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动压、破碎围岩巷道稳定控制技术
该成果从改善动压、破碎围岩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及合理确定巷道支护技术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依据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动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以及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机理,开发了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迎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破碎围岩巷道注浆加固技术。沿空掘巷是在上区段工作面采空区岩层活动基本终止、应力调整趋于稳定后掘进,采用合理的窄煤柱护巷技术使巷道位于应力降低区,结合窄煤柱稳定控制技术与合理的巷内支护技术保证巷道的稳定;为缓解接替紧张问题,在上工作面回采结束前,需提前掘出下工作面的回采巷道,在上工作面超前、侧向和本工作面超前应力的叠加作用下,造成迎采巷道围岩十分破碎、极难维护。通过采用自主研制的注浆材料加固围岩、改善围岩性质、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自承载能力,并与锚杆支护相结合,能提高锚杆锚固力、增大支护阻力,充分发挥两种支护的优势,能够显著改善迎采巷道维护状况。因此,通过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并结合围岩注浆加固与锚杆联合支护技术,是改善动压、破碎围岩巷道维护状况的一条有效技术途径。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表面处理过程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普及应用,自动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表面处理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引入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基本思想,通过在现场增加检测设备采集电镀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增加控制设备和执行器实现对电镀槽的温度和电流密度的控制,并使用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思想以及软件组件技术实现对采集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既保证了电镀过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又实现了对电镀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电镀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燃煤锅炉烟气超低排放控制技术
我国大气污染形式较为严峻,2019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中,有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污染天气频发是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的焦点和难点,其中工业排放是大气污染的第一大排放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对此,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严控燃煤电厂排放标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浙江大学团队创制多环境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对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其他多种废气处理均有针对性处理效果。其中,烟气脱硫超低排放采用三种核心技术,电石渣-石膏法脱硫技术,在提高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显著增强脱硫效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塔内烟气流场优化技术,在解决塔内旋流问题的基础上大幅加强气液平均分布:高效托盘技术,通过优化开孔率、气液比、烟气流速进行参数优化,实现高效脱硫、除尘。烟气脱硝技术采用中低温脱硝,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流体脱硝喷枪和脱硝高效响应-反馈控制系统,首创的宽温窗高抗性脱硝催化剂实现了90%以上的脱硝效率。烟气除尘技术采用湿式电除尘技术,经厂区改造后除尘效率显著提高。项目为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烟气排放控制均有针对性帮助,经技术改造后均可实现排放达标且减少成本。
浙江大学 2023-05-11
整车多能源控制系统(技术)
成果简介:采用了由局部管理层、整车信息管理层、人机接口与通讯扩展接口层组成的三层综合网络系统结构,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电动车整车网络布线,自主定义了电动车辆CAN总线通讯协议,成功地实现了整个电动车的综合控制,将电动车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该技术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最有效地管理电动车辆有限的能量,实现电动车辆效率最大化,估计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及车辆续驶里程、单体电池及成组电池的检测与电池组温度控制、电机及空调等耗能部件的功率分配等内容;二是如何解决电动车辆运营过程中的故障诊断、高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转炉煤气回收智能优化控制技术
成果简介转炉钢水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氧化铁粉尘的高温烟气, 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是一种热值较高的工业燃料, 如不进行有效回收处理和控制排放, 不仅污染大气环境, 还会造成能源浪费。 转炉煤气回收是把转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CO 进行回收再利用的生产工艺, 它将高温烟气通过汽化烟道进行冷却、 净化处理后, 得到可回收的转炉煤气, 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目前国内炼钢企业的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由于部分技术装备及控制方法比较落后, 煤气回收和烟气减排效果差。 本项目采用滑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整车多能源控制系统技术
采用了由局部管理层、整车信息管理层、人机接口与通讯扩展接口层组成的三层综合网络系统结构,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电动车整车网络布线,自主定义了电动车辆CAN总线通讯协议,成功地实现了整个电动车的综合控制,将电动车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该技术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最有效地管理电动车辆有限的能量,实现电动车辆效率最大化,估计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及车辆续驶里程、单体电池及成组电池的检测与电池组温度控制、电机及空调等耗能部件的功率分配等内容;二是如何解决电动车辆运营过程中的故障诊断、高压安全、充电通讯接口、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动车可靠性等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3
高速公路与关联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系统
该项目是863计划项目,现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项目成果受专利保护。 1、项目概述 本项目针对高速公路进出城路段交通拥堵严重、事故频发,以及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各自为政、协同性差的普遍现象,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交通特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不同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借助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分析了结合部的动态交通特征,提出了适应不同交通条件的短时交通特征预测技术;采用分层递阶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方法,研发了多匝道的协同控制系统软件,并实现了结合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微观仿真。 2、技术创新点 在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交通特征信息共享的平台,其中对异构监控系统之间交通特征级信息共享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异构信息进行了融合处理,实现了特征级信息的发布。 在短时交通特征预测研究方面,已对京津塘高速公路及北京市快速环路监控系统的海量交通流实测数据进行了特征与关联分析,完成了短时交通特征的预测,并实现了交通拥挤的预判。 