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政府创新视角下官员直播带货的行为逻辑与经济效应的研究——来自网络爬虫数据的证据
本项目从官员直播带货的政策文本汲取研究思路,灵活运用Python数据手段验证行为逻辑,基于调研案例以点带面分析经济效应。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许阳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2019.9-2023.6 邹凯 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 2019.9-2023.6 谭笑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 2018.9-2022.6 姚智妮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 2018.9-2022.6 张玎玲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 2019.9-2023.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魏萍 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教育财政、财税理论与政策 四、项目简介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线上经济中,官员直播带货是新的激发经济活力的手段。官员直播带货是政府创新服务思路在实践中的新探索应用,对于推动阶段性的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项目从官员直播带货的政策文本汲取研究思路,灵活运用Python数据手段验证行为逻辑,基于调研案例以点带面分析经济效应。在政府可持续创新视角下,通过梳理官员的多重目标政绩考核体系分析其行为的四大主体需求行为动力因素,运用官员行为理论和Python数据辅佐研究,多维角度勾勒出了官员直播带货的人物群像,有针对性地研究政府创新视角下官员直播带货的具体动机和行为表现。另外,对于经济效应研究,将短期效应落到“对接供需、解决滞销”上,将长期效应落到“产业升级、脱贫攻坚”上,进一步认识官员直播带货的行为实效性,以此总结推进政府可持续创新的建议,旨在缓解形式主义作风突显、有限理性下的“偏利性”选择以及基层治理创新的公共性缺失的未来发展难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9
稀散多金属采选冶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污染控制及环境 管理研究
一、研发背景 我国是有色及稀散金属资源大国,产量更是在全球具有绝对控制地位。稀散有色金属矿的开发利用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稀散有色金属矿经开采、选、冶加工后,会遗留下大量的尾矿、冶炼渣和各种尘泥。从环保和安全上来说,稀散多金属采选冶废弃物是重大的污染源和危险源,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特别是矿业固体废弃物成为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技术内容 (1)新型深部充填减量化技术。开发一种价格低廉、材料来源广泛且固化重金属效果优良的地下采矿胶结充填料,能够降低充填采矿成本,并可以安全处置危险废物;(2)尾矿库微生物原位成矿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寡营养铁还原菌)控制环境中 Fe3+ 浓度、降低环境电位、降低环境中游离镉、锑等重金属离子,实现现役尾矿库的微生物生态修复。(3)五层覆盖强还原原位成矿修复技术。基于矿物学--生物地球化学协同作用,开发已闭库或无主尾矿库的重度污染区的五层(无污染客土层、膨润土密封层、有机质深度还原密封层、含高风险稀散多金属及砷和重金属尾矿生物法控制污染主反应层、原始尾矿层)覆盖强还原稳定成矿修复技术。 三、作用原理 针对我国含稀散多金属硫化矿采选冶废物易引起氧化淋溶、存在溃坝风险和对周边及重大流域构成的严重环境威胁等问题,首先研究采选冶废物处置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稀散多金属采选冶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评估方法;利用冶炼废渣及尾矿库内堆存尾矿,研发新型膏体充填减量化、资源化技术;针对现役尾矿库,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及寡营养铁还原菌研发尾矿微生物原位成矿修复技术;针对已闭库及无主尾矿库,基于矿物学--生物地球化学协同作用,研发重度污染区的五层覆盖强还原稳定原位成矿修复技术;组合应用上述技术,在典型稀散多金属采选冶集中区开展技术示范;最终形成“基于风险控制的稀散多金属采选冶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处置与污染控制方案和环境管理导则”,为我国稀散金属多金属污染防控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改善科研条件专项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四川省省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100号)、《财政部关于〈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教〔2021〕203号)有关要求,更好地服务我省省级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22-04-19
外研在线颜伟:技术赋能,创新构建全景教育“新生态”
5月21日,以“跨界聚合·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热烈启幕。本届高博会以“跨界聚合·交叉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呈现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新产品、新设备呈现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多样化发展。
慧聪通信网 2021-06-07
联想:打造智慧学习空间,用技术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慧聪教育网 2021-06-06
关于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青岛)的通知
根据《科技部关于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的通知》(国科发火〔2021〕195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青岛)拟于2021年12月28日-30日在青岛高新区举办。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赛事活动举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科技部火炬中心 2021-12-16
教育部将针对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
