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MM-3中医脉象模型
MM-3中医脉象模型   MM-3中医脉象模型应用仿生模拟及波形合成方法,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模型手腕部(寸口处)产生16种常见的中医脉象,这些脉象是中医八纲脉的典型,是临床辩证的基础,熟悉这些基本脉象可以在实践中举一反三,逐步掌握诊脉方法,进行脉象诊断培训。本模型作为中医脉象再现的信号源,可以用于诊脉的教学过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实践机会,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亦可用于脉象形成机理的体外实验研究。   一、模型组成: 全套脉象模型由四台(A、B、C、D)分体模型组成。 ■ A组模型:输出平、滑、迟、濡脉。 ■ B组模型:输出洪、革、浮、数脉。 ■ C组模型:输出弦、结、代、促脉。 ■ D组模型:输出沉、细、涩、弱脉。   二、技术指标: ■ 搏动信号源:输出16种指感真实的脉象搏动信号(平、滑、迟、濡、洪、革、浮、数、弦、结、代、促等)。 ■ 波形参数:(h、t、w):符合规定标准(见《中国脉诊研究》一书)。 ■ 仿生手模型老化时间:大于3年。 ■ 最长连续工作时间:4小时。 ■ 分体模型尺寸重量:42×22×28cm(长、宽、高),14KG。 ■ 最大功耗:小于50VA。 ■ 电源电压:交流220V±10%,50HZ或交流110V,60HZ,由用户选择后确定。 ■ 保险丝规格:交流220V时,0.5A;交流110V时,1A。   三、标准配置: ■ 中医脉象模型:4台 ■ 电源线:4根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安庆卫生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成立的“安徽省省立立煌高级助产护士职业学校”,是安徽省最早开办的公立医学教育学校。2007年3月,独立升格为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填补了皖西南医药高等教育空白。 学校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5千余万元。现有教职医护员工63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职称7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7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5人、先进工作者1人、优秀教师4人、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 现有临床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部、公共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以及直属附属医院1所(安庆市中医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海军安庆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石化医院),近20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设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保健品开发与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护理、助产等13个普通专科专业,在校生8千余人。 医药护主干专业已全部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央财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实训基地2个,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精品课程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5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学成果奖6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改项目1项,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个,市级科技成果奖1项。承担省级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等近50项,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4项。近年来,教师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00余部,申请专利40余项,省级竞赛获奖成果35项。 学校是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教育成员单位、中国传统医学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康复技术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医药职业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是连续3届的“全国文明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 办学75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已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管办分离、独具特色,为“宁波市文明校园”、“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校园”,连续多年获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年度考评优秀。 学校地处我国首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乡——宁波,一个素以“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学校所在的宁波市高教园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学习生活设施完备,分布合理。学校校区庄严大气,教学设施完善,学习环境优美。奉化校区为现校区的2.5倍,位于奉化市文化教育产业规划区,与国家5A级景区、全球500佳——滕头村南北相邻,与同是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溪口东西相望。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5.3%,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75%,双师型教师占近81.26%。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教坛新秀、甬江学者讲座教授各1人,省教学团队2个,入选省“151”人才工程6人次。学校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商学院、食品学院、中药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基础学院等7个学院。学校设置药学等21个专业(含专业方向),目前共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3个(含7个方向),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市服务型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市品牌专业1个,市特色专业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7个。建有首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载体。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面向浙江等12个省市区招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2015、2016届学校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在全省所有高职高专中排名第1位。 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现代化的图书信息中心以及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和各项体育运动设施。实验教学面积15000平方及实训教学面积2800平方。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中药前处理、制水、液体制剂和符合GMP标准的固体制剂全真生产线等多个实训车间。图书馆拥有期刊阅览室、电子文献阅览区、多媒体报告厅等多个功能区域,学校图书馆与大学园区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医药教育为学生编织创新创业梦想。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厚德厚朴、励志远志”的校训,以生命健康产业需求为引领,全面构建“以药学类专业群为主,食品、医疗器械等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学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015年启动了市场监管系统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此举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尚属首创。学校坚持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创新创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升格以来,已培养面向医药、食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万余名,累计为社会培训近10万余人次,为浙江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厚积薄发创一流,继往开来写新篇。为顺应医药产业和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结合浙江省高等教育及自身发展实际,学校提出了建设医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现阶段,全校上下围绕 “扩校、升本、创一流”的工作主线,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己任,立德树人,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办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医药类应用型院校。