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在热电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倪振华教授和吕俊鹏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科技局材料工程研究院吴靖研究员合作,发现在基于二维Bi2O2Se的场效应晶体管中施加门电压可以调控极化光学声子散射到压电散射的转变,实现了塞贝克系数与电导率的去耦合,达到了宽温度范围的高热电功率因子。 基于塞贝克效应的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和电能的直接转换,在绿色清洁能源和低温制冷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如何提高热电材料转化效率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热电参数之间的强耦合使得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具有挑战性。长期以来,由于载流子散射机制的复杂性,在调控载流子散射机制方面十分困难,因此常常忽略了载流子迁移率在独立增强热电性能(不牺牲塞贝克系数的情况下提高电导率)方面的作用。 不同于目前广泛研究的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黑磷等二维材料,二维Bi2O2Se的低声子群速度和强声子非谐散射使其具有极低的热导率(~0.92 W/mK APL 115, 193103 (2019)),同时兼具的高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使得其在热电以及能源转化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基于二维Bi2O2Se场效应晶体管的热电输运,二维Bi2O2Se载流子迁移率在高温下由极化光学声子散射主导,在低温下由压电散射主导。当压电散射主导时,其迁移率显著提高。同时电导率的急剧上升并没有导致塞贝克系数的明显下降,表明散射机制的调控可以实现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的去耦合。这与之前通过调控载流子浓度来平衡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的策略完全不同。同时,这种散射机制的转变温度具有高度的门电压可调性,通过施加一定大小的门电压,可以显著提高极化光学声子散射到压电散射的转变温度。热电功率因子与迁移率在两个数量级的调制上展现出近似线性的相关性,最终实现宽温度范围(80-200K)的高热电功率因子(>400mW-1m-1K-2)。 该工作发现了通过门电压调控二维Bi2O2Se的散射机制可以有效的调节其热电性能,证明了散射机制的调控可以很好的实现热电参数之间的去耦合。高栅极可调性允许对散射机制进行精细的控制,从而揭示更深入的物理机制。对于探索低维材料应用于低温制冷和物联网自供电领域具有深远意义。
东南大学 2021-02-01
一种适用于气热电供暖的智能交互终端设备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楼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气热电供暖的智能交互终端设备,包括流量监 控平台、网络服务器、云服务器、4G 模块、电源模块、远程移动终端,还包括至少一个用户侧分布式 能源控制器和智能供热系统;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控制器通过网络服务器、云服务器与流量监控平台连接, 用户侧分布式能源控制器分别与智能供热系统、电源模块、远程移动终端相连接,云服务器通过 4G 模 块与远程移动终端连接。该智能交互终端设备能根据气、热、电传输网络中的能源实时价格、住户温度 和用户实际需求,智能地调节住户供热方案,改进用户对能源的需求弹性和响应能力,从而节省更多的 能源费用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武汉大学 2021-04-13
一种储能型冷热电三联供地暖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楼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型冷热电三联供地暖装置,包括燃气-蒸汽 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溴化锂制冷器、电制冷器、电加热器、热源和相变储能器;燃气-蒸汽联合 循环机组连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别与溴化锂制冷器、电制冷器、电加热器、热源连接;溴化锂制冷 器、电制冷器、电加热器和热源分别与相变储能器,供水口、回水口连接,供水口、回水口与地暖水管 连接。本地暖装置通过将电能与热能运用于传统地暖设备,实现电能与热能的综合利用,热源充裕时, 电能可为其他家电供能,当热源不足时,通过电能进行辅助供能;当能量富余时,通过相变储能器进行 能量储存,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用户用电经济性与能源利用的高效性。
武汉大学 2021-04-13
一种聚光光伏-光热-风力-热电一体化系统
(专利号:ZL 201410182249.9)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光光伏-光热-风力-热电一体化系统,属于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光伏光热温差发电锅炉、聚光式太阳灶、太阳灶及锅炉支架、通风管道、风力发电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和保温水仓,光伏光热温差发电锅炉的顶部及底部均设置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光伏发电,聚光式太阳灶收集太阳能反射给光伏光热温差发电锅炉底部中心处传热合金块从而加热锅炉内的水,加热后的水自动进入保温水仓进行保温;同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多段热电模组构成的柔性供电表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段热电模组构成的柔性供电表带。柔性供电表带中间至少由一段密度大且等距排布热电模组的供电表带,其两侧至少各由一段相同的密度小且等距排布热电模组的供电表带连接而成;热电模组的供电表带,从手腕穿戴面向外都具有依次为导热层,装有热电模组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和多个散热层,柔性印刷电路板上表面热电模组中的每个热电对分别装在各自表带主体的长方形通孔中,每个热电对分别通过冷端铜导电片与各自的散热层连接,散热层均位于表带主体外。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供电表带贴合手腕轮廓的前提下提高热电模组中热电对的对数,提高供电表带的输出驱动能力。表带主体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柔性较好,可以适合不同手臂表面。
浙江大学 2021-04-13
血液净化材料(医用聚醚砜材料)
