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上海海事大学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学校成功举行110年校庆系列活动。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 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9个本科专业。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万吨级集装箱教学实习船“育锋”轮,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 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19年,年度科技总经费达到4亿元,获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亚洲邮轮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设中荷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等二级办学部门。在24000余名学生中,有本科生16500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近6000人,留学生800余名。在12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约69.2%。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向全国港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输送了毕业生逾16万,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 学校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和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将自贸区建设与供应链研究有机结合,以提升自贸区产业链建设水平,促进自贸区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同时推动政府监管职能的转变。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商学院运作模式,与全球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航运金融教育品牌,构筑具有影响力的航运高端人才输出基地。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海事大学、虹口区人民政府等2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心挂靠上海海事大学,是国际航运业发展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为政府和国内外企业与航运机构等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 2014年,市教委将该平台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与境外100余所姐妹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学生交换等。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自2010年起开设“国际班”,邀请美国、韩国、波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校学习“航海技术”“航运管理”等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并开始在非洲招生,这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颁发中国高校本科文凭的海外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上海海事大学 2021-02-01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专门培养高等海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普通高校,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总公司,教育业务直接由上海市教委领导。学院具有50多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于1986年率先试办航海类高职教育,是上海市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最长的院校之一。1998年首批通过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认证,并报国际海事组织。学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船员培训和干部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职院校。 学院地处上海市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有可使用校园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26650㎡。学院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拥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室外运动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等;学院有3艘2万吨级远洋教学实习船,并建有海员职业开放实训中心、国际航运公共实训中心、航海技术实训中心、轮机工程管理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基础实训中心等。其中,装备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轮机模拟器、模拟教学船、舵机实训室、GMDSS实训室、LPG模拟实训室,以及UNITOR中挪高级焊接培训中心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3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31%;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73%;“双师型”教师占74%。学院开设的专业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电气自动化技术等22个,其中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在校各类学生规模达6000人。 学院与挪威船东协会联合办学,引进挪威等航海发达国家教育培训理念,在国内首创了航海类订单式“三明治”教育模式,培养面向欧美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高级海员。学院具有包括中国海事局认可的船员适任培训、专业培训和特殊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110多项,年培训各类船员近万人次,是目前国内航海院校中船员证书培训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 学院是中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航海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交通部、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 学院将充分发挥其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资源优势,竭诚为浦东开发建设服务、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服务,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各类航运高技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3000余人,2018年有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就读的国际生共计616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5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57人次,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57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人等。学校现有本科专业(含方向)42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5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拥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1个海外实习基地、近200个国内教学实践基地、5个教学科研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13年以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4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荣誉,2010年起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获得全国“十佳易班学生工作站”“最佳思政创新奖”“最佳文明网络社区奖”等荣誉。自2005年起,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聘请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指挥家曹丁、作曲家陈钢等艺术家为兼职教授;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研究生海川学术文化节;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银奖。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等文博育人场馆。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和CMA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2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在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开展精准扶贫服务,成效显著;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48万余册,电子图书108万余册,数据库61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and Fisheries;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和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16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77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为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海洋、水产、食品三大主干学科优势明显,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对“生物资源、地球环境、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诠释能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30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5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2019年5月修订)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㉚ | 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黄有方:国际著名高校交叉学科实践对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我们国家的新文科建设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应该讲在我们山东大学原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新文科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发展的非常健康,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我们对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高度,我也参加了一些会议,在这个方面有一些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8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坐落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唯一高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因海而生,其发展历史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建设发展成就的缩影。学校肇始于1909年设立的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为“挽救航权、振兴国运”而萌发初创。学校凭海而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尽坎坷,几度停办、数次更名,但始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2月,由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同年11月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并入,时为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半军事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国家航运事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坚持特色办学,强化内涵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均跃居世界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向海图强,进入新时代,锚定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的建设目标,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海大篇章。 大连海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8大门类,设有21个教学科研机构。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935人、研究生8128人、外国留学生等其他学生7539人;专任教师1706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学校设立54个本科专业,80%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7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占地面积146.31万平方米,建有160栋楼宇,总建筑面积94.57万平方米;2座图书馆藏书255万册、电子图书233万册,设有满足多种需求的学习研讨空间;2艘远洋教学实习船以及1艘融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身的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向海,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地方发展需求。聚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氢能船舶、载运装备、智能港口、深海装备等领域牵头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20项。聚力打造涉海领域国家高端智库,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智力支撑,咨政建议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79篇。先后与部海事局、救助打捞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中交建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基地(自然科学类),省级人文社科基地7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9个。获国家及省级科技三大奖8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赓续前行强国路,奋楫扬帆新篇章。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海大姓海,扎根中国大地,办出海事特色,致力于引领海事教育,推动交通发展,朝着建成研究型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扎实迈进,以海事教育之力厚植人民满意之本,以海事教育之强夯实交通强国之基。