在12日举行的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培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
科创中国 2023-07-13
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背景 超特高压电网具有电压等级高,输电容量大,输送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电网故障带来的系统安全影响更加严重。超特高压系统故障后的暂态特征及继电保护与控制装置的配合关系复杂,超特高压工程带来的继电保护新问题对传统继电保护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研究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新原理是当前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重大课题。 主要成果 构建了超特高压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模型,揭示了超特高压系统故障机理及其电磁暂态特征。在超特高压继电保护新原理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提出dR/dt振荡闭锁原理,解决了电力系统振荡过程中距离保护容易误动的难题;提出“按相补偿”方法,改革了接地阻抗继电器的接线方式,有利于阻抗选相和距离保护的快速动作;提出“虚拟电流”的构成方法,解决了母线保护的故障判别及TA饱和、断线的判别难题;提出基于电压回路方程的变压器保护新原理,解决了励磁涌流引起差动保护误动的难题等。研究开发的微机保护、继电保护测试仿真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变组保护系统及故障录波装置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影响 研究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微机继电机保护装置,而后研发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率先在西电东送工程的首个500kV变电站投入应用;1000kV线路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成功投运;依托研发技术创建的四方公司已成为我国二次设备三大制造商之一,年产值超过20亿元。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电网中,先后2次2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一种基于压电分流阻尼技术的液压管路流体脉动衰减装置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压电分流阻尼技术的液压管路流体脉动衰减装置,衰减器(31)的中部为一长方体密封腔体,腔体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流入液压流体的进口圆管(1)和流出液压流体的出口圆管(11),进口圆管(1)和出口圆管(11)的部分伸入衰减器腔体内;腔体内表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PVDF压电薄膜,PVDF压电薄膜上置有将其两面引出密封腔体外与外部形成电连接的引出线。本发明利用主动滤波衰减低频脉动,被动滤波衰减中、高频脉动,将主、被动滤波结合,既可保持液压系统原有的动特性,又可在较宽频带内提高脉动衰减效果。市场前景分析:机械工程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绿藻资源的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以我市丰富的绿藻生物质资源(浒苔、石莼)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藻体胞壁特性、多糖结构、理化质构特性及生物活性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藻生物工程技术,攻克了海藻温和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率先实现绿藻综合利用及其产品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实现生物乙醇、精准生物肥、绿藻多糖等农用制品的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系统性阐明了绿藻糖链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其空间定量构效关系,首次构建绿藻多糖工具酶系并明晰酶多位点催化与调控机制。创新性建立了绿藻资源的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突破了藻体温和破壁液化与高效提取转化技术瓶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菌株的绿藻工具酶的液体高通量发酵与规模化制备技术。构建基于计算机在线智能控制的硫酸鼠李低聚糖酶法精准制备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下的糖链构效实时预测系统、稳定性叶绿素制取以及非酸温和预处理乙醇转化技术,开拓了绿藻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新领域。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和石莼(Ulva lactuca)是我国黄海、东海最主要的绿藻资源,同属于绿藻纲、石莼目,具有良好食用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临海异物志等),在我国东南沿海养殖量均在10万吨以上。我国黄海海域自07年以来连续10年暴发绿潮浒苔,生物量高达1000万吨每年。将这类大型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并高值转化,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而且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开发产品包括绿藻多糖工具酶、硫酸鼠李低聚糖、稳定性叶绿素、农用精准生物肥、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新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生物制品。在农用制品领域实现绿藻精深加工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广,开拓了我国海藻利用范围,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市场预期前景广阔。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ZL2012102016043 ZL201410298678.2 ZL2013102784589 ZL2012101066863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82 883 884
  • ...
  • 978 97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