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家蚕突变基因研究
该成果荣获2009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建成了世界最大和最丰富的家蚕突变基因资源库, 共保存遗传系统700余个,覆盖国际现存的95% ;新建立家蚕资源系统400个;发现新突变基因60余个,占 同期国内90%以上、国际70%以上。通过对重要突变基因资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创新结果,包括阐明65个新 突变基因的遗传模式,确定了50个的所属连锁群(染色体),定位40个基因;建立了27连锁群的标记基因; 建立了230多个形态基因的连锁标记体系等。构建了世界第一套完整的家蚕近等位基因系,首次建立了3个重 要品系高纯度近交系,绘制了家蚕SADF. RAPD, AFLP. SSR等分子连锁图谱6张,构图分子标记2756 个,茧质性状QTLsll个,研究了一批重要突变基因的功能等。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家蚕遗传资源研 究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为我国蚕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目前每年有大约50个机构索取 基因库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年使用频率超过500份次。家蚕基因资源库建立和突变基因研究奠定了蚕学基础 研究、产业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将对家蚕功能基因组学、实验生物和鳞翅目害虫模式等前沿 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西南大学 2021-04-13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该技术可利用人体自身存在的机制进行RNA的单碱基编辑,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潜在问题。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魏文胜团队)   LEAPER (Leveraging Endogenous ADAR for Programmable Editing on RNA)是一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可利用人体自身存在的机制进行RNA的单碱基编辑,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潜在问题。LEAPER技术具有高精度、易于递送、长时效、高安全性等多种优点,并在包括遗传性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可观的优势及潜能,成功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LEAPER技术原理   近年来,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该技术在临床治疗应用中遭遇瓶颈。根源之一在于当前的基因编辑体系依赖于外源编辑酶或效应蛋白的表达,从而造成 (1) 蛋白分子量过大使得通过病毒载体进行装载及人体内递送十分困难;(2) 由蛋白过表达引起的DNA/RNA水平的脱靶效应;(3) 由外源蛋白表达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及损伤;(4) 机体内的预存抗体使外源编辑酶或效应蛋白被中和从而导致基因编辑失败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摆脱传统技术依赖于外源蛋白表达的桎梏,2019年魏文胜团队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为LEAPER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与RNAi类似,LEAPER充分利用了细胞中天然存在的机制:仅用一条RNA 就实现了精确高效的RNA单碱基编辑,从而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各种潜在问题。研究人员利用LEAPER成功修复了来源于Hurler综合征病人的缺陷细胞,为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此外,LEAPER还有希望衍生出多种延展型技术,为生物医学等研究提供新型工具。
北京大学 2022-08-12
全自动基因测序建库仪-草履虫P3
长沙演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05-19
高浓度氮氧化物(NOx)的资源化治理新技术
高浓度氮氧化物(5%以上)的治理是一个技术难度较高的课题。目前,对它的治理主要有SCR法,SNCR法、碱吸收等方法,前两者一般需要价格昂贵的催化剂或高温还原,运行成本较高,后者碱吸收后产生新的固废和废水,易造成二次污染。 本团队研发一种专门针对高浓度氮氧化物资源化的MAOPTS工艺,它在治理过程中仅向系统中加入水和空气,不需添加其它任何人造催化剂或化学
南京大学 2021-04-14
高浓度氮氧化物(NOx)的资源化治理新技术
高浓度氮氧化物(5%以上)的治理是一个技术难度较高的课题。目前,对它的治理主要有SCR法,SNCR法、碱吸收等方法,前两者一般需要价格昂贵的催化剂或高温还原,运行成本较高,后者碱吸收后产生新的固废和废水,易造成二次污染。 本团队研发一种专门针对高浓度氮氧化物资源化的MAOPTS工艺,它在治理过程中仅向系统中加入水和空气,不需添加其它任何人造催化剂或化学药品即可使NOx转化为20-60%的硝酸产品,资源化率高达98.0%以上,尾气可达标排放(≦50pp
南京大学 2021-04-14
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NOx排放技术研究
成果介绍 成果名称:降低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NOx排放技术研究 成果参与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中石化洛阳技术研发中心 成果完成人:常剑、齐文义、王体朋、陆强、陈千惠、李小苗、黄延召、郝代军、孟学峰、邓向军 知识产权情况:成果对应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形成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随着NOx排放标准的日益严苛,低NOx燃烧+SNCR+SCR(或臭氧脱硝)配置已经成为常态,严重削弱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成本污染物治理的优势。本研究在明确循环流化床锅炉NOx形成演化机制与CO原位催化还原脱除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关键污染物NOx与CO、炭质颗粒的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确立专用脱硝催化剂的主要反应区域,构筑与CO和炭质颗粒原位脱硝反应高度协同匹配的催化剂和传递环境。