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氯喹脂质体冻干粉针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氯喹脂质体冻干粉针,由1份氯喹或其与酸成盐的形式,2-100份磷脂,1-35份胆固醇,0.5-5.0份维生素E及冻干支持剂组成。通过两步法制备,即先制备空白脂质体,然后用pH梯度法获得载药脂质体。本发明制剂组成及制备方法设计合理,载体选择面广、药物包封率高、稳定性好,采用独特的两步法制备氯喹脂质体,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可控性和重现性好。
浙江大学 2021-04-11
新型磷矿捕收剂及浮选试验研究
1、研究目的:当前磷矿浮选主要采用加温(40度左右)浮选工艺。加温原因是浮选中使用的脂肪酸类捕收剂在常温下水溶性和分散性甚差,需通过加温改善,以获得所需技术指标。然而,加温作业将增加煤耗,增大磷矿精矿成本。以每年处理一万吨原矿计,一般将矿浆从室温升至40度,煤耗约200吨,折合资金约8-10万元。同时还可节省其它药剂及加热设备。由此可见,若能将加温浮选改为常温浮选,经济效益显著,而实现这一工艺改变的关键是使用一种在常温和不加温情况下水溶性和分散性比脂肪酸捕收剂好的新型捕收剂,这便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该课题为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鉴定。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环保及污染治理合作开发项目
分子筛回收液中模板剂应用的分析技术 项目介绍:该项目对ZHP分子筛赶胺水和母液进行氧化钠、氧化铝、正丁胺等组分准确定量的分析,排除相互干扰及挥发性的影响,建立赶胺水中的正丁胺浓度技术,具有快速和分析偏差小的优势。该项目获得2013年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奖励类别及等级: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项目针对软弱地基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并结合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经过近30 年科技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考虑基础刚度影响的路堤下复合地基设计理论和方法、经济高效的新型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突破,形成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主编我国复合地基相关主要规范、标准5部,参编1部;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SCI/EI论文360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4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沈客运专线、通平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长安大学 2021-02-01
风电场智能扇区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本项目以风电场扇区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工程尾流模型和改进机组偏航控制品质,将尾流效应模型与场内机组偏航指令有效结合,以管理各机组尾流所覆盖的扇区,利用风电场多机组的偏航协同控制,实现以多机群或风场级发电量为优化目标的机组偏航动作,从而提高整体发电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风电机组偏航参数优化方法 围绕偏航系统的稳态误差校准展开研究,利用SCADA历史数据及高精度传感测量装置,开发数据驱动的校准分析方法,改进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信号品质,提升机组功率输出性能。 (2)机组级尾流复合建模方法 以特定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风仪与风向标数据,分析前排机组尾流空间分布特性,以建立有效简化的工程尾流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CFD风场仿真与现场测试,主动改变上游机组的偏航角,测试量化上游机组的尾流效应变化对下游机组的特性影响,最终建立起机组尾流效应到单机发电量的数学联系。 (3)风电场级尾流评估技术 以风电场中机组位置信息为依据,整合机组级尾流模型得到描述整场尾流效应的流场模型,基于风场当前的运行状况、机组受尾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考虑尾流叠加空间耦合的影响。划分得到处于下游且受尾流影响较大的机组群,分析扇区管理实现优化改进的可行性及优化区域范围。 (4)扇区优化管理技术 在场级流场建模及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场内多机组的扇区协同管理调度。以提高整场的发电量为目标,利用优化算法集中式优化整场各机组的动态偏航角,以降低尾流对后排机组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大型燃煤电厂智能发电系统研发及应用