针对现有血液净化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不理想、临床使用时需不断加入抗凝剂这一 问题,提出类肝素自抗凝血的全新思路和方法,实现了聚醚砜表面类肝素化,从而提高其血液相容性,设计研发的类肝素抗凝膜及体外抗凝装置,拓展了血液吸附材料在尿毒症以外的多种疾病中应用。 此外,国产品牌血液透析器生产线现已投产,其性能完全媲美进口高价的FILATECH生产线,降低了国产透析器的生产成本,迫使国外血液透析器产品连续几次大幅度降低价格,从20多年前的每个透析器上千元人民币降低到目前的120元人民币左右,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治疗费用,使我国肾衰竭患者的治疗率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第二代(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产业化,累计销售量800余万支,直接经济效益达13.1亿元,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现已研发出便携式人工肾的第一代原型机,并正推进新一代佩戴式人工肾所需要材料和关键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高通量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器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治疗肾衰竭的医疗手段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采用“相转化”原理,利用“干喷湿纺”的纺丝工艺纺制出具有类肝素结构及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膜并成功实现了透析器产品的国产化与规模化;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从原料、生产设备、关键工艺技术到透析器产业链国产化等方面突破了目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了国产血液透析器行业的发展与转变。 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器 原材料   提出类肝素结构血液净化膜概念 研制出优异血液相容性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膜
四川大学 2021-05-11
血液净化材料(医用聚醚砜材料)
项目成果/简介: 针对现有血液净化材料的血液相容性不理想、临床使用时需不断加入抗凝剂这一 问题,提出类肝素自抗凝血的全新思路和方法,实现了聚醚砜表面类肝素化,从而提高其血液相容性,设计研发的类肝素抗凝膜及体外抗凝装置,拓展了血液吸附材料在尿毒症以外的多种疾病中应用。 此外,国产品牌血液透析器生产线现已投产,其性能完全媲美进口高价的FILATECH生产线,降低了国产透析器的生产成本,迫使国外血液透析器产品连续几次大幅度降低价格,从20多年前的每个透析器上千元人民币降低到目前的120元人民币左右,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医疗成本和治疗费用,使我国肾衰竭患者的治疗率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实现第二代(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产业化,累计销售量800余万支,直接经济效益达13.1亿元,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现已研发出便携式人工肾的第一代原型机,并正推进新一代佩戴式人工肾所需要材料和关键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高通量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器 血液透析是一种有效治疗肾衰竭的医疗手段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采用“相转化”原理,利用“干喷湿纺”的纺丝工艺纺制出具有类肝素结构及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膜并成功实现了透析器产品的国产化与规模化;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从原料、生产设备、关键工艺技术到透析器产业链国产化等方面突破了目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了国产血液透析器行业的发展与转变。中空纤维膜血液透析器 原材料  提出类肝素结构血液净化膜概念 研制出优异血液相容性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膜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
四川大学 2021-04-10
用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毒粒子及其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方法
本发明提出用于防治假禾谷镰刀菌的病毒粒子及其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问题。本发明通过提取FpgMBV1病毒粒子,对室内接种假禾谷镰孢菌WZ2‑8A菌株(小麦茎基腐强致病株)的小麦幼苗进行生物防治处理,以确定FpgMBV1病毒粒子的生物防治潜力;通过将FpgMBV1病毒粒子与假禾谷镰孢菌WZ2‑8A菌株共培养,验证FpgMBV1病毒粒子的体外侵染能力。结果表明,FpgMBV1病毒粒子可以使WZ2‑8A菌株侵染的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从88.9%降到63.90%,病情指数从36.73降低到7.10,防治效果为80.67%具有生物防治潜力。
河南大学 2021-04-11
长寿命磷酸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研发团队针对NASICON型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面临的瓶颈问题,通过新颖的合成方法和材料晶体结构设计理念,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寿命、高功率和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及其超稳定的正极材料。材料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特殊设备,目前已完成实验室中试,具备了公斤级的制备能力。成果具有高的振实密度,可实现高体积能量密度,具有非常优秀的实用化潜力。         意向开展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工艺开发资金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 2025-05-16
深度多级还原冶炼钛基合金项目
项目涉及的产品是钛基合金,具体包括钛铁合金、钛铝合金以及钛铝钒合金等,其广泛用于冶金、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目前,现有的钛及钛合金等钛材的利用流程仍全是高钛渣/金红石-高温氯化-真空还原-精制-海绵钛-破碎-真空熔炼-钛材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高成本生产工艺。东北大学在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下,针对现有金属热还原法直接制备钛基合金存在的钛氧化物还原不彻底等技术难题,发明了基于喷吹金属蒸气深度多级还原直接冶炼钛基合金的新技术,并突破了其喷吹金属蒸气深度还原装备的技术难题,建成了吨级规模的基于喷吹深度多级还原装备。成功制备出氧含量低于0.6%的低氧高钛铁;氧含量低于0.1%,氮含量低于200ppm的钛铝合金及钛铝钒合金,目前已完成20kg规模的放大试验,建成了吨级规模的基于喷吹深度多级还原核心装备,进入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阶段。核心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整体技术及装备水平世界领先。 项目研究形成了从方法-产品-装备的原始创新,突破直接热还原法制备钛基合金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钛合金的短流程清洁制备,为国家安全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战略物质保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未来5年,我国特种钢精炼用高钛铁合金用量可达30万吨,若投资建立一条深度多级还原直接冶炼低氧高钛铁的生产线,可实现年产量5000吨的规模,其总产值可达2.5亿元以上,年均创造效益约5000万元。建设一条1000吨规模的钛铝基钛合金生产,其总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年均创造效益约5000~8000万元。因此项目建设将极大地拉动地方经济。
东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229 2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