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起伏。百年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有识之士努力寻求振兴中华之路,认识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重要社会功效,在此背景下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于保定设置了“直隶省立补习学堂”,直隶提学使司委任省视学张良弼先生为第一任堂长。1912年,学堂更名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直隶仅有的一所中等工业专门学校,1934年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保定沦陷,学校被迫停课并迁址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陕西省周至、西安等地艰难办学。1946年在天津新开河法政桥北(原天津商职旧址)复校,成立“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时在西安的“河北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校生和部分教职员工并入“河北省立保定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从天津迁至石家庄,定名“河北省工业学校”。1982年更名为“河北化工学校”。200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升格改建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跨入高等职业教育行列。 学校现状 融汇了百年历史精华和历代前辈智慧辛劳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926亩,建筑面积24.21万㎡,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教职工454名,在校生规模10199名,服务面向涵盖化工、医药、生物、轻工、机电、管理、计算机等行业,设置5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建有化工技术、制药技术、机电技术、信息与管理四大类实训基地,其中2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化工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8个专项技能培训基地,21个实训中心,111个实训室,1个河北省高校生物反应器与蛋白类药物开发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外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428家。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扎实,教学严谨、乐于创新、甘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省“三三三”人才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化工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 办学特色 建校伊始,补习学堂的办学宗旨是“今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欲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焉,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须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时期,学校以“教授完全之普通工业之知识技能,俾得将来从事工业之目的”;学校以“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为主,为实行普通工业之用;河北省立保定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时期,学校明确了授予学生从事工业所必须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是学校的一贯宗旨,旨在培养具有高中文化的一般工科技术人员。实业教育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民族工业发展需求,使学校能在国力孱弱、战乱不止的艰难环境下坚持办学并不断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经过几度废兴、几经迁徙,经过抗战时期的辗转流离、动荡办学和和平年代的改造调整、发展壮大,直至近年从中职升为高职,学校传承的精神和文脉一直沿袭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路,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之理念,沉淀下浓厚的百年职教文化,形成了传授实业技术、沿袭职教之路,依托行业培养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密跟踪河北化工医药行业发展,沿袭百年来一贯之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继续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交替,产学一体”、“工学合一,学做一体”、“三对接,三段式”等多种特色鲜明,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的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 学校作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在战争年代和恢复建设时期造就了大批国家急需的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95%以上,企业满意率96%以上。历年来,学校培育的毕业生中,许多都在各自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评价 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办学层次提升,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设施完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先后被原化工部确定为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学校;被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被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和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授予“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化学工业职业鉴定中心授予全国化工行业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2005年在河北省高校就业评估工作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7年成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2008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年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中国石化联合会表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2015年,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河北化工医药——新道创新创业学院”;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人社部遴选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单位;2016年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作为全国24所职业院校之一,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又被国家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作为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校、全国化工高职制药技术类和仪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理事长学校、河北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高职生化与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学校、全国高职化工类、材料类、精细化工类、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在河北省和全国化工、医药职业教育中发挥了良好的骨干示范作用。 面向新时代的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学以进德,工以养技”的校训,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力潮头,勇于开拓,巩固和深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努力向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目标扎实迈进。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394亩,建筑面积59.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70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05人(含直属附院)(校本部519人),其中硕士、博士338人(校本部152人);教授/主任医师108人(校本部1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88人(校本部95人);双师型教师达88%。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24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为国控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中医专业是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系是省级校企共建基地。