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托马斯透明快速固化耐高温胶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名称                          托马斯透明快速固化耐高温胶(THO4093-I) 概       述       本品系杂环体系改性胶粘剂,加热固化型,其流动性、颜色、耐温性等可适当调整,固化后表面平整、光亮、无气泡。快速固化,粘接强度高,流动性好,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       本品广泛适用于金属与金属、陶瓷、合金、玻璃、复合材料(非金属材料)的自粘与互粘以及表面涂覆,更适合于高低压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机、变压器线圈、大型集成电路(IC)、大规模集成电路(LIC)等的粘结浸润以及批覆、涂敷等工艺。 性   能   特   点       ·外观:单组透明粘稠液体。       ·固化速度快,120℃时,1分钟固化。       ·粘接强度高,韧性好、抗冲击、耐久性好、超强耐紫外光性能优良。       很好的耐热性、耐寒性、耐湿热性、耐大气性、耐辐照型以及散热性,低收缩率、超强耐电        弧性。       ·耐温性能好,适应温度范围广,粘接后在较高的温度下仍有较好的粘接效果。       ·胶水黏度适中、无气泡、流平性能良好,固化后表面光洁度良好。       ·粘接表面无需严格处理,使用方便。       ·耐介质性能优良,耐油、水、酸、煤油、乙醇、碱、杂环烃、辐射等。       ·安全及毒性特征:有极轻微异味,无吸入危险,实际无毒。产品达到ROHS标准指令。       ·贮存稳定性较好,贮存期为12月。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耐温范围:-52-+400℃       拉伸强度:48 MPa  拉弯强度 103.6 MPa  压缩强度  223 MPa 冲击韧性 15KJ/m*m       剪切强度  28.8 MPa  (25℃)  15.4 MPa 200℃   体积电阻25℃1×1015Ω.cm       表面电阻 2.5×1015Ω.cm  体积电阻25℃1.7×1015Ω.cm 介电常数4.4       耐电压28-35.5kV/mm         硬度 shore D 90 使用 方法      1、将被粘物除锈、去污、擦净。      2、将胶水薄且均匀地喷于被粘结表面,然后贴合并稍加外力协助被粘接材质不移动,静置,       以120℃加热一分钟即可完全固化。  注意  事项      1、操作环境注意通风。      2、胶液如触及皮肤,可及时用肥皂水冲洗.      3、未用完的胶应盖好,置于阴凉通风处。                                                                                             该版权属于成都托马斯科技2005-2011所有
成都托马斯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针对时变结构的瞬态能量响应高效预示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时变结构的瞬态能量响应高效预示方法,基于时变结构的能量密度控制方程,结合时变结构各子系统在不同频带内的时变内损耗因子和子系统间的时变耦合损耗因子,建立时变结构各子系统的瞬态能量控制方程,给定初始边界参数,采用四阶?五阶Runge?Kutta算法计算得到时变结构各子系统的瞬态能量响应。本发明发现了能量密度控制方程中内损耗因子引起的功率流动项,对空间体积积分后建立了时变结构各子系统的能量控制方程,从而将能量分析方法推广到了时变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分析,拓展了目前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围。同时,相比于传统的离散化方法,本发明采用能量的方法建立结构各子系统的能量控制方程,显著提高了计算分析的效率。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延缓柑橘果实采后内在品质劣变的方法
研发阶段/n一种延缓柑橘果实采后内在品质劣变的方法。  成果简介:有机酸是评价柑橘果实内在品质的重要指标,大多数柑橘果实采后品质保持的重要任务是保持有机酸含量维持在0.4%-0.9%之间。贮藏期有机酸浓度下降太快是柑橘采后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延缓柑橘果实采后有机酸降解的方法,对正常采收的成熟柑橘果实处理后,进行单果套袋并放于20℃±1℃下进行长期贮藏,可延缓柑橘品质的下降,并促使营养物质的积累,延长果实贮藏时间。本发明具有无毒且效果佳的优点,在柑橘等果实在长期的贮藏过程中有机酸的消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抑制苹果汁酶促褐变的加工方法
已有样品/n一种抑制苹果汁酶促褐变的加工方法。  成果简介:本成果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声波协同护色剂抑制苹果汁酶促褐变的方法。本成果筛选出抑制酶促褐变的重要技术参数,对苹果汁加工过程进行优化,以期为苹果汁的褐变抑制提供新的方法。附带地,本成果利用圆二色谱、荧光光谱、粒径分析、电泳分析等分析技术对苹果汁中引起褐变的关键酶——多酚氧化酶进行结构鉴定,并且对经过超声波协同护色剂处理后,多酚氧化酶的催化能力及结构变化进行研究,为苹果汁加工中因酶促褐变引起色泽劣变,以及酶促褐变的抑制机理提供一定的理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大型直驱式风电机组并网变流器及变桨距系统