智能发电体系结构  提出并构建了智能发电体系结构,与 DCS+SIS+MIS 系统的结构相比,系统的网络安全分区与功能分区发展为 ICS+ISS 的两层结构,实现安全可靠性与应用功能的统一。  智能发电运行模式 基于能效分析、运行优化、控制优化、设备状态监测,建立了能效、环保、灵活性等性能指标的“大闭环”控制模式,故障预警、诊断、容错控制的“大闭环”运行模式。  智能发电软件及算法模块  开发了ICS成套算法和应用功能软件。包括52种智能控制算法模块,120种智能计算分析诊断算法模块,形成了智能检测、智能控制、智能诊断和智能优化等功能。  智能发电投运效果  国内外首次投运,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预警准确率大于90%;综合节煤2.25g/kwh;降低运行人员操作量60%。 截至2020年5月,研究成果已在14台机组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合同额1.81亿元,直接经济效益4997万元。 智能发电鉴定及获奖情况 2019年10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设计思想先进、功能齐全、智能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广前景,该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获得2020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高产刺参及长牡蛎新品种培育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突贡专家杨建敏教授团队,联合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烟台市崆峒岛实业有限公司、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群体单性状定向选育技术,选育完成我国首个高产刺参“崆峒岛1号”(GS-01-015-2014)新品种。其主要特征为生长速度快、苗种个体规格整齐,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苗种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平均产量提高24.12%,体壁重平均提高20.67%;体长变异系数率平均变异率缩小为15.15%,体重变异系数平均变异率为22.32%,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品苗种,适宜在山东、辽宁等沿海海洋牧场、池塘养殖。  长牡蛎新品种“鲁益1号”(GS-01-006-2020)采用BLUP家系选育技术,为我国首个品质性状牡蛎新品种。新品种研发过程中,首次建立了多品质性状的近红外(NIR)数据模型,形成了即时性、低成本、高通量的NIR检测技术,大大提升了品质性状的检测效率和育种效率。新品种主要特征为糖原含量高,生长速度快,优良性状稳定。同样养殖环境条件,较未经选育的普通长牡蛎苗种除了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生长优势,其平均糖原含量较普通长牡蛎提高19.3%(干样),品质性状得到显著改善,口感鲜甜,市场价格高,适宜在我国北方沿海进行筏式养殖。
鲁东大学 2021-05-11
非接触性智能筛查及导诊系统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祥泰博士研究团队联合江西憶源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徐林楠研究团队、北京万泰中联科技以及多家大型医院共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非接触式可视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院内智能筛查诊断及防控系统并投入试运行。针对疫情蔓延形势,赣南医学院快速展开了应急科技攻关计划,从而实现导诊、分诊、就诊和预警非接触式智能一体化。 就诊时,医生通过高清双向可视对话问诊系统,实现疑似患者确诊前非接触式诊疗。同时,病历系统智能提取分析患者相关病情和检查结果,形成新冠肺炎潜在人群的疑似级别自动判别,辅助医师诊断。此外,对发热患者等潜在肺炎人群从导诊、分诊、诊间、检查和隔离区域全流程高清视频监控监测智能识别,进行智能追踪筛查和活动轨迹查询,实现全方位覆盖、不间断实时监控以及不当防护措施预警报警,同时在医院急诊科、门诊大厅等关键出入口位置,通过高清双视红外摄像仪、患者图像自动识别记忆技术以及人体高温发热提醒报警技术等,智能找出漏诊的发热疑似患者。
赣南医学院 2021-04-10
图片的标注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片状纳米金属颗粒制备技术及开发应用
颗粒的粒度和粒形分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JEM-1299EXⅡ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始锌粉的中值粒度大约在3~10微米之间,粒形近似为球形。实验结果证明,经过1小时处理后,原始的150克球状锌粉基本上都成了薄片状,颗粒的厚度分布在10~50nm之间,直径方向尺寸度分布在20—100nm之间,这一转变过程的电力消耗只有0.12度。按照150克/小时计算,本技术班纳米锌片可达1公斤以上,每班电力消耗还不到1度。得到的产品形状规则,均匀,无污染,几乎无缺陷。 本项目不但在国内外率先成功地在温室下用振动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片状锌粉,而且还适用于其他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可开发的领域有:纳米片涂层技术,纳米片指纹粉体,纳米片催化技术,高密度、高分辨率、低噪声磁性记录介质等等。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1 82 83
  • ...
  • 380 38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