开发适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硝催化剂,加入锅炉炉膛内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CO和炭质颗粒原位脱除烟气中的NOx,高强度、粒度适宜的催化剂颗粒随循环灰在系统内循环,可以提高催化剂的使用效率,降低脱硝成本。 与现有脱硝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操作流程短、使用方便、脱硝成本低的优势。为进一步验证本技术在不同尺度规模工业装置上的脱硝性能,需寻求再次工业验证装置。 创新点 1、基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NOx的生成与转化机理,提出了通过向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室内加入脱硝催化剂颗粒、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自身具有的特殊还原气氛、原位将烟气中的NOx催化还原为N2的技术路线。 2、基于循环流化床流动和热质传递特性,研究开发了一种脱硝催化剂,催化剂具有适宜的堆积密度、粒度分布和强度,使其在循环流化床循环燃烧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保留度,降低了催化剂的用量,单位脱硝成本相对较低。 3、首次在工业规模220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了脱硝催化剂工业应用试验,脱硝效率达到50%~70%,实现了该装置NOx的超低排放。 市场前景 2022年在中石化九江分公司220t/h工业规模循环流化床锅炉上进行了脱硝催化剂工业应用试验,脱硝效率达到50%~70%,在停止SNCR喷氨和降低30%左右的臭氧的情况下,实现达标排放。 应用案例 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CFB锅炉超过3000台。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促使更多企业加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但严峻的经济形势也会使企业在环保投资方面更加理性,能满足环保要求、经济上合算的技术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NOx燃烧+SNCR+SCR(或LoTOx)等是目前降低CFB锅炉烟气NOx排放的主要技术,但存在运行成本高、运行周期短等缺陷。 采用炉内脱硝催化剂的方法,在燃料燃烧过程中将NOx原位转化成N2,脱硝成本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13
光学基因快检仪
/space电泳技术是目前检测PCR产物的有效方法。电泳技术主要包括毛细管电泳技术与平板凝胶电泳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虽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实验试剂耗量少等优势,但是其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在实验室的进一步推广。平板凝电泳技术凭借其价格优势成为实验室检测DNA最常见的方法。传统凝胶电泳技术主要包括制胶、进样、电泳、染色及成像五个步骤,所涉及设备主要包括制胶槽、电泳槽、微波炉,直流电源、摇床及凝胶成像仪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材料基因组工程
交叉集成上海交通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其他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综合优势,协同发展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材料学理论与计算、实验、数据技术,加速创新在新模式下材料研究与应用。牵头建立校级“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学科交叉平台;与MIT的Gerberd Ceder教授合作共建基于The Matenals Project的材料基因组亚洲中心;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共建“上海市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联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共建“材料高通量原位制备和表征线站”
上海交通大学 2023-05-09
TK基因突变试验
TK基因突变试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检出包括点突变、大的缺失、重组、异倍性和其他较大范围基因组改变在内的许多遗传改变,长时间处理还可检出某些断裂剂、纺锤体毒物和多倍体诱导剂等。近年来,本团队在使用L5178Y细胞和TK6细胞系用于TK基因突变试验的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在国内负责制定/修订了TK基因突变试验标准,该标准在2003年第一次颁布,2012年开始修订,目前修订版将于2014年末正式颁布,作为《GB151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中体外遗传毒性重要的一项实验,对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 2016-04-14
肿瘤转移基因芯片
南开大学在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建立和应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生物芯片筛选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究》的资助下,进行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生物芯片的研究,在设计探针后,完成制备了含有213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基因芯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基因芯片的建立及其建立方法,专利(申请)号:20061013107.3(已公示)。 应用上述基因芯片所进行的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该基因芯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该基因芯片的成本低于全基因组芯片,有利于大量推广使用。与科研机构、医院和药厂等
南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5 2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