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余仲东
余仲东(1969-):四川威远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森林病理学和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包括:重大森林病害发生机制及治理、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应用开发。
余仲东 2023-03-14
白仲虎
长期从事发酵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医疗器械的研究,主要承担发酵工程技术与原理、生物医药研究进展等课程的讲授工作。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33 篇,累计影响因子 106.418(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27 篇,影响因子 67.5);申请发明专利 30 余项,授权发明专利 15 项;主持包括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 15 项;获得商业联合会全国科技进步 2 等奖 1项。江苏省“双创人才”领军、无锡市领军人才。
白仲虎 2021-12-31
【央广网】百余所高校竞艳“高博会”
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本届高博会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展品和前沿的科技成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以及教育界人士的目光。
央广网 2025-05-24
余彦
1997.09-2001.07 安徽大学 应用化学 学士学位 2002.09-2006.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学 博士学位 2007.01-2008.12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后2009.01-2011.01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洪堡学者2011.02-2011.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2012.01-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论文标题:Graphene-Based Composites as Advanced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论文简介:  石墨烯是一个两维单层石墨片,其表现出许多独特且吸引人的性质,例如,超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性能。这些特性致使石墨烯成为一种构建三维导电网络优良材料,从而能够大幅提高锂离子和钠离子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然而,由于石墨烯高的比表面积和片层间的强烈疏水作用力,石墨烯极其容易聚集成石墨片,导致对基于石墨烯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不令人满意,相比起始电极材料,性能的提升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当前电极材料基于多种储能存储机制,其中某些类型的电极材料对其存在的导电石墨烯网络进一步提出更高其他要求。例如锡基材料,金属氧化物,以及金属硫化物等拥有高理论容量的电极材料,其进行锂化/脱锂化的同时伴随巨大的体积变化,从而破坏了起始构建的石墨烯的网络,导致这些类型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表现出低的容量释放和差的循环寿命。因此,对于不同储能机制的电极材料,针对性地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纳米结构的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非常必要,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极材料,设计和合成料具有不同特征的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例如,针对基于相转变储钠的NASICON型NaTi2(PO4)3(NTP)和Na3V2(PO4)(NVP)电极材料,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维石墨烯网络包裹得NTP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0D-NTP(∈)3D-GN)以及石墨烯和无定形碳双层包裹NVP纳米晶复合材料(NVP@C@RGO )。三维石墨烯网络增加了电子/离子传递动力学和提升电极结构稳定性,使得获得的复合电极材料在充放电倍率,长循环寿命以及初始库仑效率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针对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大的锡基复合电极材料,我们提出和合成出三维(3D)多孔石墨烯网络包裹得锡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预存的相互连接的纳米尺寸的孔道为活性材料体积变化提供必要的空间,防止它们在循环的过程中破坏石墨烯网络框架,并允许锂离子通过间隙中的电解质快速地接触到活性材料的表面。其次,导电石墨框架可以阻止纳米颗粒的聚集,促进电子转移,和稳定固态电解质膜(SEI)的形成。因此,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容量和杰出的充放电倍率能力,以及超长循环稳定性。针对多硫化合物的溶解导致的容量不稳定的硫电极材料,我们制备出一个具有自支持,分层次纳米结构的石墨烯基多孔碳—硫(GPC-S)薄膜。三维石墨烯网络促进电子和锂离子传输,与此同时石墨烯表面的微孔碳提供了大量的微孔孔道,其不仅可以容纳硫而且能够抑制多聚硫化合物的溶解。因而,所得到的GPC-S膜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机械柔韧性,而且在容量释放和容量衰减方面也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中国青年科技奖
余彦 2021-06-23
余志晟
个人简介: 余志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工程科学系,访问研究。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博士后。 目前围绕“现代环境微生物学在环保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开展: (1) 生物质与生物能,包括酒发酵生产的微生物学机理、纤维素生物乙醇转化,煤层气和页岩气生物成因机制等; (2)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包括特定工业污染物如染料、农药等的生物降解,油田和农田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 (3)水处理与水供给,承担污水处理、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技术问题; (4)微生物和工业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如食品保健品益生菌,环保微生物制剂等的研究工作。 技术储备与业务范围 研究组业务能力包括:微生物分子生态、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微生物的分离和保藏技术;提供微生物实验室平台建设咨询;承担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如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项目建设和技术咨询。  科研活动 (1) 典型草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对管理和干扰的响应,主持,院级级,2014-01--2018-12  (2) 纤维素废弃物热解液乙醇转化的工程菌构建.,主持,国家级,2012-01--2015-12  (3) 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学机制和生物强化技术研究,主持,部委级,2012-01--2015-12  (4)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生态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2011-01--2015-12  (5) 输水管网生物膜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主持,部委级,2010-01--2012-12  (6) 污泥膨胀丝状菌的识别与种群动态研究,主持,部委级,2010-01--2012-12  (7) 酵母菌降解染料的分子机理及功能酶组学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1-12  (8) 煤层气田产出水处理集成技术与优化工艺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0-12  (9)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主持,市地级,2006-09--2009-09  (10) 酵母菌降解染料的途径及机制研究,主持,部委级,2006-05--2008-05  (11) 酵母菌内醚糖激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主持,国家级,2006-01--2008-12  参与会议 (1) Methanogenesis in production water from a deep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associated with 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2011-11,郭红光  (2) Biodegradation of the diazo dye Reactive Black KN-B by a wild isolate of psudozyma rugulosa Y-63,2008-08,余志晟  (3) 内醚糖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七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醚糖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七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余志晟  (4) 白腐真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分析.第六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白腐真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分析.第六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01,余志晟  (5) Screening of yeasts for decolorizing synthetic dyes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2006-08,余志晟  (6) 白腐真菌总DNA 提取方法研究,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8,王玮  (7) Pseudozyma rugulosa Y-48对一种偶氮染料的原位脱色,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8,余志晟  (8) 染料脱色酵母菌的筛选和鉴定,第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2004-10,余志晟  (9) 新分离酵母菌株对合成染料的脱色,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9,余志晟  (10) 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内醚糖乙醇发酵菌株的初步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界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2,余志晟  (11)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 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第三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1,余志晟  (12) Effect of pretreatment of cellulose pyrolysate on fermentation to ethanol,2003-05,张洪勋  (13) 同化内醚糖微生物的初步筛选,第四次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10,余志晟  合作项目 项目协作单位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清华大学 (3)北京大学 (4)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5)University of Oxford
