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通过大量的各类实验对地下岩层的地热梯度、地热储量、岩石强度、渗流特性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建立开发前的完备地热数据资料系统,划分地热系统的成因类型、确定补给源、估算热储温度、计算地热水年龄、研究地热水与其它天然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与地热水成份的形成与演化有关的水热化学作用、研究热源与开发点间的热能对流效应,为后期的产能评价、保温输送、地下水回灌、 产能优化、智能开采、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25
混合碳四综合利用技术
国内乙烯工程的混合碳四在设计中未考虑其综合利用,少数企业有少部分利用,主要作为民用液化气出售,把高价值的丁二烯、正丁烯、异丁烯这些宝贵的资源浪费了。混合碳四中的有效组分含量高达95%以上,将其分离出来价值可增加2~3倍。由于正丁烯和异丁烯的沸点仅相差0.65℃,一般没法分离,近几年曾开发了异丁烯水合做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醇,但因转化率一般在60~80%,剩余混合碳四中含有大量的异丁烯、正丁烯不能直接利用,还是再作为民用燃料,没有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 本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已开发出一条新的工艺过程,即对混合碳四抽提丁二烯,抽余混合碳四采用杂多酸催化反应萃取水合制叔丁醇,其转化率高达99.5%以上,选择性高达99.9%以上,剩余碳四的纯度很高,可直接返回系统作为丁二烯的原料,也可以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正丁烯,解决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这一难题,可使混合碳四的价值提高2~3倍。 该技术的关键是异丁烯水合的催化剂、反应萃取工艺及其专有反应萃取多级反应器,确保反应的高转化率和高选择性;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年加工7万吨混合碳四,总投资16000万元。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混合碳四综合利用技术
国内乙烯工程的混合碳四在设计中未考虑其综合利用,少数企业有少部分利用,主要作为民用液化气出售,把高价值的丁二烯、正丁烯、异丁烯这些宝贵的资源浪费了。混合碳四中的有效组分含量高达95%以上,将其分离出来价值可增加2~3倍。由于正丁烯和异丁烯的沸点仅相差0.65℃,一般没法分离,近几年曾开发了异丁烯水合做甲基叔丁基醚和叔丁醇,但因转化率一般在60~80%,剩余混合碳四中含有大量的异丁烯、正丁烯不能直接利用,还是再作为民用燃料,没有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 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发出一条新的工艺过程,即对混合碳四抽提丁二烯,抽余混合碳四采用杂多酸催化反应萃取水合制叔丁醇,其转化率高达99.5%以上,选择性高达99.9%以上,剩余碳四的纯度很高,可直接返回系统作为丁二烯的原料,也可以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正丁烯,解决了混合碳四资源综合利用这一难题,可使混合碳四的价值提高2~3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高效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1、研发了高效的 S 形轴伸贯流泵装置结构,高效 S 形下卧式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55%;高效 S 形平面轴伸贯流泵装置,最高效率达 83.32%。 2、研发了高效 S 形弯管,名义管道效率达 95%以上。 3、流道的多参数协同求解优化技术,解决了泵与流道的水力耦合约束问题。 3、水泵的变角调节预测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技术分析 梨是我国第三大水果,我国梨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农业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针对我国梨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梨占比过大,果实品质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传统杂交育种效率低,培育优异性状聚合的新品种极其困难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开展梨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成果。 1、创建梨种质资源库,挖掘优异种质,并作为育种材料。系统收集不同生态型梨属植物1600余份资源;创建分子与表型相结合的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资源的规模化评价;创建梨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以及包含成熟期、果实品质、抗性等29个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库;构建包含180份特异种质的骨干亲本资源库。 2、揭示梨的分子遗传基础,创建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解决高杂合植物基因组组装的世界性难题,绘制了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图谱;建立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数据库,系统挖掘调控梨成熟、色泽、石细胞及抗性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42个;构建最高密度梨遗传连锁图谱,精确定位11个品质性状32个QTL,发明果实色泽等性状的分子鉴定标记13个,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花粉“速冻缓融”长期保存、促进杂种萌发成苗为核心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3、育成了优质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优化了梨品种结构、提早了市场供应期。利用“骨干亲本+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创制122份优异种质;育成早熟品种‘翠冠’、‘早白蜜’、‘宁早蜜’、‘宁酥蜜’和‘夏清’,提前了鲜果供应期。 4、创新梨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创建梨“刻槽高接”品种更新技术,发明倒“个”形高光效新树形,解决了品种更新慢、传统树形不合理及果实品质差等问题;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授粉用工量节省90%,实现节本增效;研发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制定了《梨花粉制备与质量要求》、《梨施肥技术规程》等标准10项。 该项目已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育成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72篇,其中在Genom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8篇(被SCI论文引用694次);出版《梨学》专著。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高炉冲渣水余热发电项目
(1)温度低,90 ℃左右(2)流量大,如2500 m3的高炉,冲渣水2400 T/h;(3)PH值8.5,Ca:84 mg/L,Mg:51 mg/L,Na:3216 mg/L,Cl:1091 mg/L。(4)大量含沙,直径0.1 mm系统工作原理: 采用的是双循环流程设计 冲渣水排出温度约85~90 ℃,经过沉淀除杂后进入特殊设计的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有机工质,温度降到50 ℃左右,再送到高炉供冲渣之用,从而回收了一定量的余热。 有机工质在换热器内吸收热量后变成80 ℃的过热蒸气,然后进入气轮机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转动,对外输出电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废热(余热)驱动的制冷装置
所属领域:余热余压利用及太阳能高温热利用。 本项目旨在研究开发废热驱动的硫氰酸钠 - 氨高效智能化扩散吸收式制冷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种废热驱动的硫氰酸钠 - 氨高效扩散吸收式制冰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1)研究废热驱动的硫氰酸钠 - 氨高效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传热传质机理,开发出适合  90℃以上的工业废水或废气热、发动机废气热驱动使用的硫氰酸钠 - 氨高效扩散吸收式制冰机,制冰量在 15kg/h; 使热效率值达70%,并研究硫氰酸钠- 氨高效扩散吸收式制冰机的规模生产技术;(2)研究硫氰酸钠 - 氨高效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与驱动热源温度匹配的最佳工作模式,并开发出与最佳工作模式相匹配的智能控制    系统,采用这一系统可保证机组在各种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废热(余热)驱动的制冷装置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优质出口肠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该成果 2011 年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发出集“肠衣超声波漂洗技术、 天然还原护色技术、 栅栏保藏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优质出口肠衣安全生产体系, 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保护了肠衣色泽,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肠衣加工副产物肠粘膜为原料,研发出肝素钠超声酶解提取技术,集成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动态吸附与解吸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肝素钠高效提取技术体系,解决了肝素钠产品效价低,残留杂蛋白难以除去等难题。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960 9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