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非对称斥力机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对称斥力机构,包括传动杆、主快速斥力 单元、次快速斥力单元和缓冲单元。主快速斥力单元由可动斥力线圈 和第一固定斥力线圈组成。次快速斥力单元由可动斥力铝盘和第二固 定斥力线圈组成。其中,可动斥力线圈和可动斥力铝盘固定在传动杆 上,第一固定斥力线圈和第二固定斥力线圈固定在斥力机构线圈安装板上。本发明提供的非对称斥力机构充分利用线圈-线圈式斥力结构在 大负载下高效率的特点来提高斥力机构驱动效率,同时通过减少斥力 盘与斥力线圈、斥力线圈与斥力线圈间的碰撞来延长斥力机构寿命。 用户可以针对应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精度磁控溅射机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精度磁控溅射机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5-27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精度磁控溅射机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精度磁控溅射机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5-27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特征 (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 (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1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特征(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应用范围: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装配大部件自动装配对接、战机武器辅助挂载、火箭和航天器舱段自动装配对接等,还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能源、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型型设备总装、焊接等作业环境。对提升大型部件装配的效率,节省装配时间,节约装备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及经济前景。项目负责人简介:楼佩煌教授,长期从事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流自动化装备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国家“862”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部省联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30多项。图1 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样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一种高精度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自动三维测量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精度的航空发动机叶片自动三维测量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1)配准:将设计模型所处的设计坐标系与工件实体所 处的测量坐标系进行配准;2)路径规划:通过数据处理装置规划距离 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的运动路径,以使工件实体上的被测区域一直处 于距离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内;3)自动测量:距离传感器对工件实体的 正面区域和反面区域进行采样,得到工件实体的完整表面轮廓。本发 明使用距离传感器作为测量终端,可以获得被测区域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DS-RM-AE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综合维修实验实训台
该实验实训台具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的组成原理、调试、参数设置、故障诊断、维修等综合培训功能。由数控实验台、机构演示台、电气柜等组成。 数控实验台由数控系统、主轴变频、交流伺服驱动、刀库控制、输入/输出(I/O)、强电控制、电源、故障设置等模块组成,一台数控机床的电控系统每一主要环节都在电控调试箱上分解展示,其信号均能显示并可测量;可自行接线、调试;故障设置模块可设数十个故障点,可明设置和暗设置,并能显示故障数量。 机构演示台由X/Y/Z三维运动平台、主轴电机及编码器、八工位刀库等模块组成。三维运动平台采用滚珠丝杠、滚动导轨、电主轴、平口钳均,可进行有机玻璃、玉石等非金属的铣削、雕刻加工,特别适合CAD/CAM实验实习;电主轴有变频器调速,三轴均有双向超程、回零等功能,八工位斗笠式刀库模块直观展示加工中心刀库的机械结构、控制方式,以及加工中心气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控制。X轴可选配直线光栅,实现全闭环控制;可选配伺服主轴电机。 实训电气柜实训电气柜工业化,可进行电路设计、电气元器件安装、排线、接线、查线、调试等实训。电气板上配有模拟驱动器和变频器,训练更逼真,又保护器件,降低成本。电气板可更换,便于学生分组进行技能训练。机床由数控实验台和机床电控柜双路并联控制。机构演示台由电控实验台和机床电柜双路并联控制。 用户通过装载随机软件,可实现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实验功能的切换。
南京德西数控新技术有限公司 2021-12-08
一种宽量程高精度集成双膜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力传感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宽量程高精度集成双膜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及制作方法,包括玻璃衬底,玻璃衬底上设有浅槽一与浅槽二,浅槽一与浅槽二通过细槽连通,浅槽二中心位置设有浅槽通孔,浅槽通孔从浅槽二底面延至玻璃衬底底面,浅槽一上设有可测量低压差的电容C1,浅槽二上设有可测量高压差的电容C2,可测量低压差的电容C1包括底电极板与薄压力敏感膜,可测量高压差的电容C2包括厚压力敏感膜与顶电极板,浅槽通孔通过细槽与可测量低压差的电容C1对应设置,浅槽通孔通过浅槽二与可测量高压差的电容C2对应设置。本发明通过可测量低压差的电容C1与可测量高压差的电容C2分别实现了压力在低压段与高压段的高精度测量。
东南大学 2021-04-11
极光尔沃A6高精度3D打印机_新款3D打印机A6
A6智能教育级3D打印机 4.3英寸全彩触控屏,清晰美观,操作简单 FA特制平台,打印完成可取下平台,轻松取模 模块化一体式封闭设计,提高模型打印成功率 内置空气过滤系统,有效滤除打印过程中产生的颗粒 具有暂停续打、断电续打及断料检测等功能 高精度,大尺寸打印,可应对各种结构复杂的手板模型 产品型号 A6 喷嘴直径 0.4mm 打印速度 10~120mm/s(推荐30~50mm/s) 屏幕语言 简体中文/英文 打印层厚 0.05~0.3mm(推荐0.1mm) 耗材倾向 PLA/ABS/TPU 喷头数量 1 支持文件格式 STL、OBJ、G-Code 材料直径 1.75mm 平台材质 FA特制平台 平台尺寸 320*220mm Wifi控制 无 成型尺寸 300*200*200mm(X*Y*Z) 暂停续打 支持 机器尺寸 520*405*472mm 断电续打 支持 包装尺寸 655*540*620mm 断料检测 支持 电源规格 AC 110/220V可选 空气循环 支持 额定功率 320W 环境要求 温度5~40℃,湿度20~50% 喷嘴温度 室温~250℃ 供料系统 单挤出 热床温度 室温~110℃(推荐50℃) 语音提示 无 机器重量 22kg 支持切片软件 Cura/JGcreat(64位) 包装重量 29KG 操作系统 Windows7 64位及以上(JGcreat) Windows/Linux/Mac OS(Cura) 调平方式 5点辅助调平 打印方式 SD卡/联机 深圳市极光尔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专业的3D打印机研发及制造商,专注于3D打印技术开发及综合应用。2017年,极光尓沃成功跻身新三板上市公司(股票简称:极光科技 股票代码:871953)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同年,极光尔沃北京分公司成立,标志着极光尔沃分公司战略正式启动,3D打印产业规模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深圳市极光尔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在催化不对称自由基去对称化反应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
利用前手性或内消旋的烯基1,3-二醇为原料,三氟甲基碘试剂或氟烷基磺酰氯为氟烷基自由基前体,在Cu(I)和手性磷酸协同催化下首次实现了去对称化不对称自由基反应。该反应具有很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同时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泛,为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四氢呋喃骨架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