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应急救援联动体系研究
采用程序接口(API)技术,将 Map API 应用在应急救援联动系统平台,能够迅速、直观地了查询事故地点,搜索周边救援单位,获得最优救援路径,从而进行快速有效地救援,提高事故应急速度。
扬州大学 2021-04-14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
土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张弦(弦支)结构体系;建立了弦支穹顶结构成套分析设计理论;研发出滚动式和插板式拉索节点专利构造技术;形成了张弦结构体系智能化和可视化施工分析软件、健康监测系统、整体提升等成套施工技术。为张弦结构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在国内外81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天津大学 2021-04-14
水溶性超分子载药体系的设计与技术研究
一种水溶性二茂铁超分子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一种水溶性金丝桃素超分子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一种新型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冬青素 A/聚环糊精包合物的药物组合物(IlexA-CDP)制备方法。
扬州大学 2021-04-14
天津大学 | 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认真落实中办、国办36号、35号文件要求,天津大学依托自身学科布局,构建了面向未来的卓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天津大学 2022-08-11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
4月16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学术活动顺利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5-08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高效大跨度结构体系不仅关系到资源节约、施工便捷和效果美观,更是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梁板式结构用钢量大效能低、单层网壳稳定性差支座水平推力大、单一网格结构难以实现轻盈美观,研发新型大跨体系成为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课题组在较早开展张拉整体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 1998 年开始对张弦结构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成套技术,解决了张弦结构基础理论匮乏、分析方法欠缺和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结构选型、节点构造、施工方法和监测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的技术难题,为张弦结构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系统研究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张弦结构体系,提出了发明专利-弦支筒壳和弦支混凝土楼盖等新型张弦结构形式,建立了平面、空间等张弦结构分类体系,研发自制设备空气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和水域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测定了张弦结构核心构件-拉索的膨胀系数,为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定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的最优构成规律,揭示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静动力特性和抗风性能,研发出专利技术—自平衡加载反力架并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插板式拉索节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解决了平面及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分析计算和拉索连接节点方面的技术难题。 3、提出两种弦支穹顶分类方法和预应力二阶段分析方法,创建连续折线索单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弦支穹顶从找形、预应力设定到结构性能分析的设计方法,基于模型和实物试验及理论分析揭示了弦支穹顶结构静动力性能和稳定特性,研发了空间张弦结构的节点专利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滚动式张拉索节点,形成弦支穹顶分析设计理论体系,解决了弦支穹顶应用中分析设计和节点构造的技术难题。 4、研发出张弦结构施工工艺仿真系统,提出了预应力施加方法和摩擦损失补偿方法,开发了张弦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解决了张弦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控制、监测、安全和预应力损失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地面整体拼装、一次张拉外斜索成形”的施工方法,突破了大跨度索穹顶结构张拉成形的技术瓶颈。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72 篇(其中 SCI 检索 9 篇、EI 检索 27 篇),获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天津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关键创新成果代表了现代大跨度结构技术的水平,引领了世界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大跨度技术在世界工程领域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可应用于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交通枢纽站房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工程中。项目发表论文 72 篇(9 篇 SCI、27 篇 EI),获发明专利 7 项,成果编入 10 本著作和 6 本规程,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结构工程科技人才,对现代大跨结构的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中国空间结构从大国向强国迈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领域: 该项目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包括奥运会场馆在内的近百项大跨度结构工程中,可广泛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会展文化中心、重大交通枢纽、大型厂房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可推广应用程度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节支总额超过二亿元,对我国大跨结构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天津大学 2021-04-11
化妆品活性成分包埋与经皮输送体系构筑
针对化妆品活性成分中一些易氧化、失活,或难以透皮吸收的原料(如辅酶、白藜芦醇、维生素、茶多酚等),构建脂质体类脂质体、固体纳米脂质粒、高分子纳米颗粒等纳米技术包覆,实现活性成分保护和经皮输送,更大限度的发挥活性成分的功效。针对具有刺激性强、易挥发、易失活等活性成分(如香原料、水杨酸、防晒剂等),构建微胶囊、多孔颗粒、聚合物微球、无机空心微珠等包埋体系,实现活性成分的缓释,达到温和、安全、持久的功效。
江南大学 2021-04-13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有组织拔尖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人民政协报 2024-08-08
悬臂浇筑施工1#块混凝土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涉及一种悬臂浇筑施工0#块混凝土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包括:安装在桥墩上的顺桥三角托架,顺桥三角托架包括顺桥三角托架水平杆和顺桥三角托架斜杆,水平杆上置有横桥向型钢;抗倾覆支墩,设置在桥墩的顺桥方向的两侧,每侧至少设置有两个;抗倾覆支墩间型钢桁架,固装在桥墩一侧抗倾覆支墩之间;抗倾覆支墩横桥向三角支架,安装在支墩上,且沿着支墩外侧横桥向分布;水平杆搭在型钢桁架上或搭在型钢桁架和横桥向三角支架上;顺桥三角托架水平杆、斜杆根部连接在通过桥墩上预留孔中高强精轧螺纹钢筋固定的型钢组件上。优点是:本专利能减小三角托架水平杆跨度,优化三角托架受力,保证0#块混凝土施工安全,同时不会对桥墩钢筋腐蚀埋下隐患。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
近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宏伟教授团队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Cation-π Interactions in Graphene Containing Systems for Water Treatment and Beyond)的长篇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水处理(膜分离、吸附)、新材料合成、纳米发电、能量存储及溶液/复合材料分散等应用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分析了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影响机理,综述了现阶段相关理论工作进展,讨论了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阳离子-π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尤其是生命体中普遍存在,在诸多生命反应进程中必不可少。近年来,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石墨烯是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芳香族大分子。阳离子和石墨烯中离域π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阳离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富集、溶液中离子及石墨烯结构中电子的重新分布,进而影响石墨烯材料的本征性质及基于石墨烯的器件的性能。深入理解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对于石墨烯特性的调控、器件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及其应用近年来,朱宏伟教授团队在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结构设计及其在能源(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光电催化)、环境(水处理、空气净化、土壤治理)、柔性传感器件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综述论文以石墨烯体系中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为切入点,对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讯作者为朱宏伟教授,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6级博士生赵国珂。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905756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209 2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