在结合部的协同控制方面,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建模和学习方法,对高速公路多匝道控制系统算法进行设计,并进行了控制效果仿真。   3、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技术 (1)基于服务水平的特征级交通动态信息融合技术 针对目前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所采集的交通流基础数据格式和像素级融合技术都有所不同,控制目标参数不统一的现实情况,项目提出的交通特征信息共享平台首先要处理现有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服务水平判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其次需要解决区域交通监控系统的特征级数据融合问题,寻求基于服务水平的动态信息融合技术和方法。 (2)交通特征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技术 针对集中式信息共享平台投资大、实施困难的缺点,提出采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分布式技术建立交通信息共享平台,为异构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思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投资、操作方便,就现有的管理体制来说,也容易实现。 (3)基于关联分析和智能控制技术的短时交通特征预测模型 将时间序列理论与关联理论引入交通状态分析,并根据不同交通条件建立的短时交通预测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测方法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利于预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结合部实现协同控制的关键技术 基于区域道路交通网络动态信息采集系统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在交通服务水平判定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以及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实现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结合部的协同控制。 4、相关的行业发展水平,以及同类技术产品或成果比较 目前,我国已建设的交通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基本上是作为一个个分支存在的,不仅子系统自身的数据尚未实现充分融合,集成度很低,而且系统之间存在行政分割问题,异构情况严重;在信息共享平台设计上,大都采用集中式为主,需要新建一个监控总中心,投资大,操作困难。 与本项目所提出的预测思路及预测方法相比,现有预测方法的适用性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控制所采取的区域控制策略尚未形成较成熟的控制模式,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协同控制模式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产品。 应用范围: 本课题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的结合部,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道路监控系统硬件资源,节省了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满足结合部的交通控制与管理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在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中,还需进一步扩充和细化协同控制目标,优化大范围内的多匝道协同控制模型及其算法,并对具体的控制策略和控制设施进行详细设计,以提升协同控制的实际效果。 预期效果: 运用系统论和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建立区域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共享平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在系统平台的基础上研究协同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并形成整套协同控制系统算法和软件。在实践中,研究成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能够部分解决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结合部的交通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激光冲击波技术定向超高速喷涂的方法及装置
(专利号:ZL 201510093120.5) 简介: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激光冲击波技术定向超高速喷涂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零件加工再制造技术领域。该喷涂方法首先利用电极产生的高温电弧加热熔化涂层材料的喷涂丝成熔滴脱落,熔滴被雾化气体雾化成微滴流,然后由激光脉冲束辐照于微滴流表面上,表面一部分微滴吸收激光能量,瞬间气化和电离形成高压等离子体,高压等离子体继续吸收激光能量膨胀爆炸形成GPa量级的高压冲击波,高压冲击波驱动着微粒流高速喷射到工件表面形成涂层。喷涂装置包括激光发生器、导光分光系统、电弧制液系统、工件夹具系统、回收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高速高效喷涂,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好,涂层的致密度高、空隙率低,具有较高抗热疲劳和机械疲劳的性能。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基于人因工程高速公路安全设施设置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成套技术
高速列车所受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85%以上,且轨道交通特有的列车高速交会、高速穿越隧道等诱发空气动力,将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以“减阻降耗、安全舒适”为目标,形成了“基础研究-平台研建-技术研发-工程应用”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创建高速列车气动外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人/车/隧耦合空气动力安全理论与技术、大风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技术、建立实车空气动力学试验系统和评估方法,并制定了列车空气动力学相关标准。 1.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制造 创建了一套从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到结构工程化设计的列车车体研制方法,提出减小列车空气阻力、降低交会压力波、优化流场品质的外形结构设计方法。目前,完成已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外形设计共33种。 2.动模型试验装置 动模型试验系统由试验台、动力系统、加速系统、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制动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试验模型组成。主要参数:模型列车速度:200-500km/h;模型比例:1:8-1:20,单线运行或双线交会。在该试验装置上已完成了我国各型列车、隧道、线路的气动设计、模型试验研究。动模型试验通过改变其周围流场,完成空气动力试验;可解决高速列车交会、穿越隧道、连续地面效应等模型实验难题,与风洞试验互为补充。 3.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 作为国际首创的“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突破了国内外现有风洞实验和动模型实验的技术瓶颈,实现“近地风场-运动物体-地面设施”相对运动为一体的瞬态测量,成为近地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实验装置。可用于研究高速列车、地效飞行器、飞机起降、舰载机着舰、巡航导弹超低空飞行等近地运动物体的动态失稳机理、周围流动控制机制。 4.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 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有三个试验段:低速试验段、高速试验段、强风考核试验段。高、低速试验段串联布置,强风考核试验段与高速试验段可互换。该风洞具有两种运行模式:回流运行模式,适用于较低风速和常规实验标定;直流下吹模式,适用于特种试验(降雨和风沙模拟)和强风考核试验。该平台可用于风环境下列车及部件气动性能实验,风速、风向传感器检定实验,风、沙、雨等恶劣环境模拟实验。 5.车体交变气动载荷试验装置 该装置主要用于分析列车高速穿越隧道时,所产生的交变气动载荷导致车体气动疲劳、乘员舒适度问题。主要参数:压力变化范围:±20kPa;压力变化周期:3-60s。主要功能:(1)通过多源阵列控制车体抽吸动作,可模拟±20KPa范围内周期和非周期的压力瞬变过程,对车体施加交变气动载荷,评价车体在交变气动载荷下的疲劳寿命;(2)采用波形追踪逼近控制技术,真实再现车内外压力演化过程,实现车体承受气动载荷谱的准确模拟,研究车内压力变化率对人耳舒适度的影响。
中南大学 2022-12-2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