我校是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医学类唯一)、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单位。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在全国各种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346所高职高专中排名第330位、在全国医学专科院校中排名第13位,在贵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4位。学校年均招生5000人。近五年,学校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均为第一志愿,2017年有918名二本分数线上学生填报我校,占我校高考录取学生的26.2%,口腔专业学生全部超过二本分数线。招生质量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学校有省级实验用兔养殖基地,国家中药生药II级实验室,市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实验室。五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471.3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490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教材)203部;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培训基层卫生人才3.6万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00余项,制定企业标准20余项。学校现有直属附院2所(遵义市一医和遵义市五医),非直属附院1所(遵义市中医院),教学医院3所,校院(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180余家。遵义市一医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床位2500张,新生儿科为全国医改城市卫生部重点扶持学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学科。遵义市五医有床位600张,政府投入14亿元正在将该院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建成面积6万平方米的康复护理院。与上海和孝养老集团开展高端养老护理人才定向培训班、与贵州一树药业开展“店长班”定制培养。学校与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开展本科教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开展远程教育。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英国知山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学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进行研修、访学。主动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我校的帮扶,在师资、科研方面成效明显。学校与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成立了联合资金项目,是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获得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的单位。直属附院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美医疗卫生互联公司、重庆市肿瘤医院开展了合作。学校与180多家省内外医院、企业开展了医教合作和康养人才订单培养。学校历经60余年风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教学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医疗邦校,文化建校”的办学理念和“勤学敏思、精业济世”的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立足贵州,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医教协同、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产业发展”,坚持突出“基础、特色、技能、应用”的办学特色,开辟了与综合类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互补的新格局。办学60年来,共培养学生6.2万余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健康贵州”的战略规划,抓住我省“大健康、大医药”的发展机遇,继续优化学科设置,走产学研融合道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积极推进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而努力奋斗!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国标代码14013)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云南省特色骨干专科学校。学校座落于拥有“人类发祥地”和“古生物宝库”之美誉的滇中腹地—楚雄,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无偿献血特别进步促进奖、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校园、云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廉政文化示范学校、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规范收费示范高校等荣誉和称号。目前,学校占地555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8.22万平方米,有职教职工434人。标准实验室141个,多媒体教室9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44万元,馆藏图书35.8万册。拥有完备的校园智慧网络体系,及医卫在线学习库、医学视频学习资源库、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学位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40万册电子图书、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考试服务平台、电影音乐资源库等8种数字资源。设有药学系、检验系、医学系、护理系、基础医学系、公共部、思政部7个教学部门,建有图书馆、信息中心、校医院、药物研究所等教辅部门和研究机构,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共开办有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护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中药、医学生物技术、公共卫生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文秘、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预防医学、助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健康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针灸推拿、药品生产技术、医学营养、体育保健与康复、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等27个专业,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收普通专科学生。其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已被认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设项目,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遴选为全国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被国家中医药协会定为“生殖健康咨询师”定点单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质量、突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实施“药学、检验特色骨干专业支撑学校发展”战略,推进“院校合作、医教结合、课岗对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执行“专业+项目+ 医院/社区+ 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重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在地厅级以上科研立项64项,校级科研立项181项,获州政府科技成果奖4项,获得专利125项;教师个人公开发表论文764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核心期刊166篇),出版专著4本。 学校始终秉持人才培养高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实一体”,实施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和模式。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依托云南省三级甲等医院及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4个,其中,有11所附属医院,4所教学医院。并积极向国内外开拓就业渠道,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每年对参加云南省普通高校“专升本”升学考试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均进行相应的考前辅导,“专升本”升学率和护考通过率都逐年提高。