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五种鳜亚科鱼类分子的试剂盒及鉴定技术
该成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高、准确性好的鉴别鳜亚科主要养殖种类(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及珍稀种类(中国少鳞鳜和波纹鳜)的分子标记方法。以利于鳜亚科养殖群体的合理管理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 该成果提供了一种用于五种鳜亚科鱼类分子的试剂盒及鉴定方法,试剂盒包括三对SSR引物和标准图谱,一种试剂盒用于五种鳜亚科鱼类的分子的鉴定方法,其步骤:1)DNA提取:采集待测鳜鱼样品的鳍条或者肌肉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并测定其纯度和浓度;2)DNA片段扩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待测样品基因组DNA;3)PCR产物的电泳及银染色鉴定:对PCR产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分离,常规银染法染色后,拍照记录电泳结果;采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4)与标准图谱进行对比。可显著提高鳜亚科重要经济、稀有种类间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助于鳜亚科鱼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鳜鱼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成果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五种鳜亚科鱼类进行鉴别,其反应稳定,重复性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相比,具有检测时间少,检测准确性高等特点。 该成果有较高的产业化前景,实际操作性强,简便、准确,价格适中。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4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
项目成果/简介:本发明涉及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本发明包括操作: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按照180~22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投喂;待苗种长到1cm,使用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44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3~37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通过本发明培育方法,苗种成活率达到40~60%.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4-10
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本发明包括操作:在肥水池中培育用于投喂苗种的浮游生物,在苗种投放培育池前将所述肥水池上层水抽到所述培育池中,所述培育池在抽水之前内部铺上薄膜;按照180~220万条/亩投放出膜后能够平游的水花苗种;苗种下培育池3天后,用发酵饵料投喂;待苗种长到1cm,使用鱼用粉末饲料以及由肥水池培育得到的所述浮游生物进行投喂;待苗种长到1.5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44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待苗种长到3cm,使用蛋白质含量为33~37wt%的鱼用破碎型饲料进行投喂.通过本发明培育方法,苗种成活率达到40~60%.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4-29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分子鉴定技术
该成果提供一种快速、准确鉴别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分子标记方法。在鳜类种质鉴定和保护、遗传育种和养殖生产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分子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因组DNA的提取、DNA目的片段的扩增、PCR产物的电泳及银染色鉴定。方法中还包括一对特异微卫星引物和标准图谱。本发明的分子鉴定法能快速、有效地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一代,具有客观、快速、准确、经济的优点。 该成果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一代进行鉴别,其反应稳定,重复性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相比具有检测准确性高的优点。本发明通过一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一次PCR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一代,减少了检测时间和降低了检测成本。 该成果有较高的产业化前景,实际操作性强,简便、准确,价格适中。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2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技术
水产养殖中,自相残杀一直是凶猛性鱼类生产的一个瓶颈。尤其是在稚、幼鱼的培育中,人工饲料的使用,养殖密度过大,饵料投喂不足,天然遮蔽物的缺乏等原因,都加重了同类鱼苗自相残杀的可能,直接影响了苗种培育的产量和质量。 该成果公开了一种凶猛性鱼类苗种培育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成果通过严格控制培育池塘的水质条件,采用网箱培育、分级培育,控制饵料投喂,以及采用严格的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可以高密度地培育凶猛性鱼类苗种,其培育密度可以达到2000尾/m2,同时,采用该方法可以减少苗种培育期间的病害发生,大大提高成活率,培育出的凶猛性鱼类苗种整齐度高,变异系数小。 该成果有较高的产业化前景,实际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5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李亚红
 1993年获西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兰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2000.6 -2001.6到英国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2001.6-2004.4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4.4 -2004.9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9月到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在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Organometallics、Eur. J. Org. Chem. 和Inorg. Chem.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承担有“百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目前任“Open Journal of Thermodynamics”的编委,为J. Am. Chem. Soc, Adv. Synth. Cat., Inorg. Chem. Commun., Inorg. Chim. Acta., Eur. J. Org. Chem., J. Chem. Eng. Data, Fluid Phase Equilibrium, Chin. J. Chem等杂志的审稿人。2005年获“柳大纲优秀青年科技奖”;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8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计划;2009年和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1年被评为苏州大学“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李亚红 2021-12-31
李平亚
中文名  李平亚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职    业   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    别   男 政治面貌   群众 研究方向 从事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人物职务 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吉林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化学学会理事;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专家组成员;中草药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编委。
李平亚 2021-06-23
党亚丽
党亚丽,教授、博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09 年 6 月毕业于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食品风味与生物活性物质研究,重点对鲜味肽、功能食品进行研究,开发了功能复合鲜味料、功能肽类产品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重大重点农业项目2项,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项目、浙江省卫生厅项目、宁波市公益计划、宁波市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完成铁皮石斛、灵芝孢子粉等多项保健食品批文申报,相关成果实现产业转化。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ood Chem、J. Agric. Food Chem 等SCI论文 3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主讲的《食品分析》课程获批浙江省一流课程、宁波大学思政一流课程等。
