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效无二次污染焦炉煤气脱硫工艺技术
项目简介国内常用的湿式催化氧化脱硫工艺是 HPF 法、PDS 法或其它的催化氧化工艺。催化氧化脱硫工艺的优点是脱硫效率高, 操作费用低, 建设费用少, 设备结构简单等。 其缺点是脱硫工艺产生的脱硫废液无处理工艺相联合, 产生的废液成为焦化厂的麻烦; 脱硫工艺过程产生的硫泡加工能耗高, 质量低, 市场小, 操作环境坏。 为此, 我们开发了“无硫泡催化氧化氨法前脱硫——废液处理” 和“无硫泡催化氧化——废液处理” 两种工艺, 适用于新上工程或老工艺改造。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有机酸(甲乙丙丁等)水溶液 高效节能分离回收技术
有机酸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酸等,及相关二元酸) 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现有的有机酸水溶液分离回收工艺能耗高,回收不彻底,有0.5~3%的废酸进入废液,污染环境。 本技术发现了有机酸水溶液在液相中的缔合作用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影响规律,突破性地解决了这些有机酸水溶液分离回收的高能耗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系列高效节能技术。可根据水溶液的浓度和物系及其他组分的组成优化设计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可以是萃取——反萃取、萃取——精馏、萃取精馏、恒沸精馏等不同的工艺过程,通过优化与系统集成,达到高效节能分离回收,回收率高,大幅度减少了三废排放,最大幅度地回收了资源。如PTA系统乙酸水溶液分离体系,与现有的精馏法相比节能60%以上,减少废酸排放95%以上;与恒沸精馏法相比节能4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应用于化工、材料、环境等领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有机酸(甲乙丙丁等)水溶液高效节能 分离回收技术
有机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酸等,及相关二元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非常广泛。现有的有机酸水溶液分离回收工艺能耗高,回收不彻底,有0.5~3%的废酸进入废液,污染环境。 本项目开发了一系列高效节能技术。可根据水溶液的浓度和物系其他组分的组成优化设计最优化的工艺流程,采取萃取——反萃取、萃取——精馏、萃取精馏、恒沸精馏等不同的工艺过程,通过优化与系统集成,达到高效节能分离回收,回收率高,大幅度减少了三废排放,最大幅度地回收了资源。如PTA系统乙酸水溶液分离体系,与现有的精馏法相比节能?0%以上,减少废酸排放95%以上;与恒沸精馏法相比节能4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高效生物催化合成烟酸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烟酸又称维生素 PP 或维生素 B3,是人体必需的 13 种维生素之一,作为药物中间体及饲料或食品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全球烟酸市场在 8 万吨以上,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生产。 本项目打通了生物转化 3-氰基吡啶制备烟酸的工艺路线,建成了国际上首条烟酸生物法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项目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建立了腈水解酶的高效表达和系统改造技术、构建了固定化和高浓度转化体系;腈水解酶发酵酶活及烟酸转化产量均为目前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已建成年产2000 吨烟酸生物法生产线,相比传统化学合成工艺节约能耗 30%以上,降低污染物排放 70%以上。在 Catal Sci Tech,ChemCatChem,Crit Rev Biotechnol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1 篇入选BioMed 数据库 Highly accessed 论文;213受邀合编英文专著 1 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已授权 9项。 
江南大学 2021-04-13
针织绒类面料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本项目立足自主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突破绒类面料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再回收纤维原料与色丝毛绒生产技术创新、数字化提花生产技术创新、零排放染色技术创新、碱减量聚酯回收技术创新与定型热量回收利用创新等多种集成创新技术,并将科研成果快速实施产业化。项目针对绒类面料生产程序繁琐、提花花型变换困难、生产污染严重等多个核心问题进行攻关,形成了再回收化纤原料与色丝生产绒类面料技术、绒类面料数字化提花生产技术、零排放染色技术、碱减量聚酯回收技术与定型热量再利用技术等五大主要关键技术。通过再回收化纤原料应用生产更加环保的绒类面料、通过色丝的应用免除染色工序,减小环境污染;通过绒类提花与 CAD 设计技术实现绒类面料的数字化提花生产,在丰富绒类面料提花图案同时,极大缩短提花变化与实现周期;通过轧染技术,实现绒类面料的连续化染色与零排放染色生产;通过超细纤维绒类面料在碱减量生产中溶解的聚酯回收再利用,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聚酯的循环再利用;通过定型过程热量传到办公区的空调供热,实现能量的循环再利用。基于以上技术,在国内首次研发出绒类面料高效绿色生产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6 项,其中获授权 10 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 20 篇。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成果已形成成熟绒类面料高效提花生产与绿色生产的关键工艺及装备,均已实现了产业化。成果应用五年来,企业新增产值 9.4 亿元,新增利税达 1.8亿元。生产工艺与装备在相关绒类面料生产企业推广、其产品迅速在服装、家纺等生产企业推广使用,用户反映良好,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项目的实施在提高绒类面料品质同时,还可减少传统绒类产品生产时的能源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项目推动了绒类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促进了纺织行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江南大学 2021-04-13
锅炉燃烧节能减排自寻优控制系统
成果介绍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细化分配各层燃烧器的煤量、不同层(高度)的风量及确定最佳风煤比等手段,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SCR入口烟气NOx含量,并消除锅炉燃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本锅炉燃烧节能减排自寻优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一次风风压自寻优控制”、“一次风风量自寻优控制”、“二次风风量自寻优控制”、“氧量自寻优控制”、“二次风小风门开度自寻优控制”等,应用后可实现:⑴ 降低烟气中飞灰含碳量、CO值;⑵ 在不增加飞灰含碳量的前提下,减少SCR入口处NOx含量;⑶ 消除锅炉燃烧过程中所引起的壁温超温问题;⑷ 消除左右侧烟道烟温偏差问题;⑸ 尽可能减少排烟损失;⑹ 总体可降低煤耗1.5g/kwh以上。