大连海事大学 2021-02-01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海关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海关学校;198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996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学院更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上海海关学院,成为新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海关高等教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2011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9月,首届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2014年11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公共管理以及税务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海关管理专业成为世界海关组织PICARD标准认证专业。 学校现设有海关管理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法律系、外语系、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部)等五个教学系(部);设置了海关管理、物流管理(口岸物流方向)、审计学、国际商务(国际关务方向)、税收学、法学(涉关法学方向)、英语(商务应用方向)等7个本科专业和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4个学科门类。其中,海关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特设专业,法学、税收学专业分别是教育部第二、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213人,其中本科生2137人、研究生76人。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海关、面向社会,培养符合海关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的高素质海关管理专业人才以及服务口岸物流和国际商务的外经贸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展海关理论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校同时承担海关系统中、高级干部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等任务;并根据世界海关组织(WCO)的分工和亚太区域国家和地区的要求,逐步承担该区域海关人员培训任务,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为42.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5人、硕士学位教师7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为90.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校设有海关管理研究所和海关法、海关风险管理、关税、海关公共关系、报关等研究中心,紧密结合海关改革发展和双边、多边、区域海关国际合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2009年,学校获准设立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公开出版学术期刊《海关与经贸研究》。 学校在传承海关行业办学传统、借鉴国内外名校办学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开放办学、内外兼修、专业合作、实践育人”的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紧紧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凸显爱党爱国的忠诚教育,把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遵规守纪的养成教育,把准军事化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放融合的专业教育,把“大海关”育人理念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关校合作的实践教育,把海关行业办学的优势充分体现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阶段。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对标海关行业需求,围绕人才强校、关校合作、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学校坚持立地顶天,依特做特,以特促强,走特色办学的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熟悉海关和外经贸物流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精通业务规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独立处理海关和以关务为核心进出口贸易事务专门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晓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涉外型人才,为中国海关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建设海关特色鲜明、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高等学府而努力奋斗。 学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占地面积521亩。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和先进的ATM校园网,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授课的条件;并建有数码阅览室、视听室、文娱活动综合楼、网球场、游泳馆、体育馆等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上海海关学院 2021-02-01
上海海洋大学2021年1月政府采购意向-2
上海海洋大学2021年1月政府采购意向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20
上海海风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海风教育创立于2010年,隶属于上海海风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始终专注为每个学生订制专属学习方案,严选数万名重点大学师资背景老师,独创50000+“知识切片”教学体系,更斥资过亿、耗时四年自主研发智能学习平台,只为满足全国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上海海风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2021-02-01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 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至2010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设有26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2个校管系;设有82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15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未覆盖)、8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牵头建设2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7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 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简称“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2009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创新创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63%。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推进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学校现有研究生14987人,全日制本科生20652人,专科生41人,成人教育学生18507人。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层次更为清晰、结构更趋合理、具有一定国际化程度、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965人,其中教授677人、副教授1093人,博士生导师4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3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9人;上海市“东方学者”89人;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5人。2016年,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当选为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2017年,我校李友梅教授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2、42、44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于全国高校45位。学校新组建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6项,获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41项,其中一等奖共计26项,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共计11项,其中一等奖共计1项。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计18项。2017年,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47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不含重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5项。上海大学积极推进开放合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学校已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大学或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4361人,其中学历生2353人,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学校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宝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开展了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在内的全面合作。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394万余册;订购纸质报刊1828种;订购电子文献数据库69种,含电子刊6.2万种,电子书256万种。学校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效管理、师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11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11月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此外,学校于2007年荣获“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师生中不断弘扬光大。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科交叉战略、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铸就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高效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快乐成长,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上海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上海大学 2021-02-01
上海海恒机电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恒机电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是生产水检测仪器和实验室仪器的研发与生产型企业。公司在发明人王志武带领的研发团队下,经过20多年精心打造和反复试验,终于获得多项国家授权专利,并努力打造水质检测优秀品牌(注册商标:水专家)。海恒致力于发明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其核心产品:         1、XZ-0178全中文彩色触摸屏多参数水质检测仪,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一台仪器可测自来水、污水、循环水,它集合化学法、电极法两大优势,可测78个参数。        2、XZ-0139污水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全中文、彩色触摸屏、带打印、USB、历史数据查询,可测39个参数,囊括污水检测项目,如COD、氨氮、总磷、悬浮物、总氮重金属等。        3、G20光纤重金属水质检测仪,可测汞、镉、铅、铜、镍、铁、锰、总铬、六价铬等多种重金属,便携式操作简便、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即可操作,可作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替代品。        4、YD200A/300A 水硬度计采用电极法和数学逼近原理,仪器精度高,不用滴定法,操作方便使用简单。        5、CODMN-2AZ 高锰酸盐指数仪(又名:锰法COD仪),便携式、锂电池、防水等级IP65,智能数显,不用滴定法,操作方便使用简单。        6、YGCY-1紫外测油仪,可测植物油、矿物油、总油,不用四氯化碳,不破坏大气层,绿色环保,生态部指定产品标准。        7、HZX4000高量程在线激光浊度仪,表面散射免清洗,激光光源信号强,寿命长,检测范围达4000NTU!        8、QXC-500 全自动菌落计数器,中文菜单、采用AI图像识别技术,一键即可自动计数,无需人工繁琐检测,计数可达999个!        9、ZXSD-1 在线清水色度仪,全封闭LED传感器,寿命长达10年,先进的水路结构,仪器稳定实用!         10、CL-18在线比色余氯仪,连续测量水中余氯,抗干扰能力强,寿命长,精度高。        11、ZX-BL型在倍率法色度仪连续测量污水色度的倍率,自动化程度高,机电一体化,带自动清洗功能。
上海海恒机电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07
1 2 3 4 5 6
  • ...
  • 207 20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