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H-LUG
威海中威橡胶有限公司 2021-09-01
热连轧活套控制系统简介
活套控制系统是热连轧生产线上基础自动化L1级中非常重要的自动控制系统。活套高度闭环控制系统以及活套张力闭环控制系统是活套控制系统两项关键功能,用以实现轧制过程中,精轧任意机架间带钢秒流量的动态平衡,以及维持带钢在恒定张力下完成轧制。活套控制功能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到轧钢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控制精度又会影响到带钢产品的厚度和宽度质量。 目前国内的热连轧项目尤其是宽带热连轧项目,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液压活套,与电动活套相比,其控制的快速性以及位置控制的精确性是电动活套无法比拟的。 活套控制系统由L2级精轧活套设定模型、L1级活套控制器、L0级活套传动装置以及活套机械设备等部分组成。 根据传动装置的不同,活套分为液压活套及电动活套。液压活套依靠液压站高压油驱动液压缸带动活套机械动作;电动活套则依靠电机带动减速机驱动活套机械动作。 零漂校正功能 零漂电流标定和校正功能投入实际使用后,克服了由于较大零漂存在造成活套起套过程的不可靠,同时又大大提高了活套张力闭环的稳态精度。同时这两项功能的实现以及操作维护又非常简单,所以说这两项针对活套伺服控制系统零漂问题所采取的控制对策是积极有效而值得推广的。 活套软接触功能 通过投入张力环及高度环时机选择算法计算得到活套接触到带钢的具体时刻,从而能够及时投入张力环及高度环。该算法的实现为活套软接触技术的最终实现作出关键性的贡献。因为众所周知,带钢秒流量动态平衡以及带钢张力恒定的稳态控制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减小或者消除活套起套瞬间由于位置环起套造成的对于活套张力系统和轧机速度系统的大扰动。本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了活套软接触技术的实现,从而为带钢头部乃至全长厚度宽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该系统已经成功稳定的应用在莱钢1500、日钢1580热连轧生产线并取得了的很好的控制效果,还将应用于武钢1700mm热连轧、西南不锈1450mm热连轧、重钢1780mm热连轧等多条生产线。 该项目适用于所有的新建和欲改造的热连轧带钢轧机的精轧活套设备。同时,通过技术集成和转移,可为轧钢技术装备国产化作出较大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冷热型钢的高速锯切技术与装备
热锯机和冷锯机是广泛应用于冶金厂型钢、尤其是异形断面型钢轧制生产线上的一种切断设备。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轧机轧制出来的轧件切头、切尾和切定尺。由于锯机的进锯速度远小于锯齿线速度,所以每个锯齿只能刮下极薄的一层金属。这样所造成的金属变形量较小,切口断面平整。这是其它切断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另外,较其它切断设备,锯机具有设备简单,重量轻以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由于锯机使用条件恶劣,对象复杂,其经常发生锯齿糊齿、顶裂、齿尖的折断、根裂及非正常磨损,导致锯片寿命过短,锯切断面出现变形、毛刺、飞翅等缺陷,影响了钢材的成材率。 该项工作经过近20余年的工作,从基本锯切理论入手,针对不同的锯切对象和使用环境,利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技术成果,通过对锯片设计、制造和热处理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在锯片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并锯片的高强度、高刚度、长寿化,不同型钢锯切断面的无(小)毛刺、小变形等等方面形成系列专有技术。上述成果已分别通过原冶金部技术鉴定、并有多项取得获省部级科技奖。有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以上技术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新型钢梁柱连接节点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钢梁柱连接节点,包括A柱体、B柱体和梁体,所述A柱体和B柱体相互平行且均垂直设置在梁体上,所述A柱体、B柱体的底部与梁体之间通过直角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A柱体与B柱体之间设置有工字形连接件,所述工字形连接件上设置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中通过安装锁紧螺丝将工字形连接件固定在A柱体、B柱体和梁体上。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能够显著提高柱体及梁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可靠性好,施工效率高。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冷热型钢的高速锯切技术与装备
热锯机和冷锯机是广泛应用于冶金厂型钢、尤其是异形断面型钢轧制生产线上的一种切断设备。主要作用是将轧机轧制出来的轧件切头、切尾和切定尺。由于锯机的进锯速度远小于锯齿线速度,所以每个锯齿只能刮下极薄的一层金属。这样所造成的金属变形量较小,切口断面平整。这是其它切断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另外,较其它切断设备,锯机具有设备简单,重量轻以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由于锯机使用条件恶劣,对象复杂,其经常发生锯齿糊齿、顶裂、齿尖的折断、根裂及非正常磨损,导致锯片寿命过短,锯切断面出现变形、毛刺、飞翅等缺陷,影响了钢材的成材率。 该项工作经过近20余年的工作,从基本锯切理论入手,针对不同的锯切对象和使用环境,利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技术成果,通过对锯片设计、制造和热处理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在锯片设计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并锯片的高强度、高刚度、长寿化,不同型钢锯切断面的无(小)毛刺、小变形等等方面形成系列专有技术。上述成果已分别通过原冶金部技术鉴定、并有多项取得获省部级科技奖。有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 以上技术现已在全国推广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腐防火双功能涂料