当前风力发电技术具有大功率、直驱式、采用变桨距技术等发展趋势。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5MW 以上直驱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模块化多重并联变流器的研制”等课题的支持下,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MW 级全功率风电变流器,通过了满功率试验,实现了国产化全功率并网变流器关键技术的突破,可广泛应用于 MW 级直驱式风电机组。另外,自主研发了变桨距系统试验平台,采用“直流伺服 + 超级电容”的技术方案,已完成全部功能试验,其变桨距控制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 MW 级风电机组的变桨距系统。考虑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前景,风电变流器和变桨装置远期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
本项成果是为解决大型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变工况非平稳和不确定性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了普通适用于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在线和离线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的关键技术和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石化、炼油、矿山、建材、纺织、印染、军工、机械、交通等工矿企业。成功地将小波理论、时频分析、分形方法、模糊聚类和神经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实用化的新技术。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高效率大扭矩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 DWCVT)
该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在 93%以上、传递扭矩超过 500N.m;其可以用于大、中、小型车辆的无级变速,也可以用于机械传动系统软启动装置, 替代大功率变频调速电机的软启动方式,提高机械传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扬州大学 2021-04-14
基于变结构的高压直流输电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变结构的高压直流输电多通道附加阻尼控制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具有高运算效率和抗扰能力的TLS-ESPRIT算法辨识出次同步和低频振荡频率、阻尼,以及系统降阶模型,结合变结构控制原理,设计含虚拟状态变量的附加控制器,最后引入状态观测器,消除虚拟状态变量,实现输出反馈形式的HVDC变结构控制器,然后采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多通道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降低振荡模式间的相互影响,能够同时抑制次同步和低频振荡。该方法高效易行,而且变结构控制理论对于实际电网的复杂多变工况具有较强的抗扰性,同时该控制器利用多通道结构,解决了多控制器间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了一套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际大电网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四川大学 2016-10-25
基于时间相干平均的变步长仿射投影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本成果是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该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时间相干平均的变步长仿射投影广义谐波电流检测方法。该方法收敛速度快和稳态时收敛精度高,并对跃变的跟踪能力强,实时性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大型风电机组异步变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变桨距、大容量是风力机组的发展趋势,国外风机的主力机型向2MW以上发展,机组大多采用三个独立的电控调桨机构,通过三组变速电机和减速箱对桨叶分别进行控制,为了捕获最大风能、平缓风轮力矩波动和消除风力机的不平衡载荷,本项目研究了大型风电机组异步变桨控制系统,异步变桨可以消弱气动不平衡,减小机组振动,提高风能利用率,提高风电电能质量和延长机组寿命。 本项目提出了基于前馈模糊与Fuzzy-PID相结合的统一桨距角给定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功率观测叶片应力的独立变桨技术,通过独立变桨直接控制叶片上气动力产生的摆振力矩,不仅直接平缓了风轮力矩的波动,还间接减少了叶片上载荷的波动、轮毂的偏航力矩波动和俯仰力矩波动,大大改善了风力机的功率输出、疲劳、振动、动力稳定性等性能。 以上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如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电机工程学报等,申请授权了多个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上述大型风电机组异步变桨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永磁同步电机、全数字驱动器及超级电容架构,本课题组自主开发了风机三个桨叶可以独立高可靠控制的2MW风机机组异步电动变桨系统,已完成实验室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37 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