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对称图像对称轴检测定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鲁棒的图像对称轴检测定位方法,具体包括(1)图像边缘提取;(2)边缘点梯度计算;(3)边缘点对的中垂线方向及权值计算;(4)极坐标映射,寻找最优对称轴。本发明利用了对称图像边缘点梯度方向的对称性,针对边缘点集,计算任意两边缘点的中垂线,根据梯度方向计算该中垂线的映射权值,形成待选中轴线;利用了Hough 变换的映射机制,使用标准极坐标公式描述所有的待选中轴线,在对应的极坐标位置上累加映射权值,选择权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容量轴对称电池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设计动力电池的电芯构造。使电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电芯的负极极耳关于正极极耳对称布置,或者正极极耳关于负极极耳对称布置;正极片与负极片交替叠加,且正极片与负极片间垫有隔膜,用铝螺栓将正极片紧固在一起形成正极极耳,用铜螺栓将负极片紧固在一起形成负极极耳。本发明单体电池与常规叠片设计电池相比,温度场分布更加均匀;当放电倍率达到 10C 时,极耳附近电池表面的温度降低了 7~8℃,电池中心温度降低 6~7℃,电池表面整体温度平均降低了 6~8℃。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5-04
关于一维对称保护拓扑物态的研究
拓扑量子物相在过去十年里已发展成为凝聚态物理及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的主流研究方向。 相关研究大大加深了对量子物质的基本理解。依据拓扑物态的存在是否依赖于系统的对称 特性,可将拓扑相分类成内秉拓扑物态和对称保护拓扑物相。前者不依赖于对称保护,而 后者需有对称保护才可稳定存在。其中,在一维量子系统中,已有理论表明拓扑相的存在 总是需要相关对称性的保护。对于自由费米子体系,基于熟知的 Artland-Zirnbauer 十重分 类的拓扑理论告诉我们,得到一维拓扑物相需要有类似于粒子-空穴对称的对称保护。在 合作小组完成的该篇文章中,他们发现一种新的并非由传统熟知的粒子-空穴或子晶格对 称保护的一维拓扑物相。该拓扑态被证明由一种隐藏的滑移镜像对称和非局域手征对称保 护。这超出传统的基于 Artland-Zirnbauer 十重类的拓扑分类理论的范畴。另外,这项工作 部分基于刘雄军等人较早期基于拉曼光晶格体系提出的 AIII 类拓扑物态(2013 年 PRL 工 作)。进一步,基于所实现的拓扑体系,他们理论预测、且实验观测到与量子体系拓扑特 征相关的两类基本量子动力学行为。这对研究拓扑体系的非平庸量子动力学带来启发。
北京大学 2021-04-11
智能无功补偿模块
智能无功补偿模块是采用网络技术和最新电气技术自主研制而成的最新一代无功补偿装置,具有智能化、小型化、网络化等特点。提高补偿精度和安全可靠性;低耗节能;可自适应控制可控硅的最短导通时间;具有比一般产品更强大的保护功能;无线通讯,方便接线;地址动态分配和校验,方便调试和维修。
扬州大学 2021-04-14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到2027年,浙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算力底座、数据底座、模型底座,全面优化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在三大科创高地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突破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关键理论和技术,培育4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基础模型,打造8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标杆应用场景,形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数据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赋能1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效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5-07-17
基于相位补偿的脉冲信号峰值检测
可以量产/n为了精确检测粒子能谱仪输入脉冲信号峰值, 利用二阶有源滤波器的移相特性设计了一种脉冲峰值检测电路,使用迟滞比较器和数字噪声抑制电路吸收输出噪声并对峰值信号进行相位补偿,提高检测精度。使用高频正弦波简化输入模型,设计电路参数并估算检测误差和精度,最后使用高斯脉冲作为输入对电路的工作特性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电路工作稳定,检测精度高,噪声抑制能力强。该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拓展性强,通过更改电路参数即可实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关于自发对称破缺微腔激光的研究