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腐防火双功能涂料是专门用于建筑物钢结构防火和防腐保护的 功能性涂料。钢结构虽然有强度高、重量轻和易于施工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耐热、易腐 蚀的缺点,不经防火防腐保护的钢结构建筑往往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成果提供的防 火防腐双功能涂料集良好的防火、防腐蚀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可采 用喷涂、刷涂等方法施工。是各种大型公共建筑物、化工企业钢结构建筑物(构筑物) 和设备的保护神。该涂料是同济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承接的“863”计划项 目成果,已在国内 52 项建筑工程中应用,施工面积 60 多万平方米。 
同济大学 2021-04-11
新型钢材打捆包装工业机器人
定位精度高,拧丝头与钢材的严格位置关系是保证打捆成功的关键,也是打捆机高性能的具体体现。现有设备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定位,且系统不稳定很难达到正确位置,故定位精度不准确,定位时间长达20秒左右。而本产品用一个自由度来完成两个方向的定位,并能自动适应不同捆径的钢捆,大大减少。现有设备捆结角度为270°易造成松捆和散捆,而本产品为720°,就不会出现松捆和散捆等现象。 蓄丝机构的蓄丝量取决于导丝槽直径,从而决定每个打捆周期的送丝的长度,同时该机构还负责抽丝动作的完成,现有设备采用蓄丝轮于蓄丝油缸串联机构(即立式),安装在打捆机底部。本产品采用并联双油缸同步推进并置于打捆机上部,全部露在外部,这样机构紧凑,维护方便,造型美观。在导丝槽上设计了加强臂,并在其上安装了成型器,实现了减小抽紧力,提高了打捆质量,并节约了能源。 液压系统为节能控制回路,利用蓄能器的能量,使系统在限定的高、低压间工作,从而减少能量的损失,降低了系统的发热量,也降低了泵功率。控制方面使用了基于PLC的双CPU控制系统,并提出应用了直接检测到阀、传感器元部件级的设备监控、故障诊断体系,并为打捆机的进一步智能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主要性能指标:1. 本产品与国外现有技术相比较,整机布局的合理性,彻底解决了难于维护和检修的问题,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2. 打捆周期:小于10秒;3. 捆结角度: 720°;4. 蓄丝机构:并联双油缸同步推进并置于打捆机上部;5. 液压系统:节能控制回路;6. 控制系统:基于PLC的双CPU控制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
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是冶金企业计算机应用最早、最成熟和效益最好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热连轧生产线已经实现了从加热炉、粗轧区、精轧区到卷取区的全线计算机控制,形成了包括传动控制与检测级、基础自动化级、过程控制级和生产控制与管理级的多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模式。控制功能则从最初的以轧制规程设定计算和操作自动化为主,发展到以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扩大产品规格和品种、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包括带钢的几何尺寸精度、板形、组织性能、表面质量等)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先进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高性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网络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功率交流传动系统与液压伺服系统、检测与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保证了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处于持续发展的态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研究所是以轧钢自动化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机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轧钢自动化领域著名专家、我国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开拓者之一孙一康教授的领导下,承担与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带钢热连轧控制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励,在我国轧钢自动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近年来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麦思科自动化系统工程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在新型控制功能的研制开发、多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集成、热连轧三电工程(计算机、电气传动、仪表)总承包等方面业绩突出,形成了各类轧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应用软件开发与调试、人员培训、投产与生产服务的综合实力,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进行平等合作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Y型三辊轧机冷连轧丝线材技术
