液压站高压油驱动液压缸带动活套机械动作;电动活套则依靠电机带动减速机驱动活套机械动作。 零漂校正功能 零漂电流标定和校正功能投入实际使用后,克服了由于较大零漂存在造成活套起套过程的不可靠,同时又大大提高了活套张力闭环的稳态精度。同时这两项功能的实现以及操作维护又非常简单,所以说这两项针对活套伺服控制系统零漂问题所采取的控制对策是积极有效而值得推广的。 活套软接触功能 通过投入张力环及高度环时机选择算法计算得到活套接触到带钢的具体时刻,从而能够及时投入张力环及高度环。该算法的实现为活套软接触技术的最终实现作出关键性的贡献。因为众所周知,带钢秒流量动态平衡以及带钢张力恒定的稳态控制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减小或者消除活套起套瞬间由于位置环起套造成的对于活套张力系统和轧机速度系统的大扰动。本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了活套软接触技术的实现,从而为带钢头部乃至全长厚度宽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系统已经成功稳定的应用在莱钢1500、日钢1580热连轧生产线并取得了的很好的控制效果,还将应用于武钢1700mm热连轧、西南不锈1450mm热连轧、重钢1780mm热连轧等多条生产线。 该项目适用于所有的新建和欲改造的热连轧带钢轧机的精轧活套设备。同时,通过技术集成和转移,可为轧钢技术装备国产化作出较大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高精度磨床热变形测量及误差补偿
在精密磨削加工中,热源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极大,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必须对工件的热变形和机床的热变形作定量研究,并在加工过程中作合理控制与补偿。在热误差研究方面,主要对机床热误差特性的检测、处理和分析,温度传感器布置位置的确定,热误差补偿方法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建立机床热误差测量与补偿技术研究平台,掌握机床床身的热变形以及磨削工件的热变形这两种热变形误差的测量以及补偿方法。另外通过在线动态监测磨削区域温度和热流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和切削工艺参数、工件加工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数据。 主轴变形测量范围:0.1-1mm 分辨率: 0.1um 精密度: 0.5um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WGRZ—3型 污垢热阻监测仪
“污垢热阻测试仪”是“换热器在线监测仪”改型换代的新产品。它既保持了原产品测试准确、性能可靠等优点,又增加了控制和计算机通讯等许多新的功能。使得这一新产品既能满足现场监测换热器的监控要求,也能适合现场运行换热器的监测需要,和计算机实时连网通讯,是实现工业循环水现代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测试仪
建筑能耗占我国当前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且随着建筑总量的增加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我国既有建筑中99%都是高能耗建筑,同时每年新建的约20亿平方米建筑中高能耗建筑占90%以上,建筑节能被认为是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的有效方式。造成我国建筑能耗高的主要因素是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以及采暖(制冷)系统效率低。围护结构的性能是最根本的因素,它是判定建筑是否节能的重要依据,也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基础。 建筑节能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而我国节能工作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建设部虽然颁布了很多节能设计标准,但是从实际调查中发现节能收效甚微,这与检测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2003年,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细要》提出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规定检测采用具有权威性的热流计法,但由于检测方法的一维稳态传热假设,使得检测必须在采暖期进行且室内外温差要维持在15℃以上,平均法处理检测结果也要求检测期间天气变化不能太大,苛刻的检测条件使之在建筑节能工程管理领域进行现场检测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建筑外围护结构热阻检测方法主要有:热流计法、热箱法、红外热像法等。由于测量时多采用稳态工况,并且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方法应用于围护结构现场检测时误差较大。本项目针对最适合现场检测的热流计法,以围护结构内部热量迁移过程为背景,研究太阳辐射、风速、温差等环境扰量对建筑围护结构检测的影响,研究内容涉及热工测量、有限元理论、反应系数法、传递函数法、数值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机仿真等多门交叉学科。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针对建筑围护结构在自然条件下的现场测量,对建筑物能耗分析及建筑节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一种可控温的热熨袋
