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是省公安厅主管的全省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安高等院校,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所由中央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发文(人社部发〔2015〕106号)认定的招收公安专业学生的公安类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创建于1949年,始名为皖北、皖南公安干部学校,之后历经省公安学校、省民警学校、省政法干校、省警校、安徽大学公安学院等时期。2004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置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学院素有“安徽公安警官摇篮”之称,建校以来,共培养2万余名全日制毕业生,培训政法干警8万多人次,完成成人学历教育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时代楷模”张劼,任飞、吴立军、傅文鸿、张劼、张宁海、孙长江等全国公安二级英模,王纯青、朱晓云、汪雪艳、张万党分别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代表,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基层一线科所队长中学院毕业生占38.21%,县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中占40.76%,市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中占30%。荣立三等功以上荣誉的5267人。 学院老校区地处合肥市高新区,紧邻风景优美的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约302亩,校舍建筑面积7.5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39万,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个,图书30万册。学院现有公安专业在校生2292人,每年培训在职民警6000人次。正在规划建设的新校区位于合肥滨湖新区,占地1062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学院专业布局合理,现有11个专业,其中9个公安专业,侦查、治安管理和道路交通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刑事技术、交通管理、侦查三个为省级骨干专业。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坚持“围绕实战、服务实战、实战检验、实战引领”原则,强化公安实践教学,积极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忠诚为警魂的警察职业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养成教育,各专业突出“一个精神,三个基本”即“警察职业精神、基本公安业务、基本法律知识、基本警实战务技能”综合培养,合理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学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12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67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厅、院级专业带头人12人,有10人被评为省部级教学名师。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曾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学院依托校局和局平台,强化实训教学,现有刑事侦查实训基地、公安法学教育实训基地、治安管理专业校局合作实训基地三个省级实训示范基地项目。2012年顺利通过了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在公安部举办的两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学院先后荣获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优异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公安职业学院紧紧抓住公安招录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培养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为已任,全面加强学院建设,强力推进升级发展。自2015年12月启动升本筹建工作以来,省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批示予以支持,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更是站在全省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高度,亲自谋划学院升本工作,并协调省内资源全力支持。在公安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支持下,报经教育部评审批准,2017年9月,整合全省公安教育资源筹建本科层次安徽公安学院正式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发展规划。下一步,学院将对照本科层次的公安院校设置标准,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中青年优秀教育培养计划,使专职教师总量达到300人以上,正教授15人以上,博士研究生20人,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提升科研服务实战能力,强化公安办学特色,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升本目标,为安徽公安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2021-02-01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涉外经济类、管理类和外国语言类教育为特色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全国十三所本科外国语学院之一,中部地区唯一一所本科外国语学院。学校依山临水,环境优雅,欧式建筑,风情独特。秉持“学兼中外,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国际化办学,打造品牌专业,着力培养外语基础扎实,专业特长明显,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宽广国际视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现有在校生 14000 余人,设有西方语言、东方语言、国际商 务、国际旅游、国际经济、艺术与传媒、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7 个学院 和公共外语教学部、公共基础课教学部、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部 3 个教学部,开设本科 专业 32 个,专科专业 34 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3 个,形成了以外语 为基础,以涉外经济、管理、贸易、旅游、艺术、语言等专业群为主 干的学科专业体系,涉及英语、日语、德语、韩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泰语等 9 个外语语种,是安徽省开设外语语种最 多,外语人才培养量最大,培养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校。其中英语、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报关与国际货运、酒店管理等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和特色专业。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正高40人, 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3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431人,外籍教师20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善,建有数字化语音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人机对话、国际贸易、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金融模拟等校内实验实训室45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实训中心“旅游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百余个。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高校签订国际交流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日本千叶科学大学、韩国白石大学联合实施的中澳、中日、中韩合作项目的招生纳入国家统招计划,部分学生已经完成国内学业后出国学习。学校还成立了培训中心和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开展各类资格证书培训以及出国留学培训和服务。 近年来,安外的办学成就,一直为媒体和社会关注。学校连续多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奖”。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外贸、金融、财经、航空、旅游等行业。德、韩、俄、法、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专业人才炙手可热,不少外贸单位提前向学校预定学生。学校进入本科院校专升本自主招生首批试点高校之列,专科毕业生专升本录取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部分学生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 安徽外国语学院正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进!