东南大学 2021-04-11
锅炉燃烧节能减排自寻优控制系统
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细化分配各层燃烧器的煤量、不同层(高度)的风量及确定最佳风煤比等手段,提高锅炉燃烧效率,降低SCR入口烟气NOx含量,并消除锅炉燃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锅炉燃烧节能减排自寻优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一次风风压自寻优控制”、“一次风风量自寻优控制”、“二次风风量自寻优控制”、“氧量自寻优控制”、“二次风小风门开度自寻优控制”等,应用后可实现:⑴ 降低烟气中飞灰含碳量、CO值;⑵ 在不增加飞灰含碳量的前提下,减少SCR入口处NOx含量;⑶ 消除锅炉燃烧过程中所引起的壁温超温问题;⑷ 消除左右侧烟道烟温偏差问题;⑸ 尽可能减少排烟损失;⑹ 总体可降低煤耗1.5g/kwh以上。 本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投平圩、华能左权、华能安源、华能玉环、华能井冈山、国信射阳港等电厂近20台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中,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煤粉低 NOx 富氧燃烧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粉低 NOx 富氧燃烧装置,包括炉膛、氧气罐、氧化剂喷嘴、中心喷嘴、蒸气喷嘴和蒸气发生器,中心喷嘴安装在炉膛的一侧;一次风管道的侧壁通过一次蒸气进气管道与蒸气发生器的出口连接;氧化剂喷嘴安装在炉膛上与中心喷嘴相同的一侧;氧化剂喷嘴的出口伸入炉膛内,其进口连接二次风管道,二次风管道通过二次蒸气进气管道与所述的一次蒸气进气管道连接,二次风管道的侧壁通过氧气进气管与氧气罐连接;蒸气喷嘴安装在炉膛上与中心喷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水产品活体运输设备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常见海产动物耗氧率的研究 1.1黑鲷耗氧率昼夜变化及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研究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鲷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随个体的增大而降低;23:00耗氧率最高,为3.16±0.26μg·(g·min)~(-1),07:00左耗氧率最低,为0.74±0.59μg·(g·min)~(-1)。黑鲷白天的平均耗氧率为1.98±0.84μg·(g·min)~(-1),夜间的平均氧率为1.96±0.63μg·(g·min)~(-1),其代谢水平的昼夜变化不明显(n=10,t=0.034t0.05)。 1.2褐菖鲉耗氧率及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实验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对褐菖鲉耗氧率、窒息点及耗氧率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H8.0、盐度24.5、水温17℃的水质条件下耗氧率昼夜变化不明显(P=0.422),平均值晚上略高于白天,凌晨05:00耗氧率最高,为233.04±25.36mg/kg·h;耗氧率、耗氧量与体重的关系分别为Q0.7077R=1433.9W-(R2=0.992,P0.001)、QC=1.4298W0.2926(R2=0.956,P0.001);水温对褐菖鲉的耗氧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pH值在8.0时耗氧率最低。窒息点随着个体的增大而降低,相同体重的鱼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 1.3温度和盐度对美国红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实验测试了体重460~550g的美国红鱼在不同水温(13、16、19、22、25、28℃)和不同盐度(16、18、21、24、27、30、34)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美国红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温度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极显著(P0.001);在16~34℃范围内,盐度变化对美国红鱼的耗氧率无显著影响(P=0.479)。 2几种重要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研究 实验对几种重要的贝虾鱼的几种运输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南美白对虾在17℃时,经7h干法运输实验成活达78.6%,脊尾白虾在10℃时经6h干法运输实验成活达85.4%,雾化干法运输适宜二种虾的短途运输;淋浴法实验表明:南美白虾在17℃时水温控制较合适,经44h实验成活率达93.3%,脊尾白虾在10℃时运输水温较适宜,经44h实验成活率达92.5%;活水车运输时南美白虾在15℃时水温控制较合适,经48h实验成活率达93.7%,脊尾白虾在10℃时运输水温较适宜,经48h实验成活率达92.1%;梭子蟹采用雾化干法和活水车运输,5℃时温控较合适,成活率分别为93.3%和98.6%;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黑鲷用活水车运输在10℃时,经24h运输成活率均在90%以上。结论:降低水体变质是有效提高运输成活率的重要方法。 3水产品活体运输设备的研究 研究设计了活体运输车,集成装备箱体、环境控制、自动净化、高效增氧、雾化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技术,运输过程中不需对虾蟹类进行药物麻醉,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可进行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研究开发了水产品活体短途分送包装容器等,保活时间长并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推广。 4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规范和标准 研究了水产品运输过程工艺,确定了相关的生产技术操作指标,制定了海水鱼类活鱼船运技术规范、海水鱼类活鱼车运技术规范、虾类活体运输技术规范、梭子蟹活体运输技术规范。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4-30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模式、堵点与突破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的关键抓手。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培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5-02-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4 55 56
  • ...
  • 960 9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