党亚丽 2023-03-08
鱼类性别分化的人工诱导技术
本技术成果基于雌激素在鱼类性腺分化发育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干预鱼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调控 鱼类性腺分化发育的方向。埋植或投喂雌激素合成酶(芳香化酶)抑制剂,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成功 诱导雌性先熟的性逆转鱼提前性逆转,获得人工诱导的雄鱼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始建于2005年,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由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出资建设,是三亚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也是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 被评为海南十大生态建筑的三亚学院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0亿元,下设18个二级学院,开设74个专业(含方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理学、农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中心、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标准游泳池、高尔夫训练场等现代化教学、生活设施。学校还拥有高科技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 学校秉持“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以战略管理引领学校卓越发展,确定“学生竞争力”战略核心,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三个战略支点,始终坚持依法治校、合规办学,坚持非营利办学,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好评,教职工主人翁精神成为学校的基本价值观,学生喜欢学校成为学校评价一切工作的基本尺度。2015年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为海南省唯一高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工作50强,成为中国少有、海南唯一的“双50强”高校单位。 学校办学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三亚学院被评为六星级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连续四年跃居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二位。 学校快速响应新生源结构提升对高质量学习的需求,大力推动由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构建的课程“三度”建设,深度、持续、系统的进行教学改革。学校还通过大力开展博士“双百计划”、“亿元人才引进”计划、中层干部学术能力提升计划、海外游学计划、柔性引进人才计划等,不断夯实事业发展基石,目前已建立翟明国、陈国良两个院士工作站。学校还契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2017年,学校获评“海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两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3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位居海南高校第一,连续六年获评海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学校突出办学的区域化、社会化、国际化,搭建多方协同平台。目前,学校与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中心、海南省文体厅、省旅游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研究所、海南微软创新中心等建立了校政、校企、校校30余个协同体。学校成立了民办高校首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原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任名誉主任;学校还成立国家治理研究院,积极发挥高校智库功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2016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高校质量促进部”在我校挂牌成立,学校作为海南省唯一高校入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学校作为全国唯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经验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13所国内知名高校教育改革案例一起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学校围绕海南自贸区(港)发展新业态和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学校发起成立海南省酒店人才培养创新联盟,还牵头成立会展经济管理、旅游文化两大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加快培养省重点产业各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2018年,海南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金融贸易,学校提前布局,与丹麦盛宝银行共建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以金融科技重新定义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为海南未来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培养人才。学校提前布局5G和AI技术变革,成立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投入8000余万元建立的海南首个百万级超算中心,运算性能位列全国高校前五。学校成功牵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打造国际影响力学术交流品牌,与 “双一流”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国际设计学院”“创新设计研究院”。学校还前瞻于海南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时尚集团成立省内首个健康产业管理学院和健康产业研究院。2016年,丝路商学院正式成立,三亚学院作为发起单位和牵头建设单位,成为全球海上丝绸之路教育第一站。目前,已与法国埃塞克高等商学院、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巴基斯坦信德伊斯兰大学等建立跨境联动合作机制。 学校不断创新高等教育全球化协同平台,先后与美国著名公立常春藤高校迈阿密大学、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成功缔结姊妹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美国伯克莱学院等亚、非、欧、美洲的多所大学开展合作,国际学生类别和生源地均不断增加。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全球化洪堡学者论坛、全球型企业中国论坛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在校举办。2017-18年,学校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论坛”,与东盟各国民办高校签约共同启动中国—东盟民办大学联盟(ACAPHEI),全力构建中国—东盟教育共同体。 学校的办学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听取陆丹校长作学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汇报,勉励学校要培养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应用型人才。2018年11月,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鼓励全面提升三亚学院办学水平。2019年10月,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童道驰在三亚学院调研,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就,表示三亚市委市政府将支持三亚学院发展成为“三亚大学”。 2017年,学校制定《USY办学纲要》,全力推进实施三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2019年,三亚学院在良好办学基础上提质加速,继续坚持办学层次高起点高站位,集聚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释放更多新的办学活力,在卓越办学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卓越办学没有终点,建设中国民办大学的标杆、亚洲具有影响力的民办大学将是三亚学院矢志不渝的教育使命。
三亚学院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41 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