【发 明 人】江星;孙志岭;吴昊;张玉玲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温的热熨袋,包括热熨袋本体,热熨袋本体的顶端通过电源接头连接有电源线,电源线的末端连接有插头,且电源线上设有开关;热熨袋本体内部沿周向及径向分别设有三根支架,支架的外侧螺旋缠绕有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的两端与电源接头上的电源线正负极相连接;热熨袋本体的外部设有外袋,所述外袋的侧边设有开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便捷,不仅可以使热熨的药物发挥出药性,又可将最终温度控制在热熨所需的范围。该结构无需繁琐的操作前准备,也无需反复炒热过程,操作可以顺畅进行,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适于批量生产,能够满足需要开展此项工作的市场需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太阳能空气集热与采暖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太阳能热驱动吸附式制冷冰箱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彩色热反射涂料及其颜填料制备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聚乙烯醇热塑加工新技术
聚乙烯醇(PVA)可由非石油路线工业化规模制备,综合性能优良,具有作为新型塑料的潜质。但PVA多羟基强氢键特性使其熔点(226℃)与分解温度(220-250℃)接近,难以热塑加工,工业应用主要基于溶液法,仅能制备薄膜、纤维等低维制品或用作助、辅材料如粘结剂、分散剂、乳化剂等,限制了其应用。 针对PVA热塑加工的世界性难题,本成果根据超分子科学原理,通过分子复合和增塑,破坏PVA自身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在分子水平上控制PVA的聚集态结构,限制其结晶,降低其熔点,得到PVA热塑加工窗口,建立了如下PVA热塑加工新技术: 熔融纺丝:通过熔融纺丝制备截面圆形或异形、结构均匀的PVA初生纤维,经多级拉伸、干燥、热定型制备高性能PVA纤维; 热塑成膜:采用新型增塑剂增塑PVA,通过吹塑成膜、双向拉伸成膜或热压成膜制备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优异的PVA薄膜; 吹塑成型:采用中空吹塑成型获得力学性和阻隔性能优异的PVA中空容器; 熔融挤出发泡、模压发泡:以水为主增塑剂兼物理发泡剂,经熔融挤出连续发泡和模压发泡制备高发泡倍率的PVA泡沫材料。 主要技术指标: 熔纺PVA纤维:强度≥10cN/dtex,单纤纤度5-650dtex,模量≥300dtex; PVA吹塑薄膜:拉伸强度≥40MPa(干态); PVA中空容器:力学性能>30MPa,对汽油阻隔性是PP、HDPE、PET的数十倍,维卡软化点>100℃,可以满足热灌装和高温消毒需要; PVA泡沫材料:具强极性,具有板材、片材、薄膜、珠粒、块体等多种形态,作为重金属粒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滤分离材料使用时具有快速吸附、易解吸附和可反复冲洗的特点。
四川大学 2023-05-15
大口径天线热变形实时补偿系统
随着反射面天线口径不断增大和频段不断升高,日照温度效应对天线的电性能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工程界的重视。露天工作的大口径反射面天线因日照温度场而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导致结构产生明显变形,进而严重影响天线的电性能。针对天线所在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通过仿真与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实时预估天线温度场和热变形,结合天线实际结构,提出了相适应的温度传感器布局方案,设计了电性能实时自适应补偿流程,开发了一套反射面天线温度场实时监测与热变形实时补偿系统,实现了天线的电性能的实时补偿,为提高大口径反射面天线复杂环境下的服役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技术指标 研制的热变形补偿系统的调整量计算精度优于反射面天线控制系统调整量最小分辨率,电性能补偿的实时性良好,该系统通过了总装专家联合测试组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热变形补偿系统设计可行,能够修正热变形导致的指向误差,在对星动态测试中,能够提高天线接收射电星的功率。 相关成果 研制了一套大口径天线热变形实时补偿软硬件系统一套,包含温度传感器最优布置方法、数据采集硬件系统、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分析与补偿算法、大口径天线热变形实时补偿系统综合软件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1-3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7 38 39
  • ...
  • 132 1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