余志晟 2021-06-23
余小波
余小波,男,1961年出生于湖南安乡,汉族,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教育科学》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近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重点项目一项),主编“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系列丛书八部,独著或主编学术著作十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资料复印》等转载,研究成果获得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湖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等奖励多项。
余小波 2021-12-31
【新华网】新华吉林快报·聚焦高博会|“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吸引万余名毕业生参与
23日,“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在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508家企事业单位及1.2万余名毕业生参与,累计提供优质岗位1.3万余个。
新华网 2025-05-2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校园集云山之神秀,汇珠水之灵气,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促进学校发展,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1997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2008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任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2015年,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任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担任。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鲁丽、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一贯关心、支持学校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霍英东、马万祺、何厚铧、崔世安、曾宪梓、何鸿燊、杨钊、刘宇新等一批港澳社会名流为学校捐款兴建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目前,学校有白云校区、海珠校区和钟村实习农场。学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42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的858人;现有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5人,珠江科技新星4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学校图书馆藏书117万册,电子图书108万册,各种类型数字资源库33个。建有完善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校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设有18个二级学院(部)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硕士下设8个专业学位培养领域)、55个本科专业(其中16个名牌、特色专业,含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2万余人。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14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其中面上项目14项,青年基金项目16项,数学天元基金1项,应急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一般项目2项,青年基金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重点项目1项;国家星火面上项目9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2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20个。获得授权专利 341项;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00篇,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 九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 学校先后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布莱顿大学、爱丁堡龙比亚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圣道大学、密苏里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澳洲中央昆士兰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梅西大学,日本创价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德国富克旺根艺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台湾地区静宜大学、铭传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和学术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高等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优秀学校、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金奖单位、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在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1-02-01
赵晓东
赵晓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杭电(海宁) 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杭电超声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199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4 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工业过程优化控制、机器人协同控制、人工智能算法、大功率超声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国家 863 计划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 12 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 20 项在《Automatica》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和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6 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8 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获得浙江省“万名好党员”荣誉。担任校创新创业导师,先后指导 40 多位同学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近三年担任导师带领学生连续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2项、铜奖 1项、省金奖3 项。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宗旨,将科研与服务企业、服务地方、服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担任海宁市政协委员杭电(海宁) 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海宁装备智造业产教融合联盟专家,年多时间走访调研海宁企业 70 余家,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技术难题 6项,共建企业研发中心5家,成功孵化科创企业 5家。研究院获得海宁市政府的表彰,荣获海宁市人民政府 2021 年度“年度创新服务单位”和“创新引领奖”担任“杭电-汇专超声加工工程中心”主任,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社会、企业急需的科研攻关并大力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近年累计主持和参与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6 项,累计到校经费超 5000 万元。“超声精密加工”技术成果成功实施转化,该项技术涉及的 9 项发明专利以 118 万元的价格转让,创学校单笔专利转让合同金额新高。“高性能功率超声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 2020 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 2020 年初最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投入口罩生产设备核心器件超声焊接系统的研发攻关。经过 20 多天日以继夜的研发和调试,成功在合作企业口罩生产设备中投入大规模使用。累计配套口罩超声焊接系统超 10 万套,使用该技术生产口罩超 100 亿只,合作企业获得了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点名表扬感谢,合作企业为感谢他带领的团队在关键时刻的技术突破和研发支持,特向学校捐款 200 万元设立学生专项奖学金。
赵晓东 2023-02-24
卓东贤
卓东贤,男,1983年生,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3D打印光敏树脂、石墨烯重防腐涂料、高性能胶粘剂和太阳能背板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爆裂法制备石墨烯的新技术,解决了石墨烯在环氧富锌底漆中的分散与形态控制难题,开发出面向海洋工程装备的石墨烯重防腐涂料;开发了面向大功率LED器件的高导热透明有机硅胶、太阳能背板的回收与再利用、柔性3D打印光敏树脂等。在 J. Mater. Chem. A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42篇。申请专利86件,已授权36件;推广技术成果3项,为合作企业新增经济效益39371.1万元,新增利润7451.7万元。
卓东贤 2023-03-09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