高性能的相干光源是基础光物理研究和集成光子学应用的关键前提之一。近年来,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已经成为研究各种新型高效光源的重要平台,实验上已经获得了包括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激光、轨道角动量激光和微腔光学频率梳等。然而,回音壁微腔模式存在的固有手征对称性导致腔中激光场通常是等强度相向传输的,严重阻碍了诸多光子学器件应用的发展,例如单向光发射、全光寄存器和非互易光传输等。迄今,要获得具有单向性的回音壁微腔手征激光,通常需要直接打破光学谐振腔的几何手征对称性。这种方法得到的激光方向性是固定的,难以动态调控其出射性质,且对谐振腔的形状设计和工艺制备要求较高。
北京大学 2021-04-11
虚拟发电厂分布式无功补偿系统及其补偿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虚拟发电厂分布式无功补偿系统及补偿方法,当虚拟发电厂所属区域电网发生无功缺额时,电力调度中心根据具体的情况,向虚拟发电厂传递一个无功调节量,而分布式无功补偿器通过利用分布式的优化控制策略,将区域电网的无功缺额在虚拟发电厂内部的分布式电源之间进行协调,使得无功功率的总额在虚拟发电厂内部各个分布式电源之间协调分配,最终使虚拟发电厂整体满足电压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本发明能够在达到区域电网调度中心无功调节要求的同时,实现虚拟发电厂内部的电压性能达到最优。
东南大学 2021-04-14
供电变换补偿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电补偿变换装置,它能有效地提高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无功、负序的补偿效果,改善电能质量。 本实用新型属于可调供电变换无功补偿装置。它由三相铁芯V接降压变压器和可调开关及无功补偿器构成。降压变压器高、低压侧采用两相多绕组,分别绕在三相铁芯的两边柱上,V型接地,变比相同,公共连接点可接地。每套低压绕组分别引出三相端口用开关与无功补偿器相联。容性补偿只在超前相的滞后相投切容性无功补偿器,两相可相互转换。无功补偿器与降压变压器相应端口的等效短路阻抗相匹配,省去配用的串联电抗器。 本实用新型的投切开关采用晶闸管交流开关,寿命不受投切次数限制,且不对电容器产生冲击。同时无功补偿器与三铁芯V接降压变压器等效阻抗相匹配,省去与电容器组配套的串联电抗器,不仅简化了设备,减少了占地面积,还节约了投资,其技术性能还能满足无功(功率因数)、负序的综合补偿,并具有兼滤波作用,经济、技术性能兼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气候补偿器
产品详细介绍1、系统原理 气候补偿节能控制系统依据室外环境温度变化,以及实际检测供/回水温度与用户设定温度的偏差,通过PI/PID方式输出DC0-10V信号控制阀门的开度。即通过调节一次侧冷/热媒流量达到控制出水/送风温度的目的,自动调整一次侧供水流量,间接控制二次侧供水温度,通过量调节控制,达到质调节的目的,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克服室外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室内温度波动,达到节能、舒适之目的。 气候补偿节能控制系统具有高自动化、高效率、高应用性的特点。根据系统不同,节能率在5~10%之间。 2、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四种主要产品组成,均选用德国SIEMENS产品。 1)气候补偿节能控制器 气候补偿节能控制器由温度控制器和时间设定器组成。 作用:依据供/回水温度,以及室外温度进行气候补偿温度控制和时段设定。 2)浸入式温度传感器 作用:检测供/回水温度(依据实际管径大小,可选捆绑式和浸入式两种); 3)室外温度补偿传感器 作用:检测室外温度。 4)电动温控阀 作用:用于液体、气体系统管道介质流量的模拟量调节,是AI控制。(如一次系统介质为水时,且水泵为变频运行或者介质为蒸汽时,阀门一般采用二通阀体;如一次系统介质为水时,且水泵为工频运行时,建议选用三通阀体,避免破坏水泵的运行工况,达到节电的目的。) 3、系统特点 1)针对不同的现场工况,选择相应的曲线号,实现各种智能化节能运行模式,无人值守,性价比高; 2)通过微积分计算,提前预测温度变化趋势,控温准确;采用连续调节PI/PID控制方式,控制精度最高可达到 0.5℃。 3)可由控制器读取当前实际供/回水温度、室外环境温度、控制器使用曲线号、设定供/回水温度、温控阀实际开度。 4)日期和时间显示,每日程序和每周程序设置,8个可编程时间段设置,手动开关控制,大屏幕液晶显示,快速夏令时设置,数字输入的定时器; 5)自动工作模式:启动分时段工作方式,按时段的温度设定自动改变; 6)手动工作模式:分时段设定的数据无效,连续执行现行的设定温度; 7)记忆功能,断电后已设定的数据不会丢失,备存72h; 8)低温保护,防冻功能; 9)控制供热温度,提高了舒适性,又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节能效果显著。型号参数 通用 输入 数字输入 调节输出 开关输出 控制回路 DSQB-Ⅰ 4 1 2 2 1 4、应用领域 1)采暖系统换热器或换热机组; 2)生活热水系统; 3)空调水/风系统; 4)生活工艺用热温度控制。
北京东升伟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