为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2019年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完成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近三年,教师和学生代表队参加全国及云南省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荣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4项,优秀奖7项;获省级技能竞赛奖5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6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阳光收费。建立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国家助学贷款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国家助学金享受面为43%,奖学金奖励面为7%),全方位扶持、资助学生,为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砺志笃行,大医精诚”的校训,弘扬“远志勤业,厚德济世”的校风,坚持“博学善导,敬业求真”的教风,倡导“虚心好学,善思勤勉”的学风,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周边、辐射西南,打造省内同类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药类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搭建了成人成才成功的平台,努力成为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高等学校。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21-02-01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产品详细介绍c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 首页 > 产品展示 > 医药型真空冷冻干燥机GZLY系列真空冷冻干燥机  冷冻干燥机型号GZLY-2GZLY-3GZLY-4GZLY-5GZLY-8GZLY-10GZLY-15GZLY-20GZLY-25GZLY-30GZLY-40公称面积(㎡)23458101520253040容量搁板面积 1.982.964.45.57.7510.3314.7620.6324.3829.740.5冷阱捕水kg/批304560100160200300400500600800小瓶装ф22支3600530080001270017800237003390047400560006830093000ф16支980010000150002480034800464006640092800109700133600182200ф12支12600160002800035000490006530095700130400154000187700256000盘装液体L20406080120210300450500600850基本参数搁板尺寸长mm610610915915915121512151250125015001500宽mm810810121012101210121512151500150018001800搁板间距mm100100-120搁板数量层4+16+14+15+17+17+110+111+113+111+115+1搁板最高温度℃+70搁板最低温度℃<-50搁板温差℃±1冷阱最低温度℃<-70极限真空度Pa<10基础配置冷却水量<30℃0.15-0.2Mpam3/h4.24.561116202730333642冷却方式 水冷CIP-WIP,>65℃0.15-0.2MpaL/min100压缩空气量0.7-1.0Mpam3/min0.1除霜水(浸泡)50℃ 0.15-0.2Mpakg/批2703003504001200150020003000400050007000整机功率W 161820305884105125145170整机重量Kg260028003500420060007000900011000120001500020000外形尺寸长mm25003000360038005000640065007400820092009400宽mm12101200130015001500230023002300230024002400高mm27002700280029002800320034003800400040004500
北京唐林电子科技研究院 2021-08-23
L-丙氨酸(医药、食品级)
L—丙氨酸在医药上是组成复合氨基酸注射液及口服液等药品的原料。L-丙氨酸在食品方面的用途主要表现为:增加化学调味品的调味效果,对于核酸类的调料,约加为其3~5倍可增加其调味效果;改善人工甜味剂,添加人工甜味剂的1~10%后能缓和甜味,回味好;改善有机酸的酸味,加入有机酸量的1~5%能改善冰醋酸、丁二酸、富马酸、柠檬酸、酒石酸的酸味,使酸味接近天然味道;对腌制品的效果:添加食盐量的5~10%能够入味早,缩短腌制时间;醇类饮料加入丙氨酸后,可使其味道淳厚,而且能防止啤酒和发泡酒的老化,减少酵母气味;在酒类和蛋黄酱中加入1~2%的丙氨酸,有防止氧化效果;对粕制品、酱油、腌制品添加2~3%能改善其味道。包装:25Kg纸板桶加塑料内胆或25Kg编织袋加塑料内胆,亦可随客户要求。贮存:避光、干燥阴凉处封闭贮存。
烟台恒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31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06-26,法定代表人为封其敢,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201053025047578,企业地址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59号(国睿大厦1号楼B区3楼302室),所属行业为批发业,经营范围包含:医药技术研发;市场调研;企业营销策划;商务信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一类医疗器械、五金、办公用品、日用百货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一般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消毒剂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宠物食品及用品批发;劳动保护用品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妆品批发;个人卫生用品销售;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销售;橡胶制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
南京初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
【项目来源】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医方剂编码及文献数据库研究”,编号:BK97116。 【成果鉴定】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简介】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相联系的桥梁,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多味药物有规律地配伍成方,以适应具体的病情,无论过去和今天都是中医医治疾病的主要形式。 中医药学的经验性在学科发展以及实际应用中都占有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理论体系多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正是由于这种特性,决定了中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十分注重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和对历代文献中的精华进行整理与加工,并以之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活动,甚至是推动理论的发展。中医文献信息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即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进一步挖掘对今天仍然有价值的内容,为当代人类的医疗保健工作服务,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的根本目的。研究现代文献,密切注视当前中医研究动态、成果水平、发展趋势,为管理者制定政策,为研究者把握方向,为社会应用最新成果提供方便,是研究现代中医药文献的根本目的。 本项目成果正是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医方剂文献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中医文献信息采集、录入、储存和传播的方式,符合信息化、网络化的科学发展大趋势。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的应用领域也因之而迅速扩展,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的精华,及时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等多方面的信息,使中医中药在更宽广的范围发挥作用,我们正面临着十分坚巨的任务。挑战与机遇并存,正视挑战,把握机遇,以中医药信息研究和传播为先导,加快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步伐,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潜在着极大的经济价值。 该成果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中医方剂文献研究项目。其在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古今中医方剂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迄今最大的中医方剂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古今中医方剂101903首,可通过方名、书名、药名、药味、功用、主治等内容进行的快速单项检索,并可进行多项目综合检索和模糊检索。同时,该项成果根据每一方剂功效与主治,对全部方剂编制了混合型代码,为中医方剂研究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该项研究构思新颖,设计合理,资料翔实;具有中医方剂信息量最大,资料最新,检索快捷方便,程序运行稳定,动态功能良好等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文献研究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新药开发、国际交流以及行政决策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183 1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