采用冷连轧法生产线、丝材是北京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研究成功并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其关键设备是Y型三辊冷连轧机组,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变形均匀、综合机械性能优良,总变形量大;可减少中间退火和酸洗工序。适用于中、高碳素钢丝、合金结构钢丝、实心焊丝、药芯焊丝、轴承钢丝、不锈钢丝、精密合金丝以及有色金属和合金等各种光圆的和异型的丝线的生产。 用主动式Y型冷连轧法生产丝线材与传统的冷拔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变形区金属受到三向压应力作用,无拉拔变形的拉应力,有利于材料塑性潛能的发挥,产品延伸率较高,特别适用于连铸盘圆坯的延伸轧制;适用于难变形金属的加工。 无需预先多次压尖,主动旋转的轧辊自动咬人盘条,操作十分方便; 主动连轧的原料可以是盘圆也可以是直条,轧出的产品呈直条状,既可进行盘卷收钱(盘径随意可调),又可得到直条产品,方便用户使用; 原料不要求酸洗和润滑涂层处理,采用直径14毫米的连铸合金线坯,通过连轧得到直径6毫米以下的盘卷,省去了中间的退火和酸洗工序。因而显著地节约能源,提高成材率,减少或消除废酸的污染; 采用乳化液对轧辊、齿轮,轧件冷却润滑,循环使用,减少粉尘污染,无“三废”; 微型轧机,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少,每条生产线的操作人员只需2人; 我国第一台Y型三辊冷连轧机是由北京科技大学自行设计、制造。1989年Y型三辊轧机冷连轧丝线材技术就通过了原冶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组认为:“工艺稳定,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工艺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对传统的拉丝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一项重要改革,在主要技术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八十年代的先进水平。”经过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工艺优化的第二代轧机已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推广使用。Y型三辊轧机冷连轧丝线材技术是一项成熟的生产工艺,八十年代以来,在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已普遍采用。实际生产证明,采用钢丝冷连轧新工艺代替传统的粗拉和中拉生产各种光圆和异型的丝线材,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带钢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参加和承担完成了国内多条热连轧计算机控制工程项目。例如: 武钢1700mm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冶金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太钢1549mm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梅山1422mm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国家验收) 攀钢1450mm热连轧粗轧区基础自动化改造 鞍钢1780mm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国家验收) 莱钢1500mm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日照1580mm热连轧三电(传动、自动化和管理、仪表)控制系统 目前国内外带钢热连轧计算机系统一般分为:传动控制级(L0),基础自动化级(L1),过程控制级(L2), 生产控制级(L3)。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够提供从L0 到L3的全套带钢热连轧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从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编程调试﹑现场服务﹑到开工投产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硬件系统:选用进口硬件,并提供性能价格比最高的硬件产品,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选择硬件品牌。 支持软件:支持软件(Support Software)是一种软件开发环境,是一组软件工具的集合。支持软件又叫做中间件(Middle Ware),我们将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中间件。控制系统: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能够提供用于热轧自动化控制的全套独立开发的应用软件,包括: L0级(传动控制系统):交、直流数字传动,交交变频 L1级(基础控制系统):炉区控制、 定宽机控制、粗轧控制、 立辊AWC-SSC控制、保温罩控制、热卷箱控制、飞剪控制、精轧速度控制、液压/电动活套控制、液压HAGC控制、HAPC控制、弯辊控制、串辊控制、换辊控制、层冷控制、卷取机控制、助卷辊AJC控制、运输控制和检查控制等。 L2级(过程控制系统):燃烧计算设定模型、轧制节奏、粗轧计算设定模型、宽度模型、精轧计算设定模型、板形设定和控制模型、终轧温度控制模型、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卷取设定模型等。 板形辊形系统:提供变接触VCL/VCR支持辊技术、高效变凸度HVC/LVC工作辊技术、非对称ASR/ATR工作辊技术、均压型PPT中间辊技术和成套板形控制模型,包括过程控制级(L2)的板形设定控制模型和基础自动化级(L1)的弯辊力前馈控制模型、凸度反馈控制模型、平坦度反馈控制模型、板形板厚解耦控制模型和轧后冷却补偿模型等,实现连续生产过程中高精度的板形自动控制。 L3级(生产控制系统):板坯库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轧制计划编制与管理、生产调度操作、轧辊管理、成品管理、生产实绩及报表、通信管理、安全及授权管理。 该项目适用于所有新建的和已有待改造的热轧厂(常规的热轧厂,薄板坯连铸连轧厂,CSP)。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