安徽外国语学院 2021-02-01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安徽大学主办,纳入第二批本科录取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学院充分发挥安徽大学的办学优势和民营机制的办学活力,坚持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为培养目标,逐步把学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院坐落于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合肥。学院拥有史河路、泗州路两个校区。校区内教学、生活设施齐全,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申请获批31个专业,涵盖工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七个学科门类,逐步建立起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制定了“3+1”教学计划,建立了个性化培养模式:前三年完成基础知识学习,最后一年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个性化培养。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开设英语强化班、专业知识提高班等辅导课程,并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帮助同学们考研;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将专业技能培训、资格认证与培养方案关联,制定“毕业证+学位证+技能证”三位一体的培养计划,开设资格证书培训班,增加实践实习课,在院内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践实习和就业创业协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有出国意向的同学,学院积极组织出国夏令营、出国学习交换生,与美国、英国等国的多所学校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 学院不仅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而且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加强情商教育、优化育人环境”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将情商教育融入管理之中、教学之中,在师生中传递关爱之心、慈善之心,使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校园里,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和谐发展、成长成才。 近年来,学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英语专业全国英语专业四级(TEM4)通过率常年保持在75%左右,高于全国独立学院37个百分点;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和省级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高水准赛事中我院学子屡获殊荣;每年均有多位学子考取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在内的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由于学生资助工作成绩突出,自2008年安徽省实施民生工程考核以来,我院有三次荣获“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每年都保持很高的就业率,在全省独立学院中,我院是唯一一所在2009、2010、2011三年连续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荣誉称号的独立学院。另外,学院还先后荣获团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试点单位和“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荣誉称号。 当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全体师生意气风发、团结进取,正在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工作,正在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奋斗目标而稳步迈进。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2021-02-01
安徽工业大学
煌煌上庠,雍雍风雅。俊彦咸集,文运光华。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鞍山市位于八百里皖江的“东大门”,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秀丽,文脉源远,是“诗仙”李白流连忘返之地,是“蒙学始祖”周兴嗣的出生地,被誉为“钢城”、“诗城”和“《千字文》的故乡”。 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东冶金学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555.15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9.9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11.7万册、数据库133个。设有17个教学院部,80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2人、副高级职称46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2人。全日制本科生20880人,各类研究生2564人,留学生243人,宝钢大专班学生195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近万人。 60年来,一代代安工大人共同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共同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共同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探索出一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积极强化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领力。学校积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合力育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了学生人文素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协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同,网上思想引领与网下沟通交流相协同,安全稳定与管理服务相协同,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先后荣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等称号,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先进典型。 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度。学校围绕能源环境、原材料和材料加工业、制造业、社会与市场服务业,形成了工学集成度高、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地方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办学优势,冶金、材料、化工、机械和自动化等一批优势学科专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7个领域中拥有5个,在安徽省8大主导产业中拥有6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省级重点学科12个、特色专业13项、教学团队12项、科技创新团队10个,5个团队入选省重点人才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项目,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一名教师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通过科技部评审。 拓宽“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满意度。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启迪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671项,获准授权547项,其中25项实现转让;获国创项目592项、省创项目1186项;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国际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496项、省级奖励1855项。学校连续多届担任“挑战杯”发起高校,决赛总分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先后入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客工作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据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在95%以上。 顺应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需求,积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学校建有20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与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与中国钢研、宝钢、马钢、莱钢、中天钢铁、西门子、深圳赛为、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40个联合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了马鞍山、泰州、宣城、长丰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先后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2013—2015年教师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省属高校第一。2017年到位纯科研经费突破1.1亿元,新增科研课题635项。配煤炼焦新技术、焦炉自动化与节能环保技术、先进表面涂层技术、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孵化,孵化企业10家,总注册资本1.6亿元。获“2017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资金拟支持项目”2项,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入选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的覆盖面。学校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批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塞尔维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平台。学校接受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大力培养工程技术、商贸、金融、物流、能源等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专业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目前,学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实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争取到2020年,实现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争先进位。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2-01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 年独立办学,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下设 19 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 21244人(包括国际生151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3006人。在职教职工17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9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800多人;现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10名。 现有ESI前1%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 80 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现有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有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类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现有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智库、1个省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7个省级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位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近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奖26项,其中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95个;申请发明专利784项、授权320项。2017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2项,国家基金50项。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联合牵头成立“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搭建了两国高校乃至两国政府农业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提出并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探索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校县共建机制和“四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联大户、大户带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01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湘发〔2023〕8号),制订本实施方案。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12-28
高博会快讯 | 第六届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
4月8日,第六届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论坛在重庆召开。1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共同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周玉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进东,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卢义玉作主旨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4-1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论坛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成果,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宣传和拓展办学思路,把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不断推进应用型大学特色内涵建设,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发展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9-2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职业教育高质发展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9-2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召开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的通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推进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地方大学面向国家、立足区域、服务行业的特色化高水平建设战略和举措,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举办“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9-2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9 60 61
  • ...
  • 655 65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