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应用于高质量成像系统的光学微纳阵列制造技术
传统图像传感器模组制造(a)和晶圆级图像传感器模组制造(b)的比较; (c)为封装切割后的晶圆级图像传感器模组利用晶圆级技术,使得 图像传感器模组镜头的生产都采用半导体制备技术,平均每片晶圆上 都有成百上千个光学元件,经过大规模微纳集成后,可以大幅缩减图 像传感器模组的尺寸,同时将
复旦大学 2021-01-12
新型多角度环状光学照明显微成像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多角度环状光学照明显微成像系统。本实用新型中单模光纤、准直透镜、四分之一波片、4f二维扫描振镜系统依次位于激光器出射光束的光轴之上,所述扫描振镜系统包含两个一维振镜和两个透镜,两个透镜组成4f系统,两个一维振镜的反射面分为位于4f系统的共轭面上;聚焦镜、二色镜依次位于经4f二维扫描振镜系统射出光束的光轴上;TIRF显微物镜、样品台依次位于二色镜反射光束光轴上,滤波片、第二场镜、探测器依次位于二色镜透射光束光轴上;所述样品台位于TIRF显微物镜的焦平面处,所述探测器的采集孔位于第二场镜的焦平面处。本实用新型实现方便快捷、高分辨率和低噪声的显微实验观察。
浙江大学 2021-04-13
低散斑噪声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系统
本成果利用光学斩波器改变样品光空间分布来抑制OCT图像中的制散斑噪声。优势如下:光学斩波器改变样品光空间分布所带来不同散斑噪声模式的潜在数量非常多,足够满足任何实际应用中的要求。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OCT作为一种利用相干光的干涉来实现对生物组织或工业产品成像的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散斑噪声现象。散斑作为一种噪声存在于OCT图像中,具体表现为强度较高的随机信号,这类散斑会降低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严重影响到了成像的质量和后期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散斑噪声会降低图像信噪比,掩盖图像细节,使得OCT图像中原本连续清晰的组织结构变得具有较强颗粒感,导致难以分辨,对后续的图像处理、识别等操作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它也限制了OCT系统对疾病诊断或工业检测的能力。因此抑制OCT系统中的散斑噪声对提高OCT成像质量、临床诊断准确率和工业质检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传统OCT所存在的问题,本成果独辟蹊径,利用光学斩波器改变样品光空间分布来抑制OCT图像中的制散斑噪声。优势如下:光学斩波器改变样品光空间分布所带来不同散斑噪声模式的潜在数量非常多,足够满足任何实际应用中的要求。此外,光学斩波器的结构简单、成本很低,便于实用化。而且,散斑噪声抑制效果对光学斩波器所处位置以及转速的波动极不敏感,将其加入到样品光路中任意位置均可。因此其对系统稳定性要求也低,使用灵活,可适应于长时间、非稳定的工作条件。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衍射光学光束整形技术
1.痛点问题 激光广泛应用在制造、传感、医疗、科研、军事等诸多领域。对不同应用,除功率、波长、模式等有不同要求外,对激光光斑形状也逐渐提出整形要求,以适应性能不断提高的制造、传感等需求。例如在激光焊接、激光退火、激光剥离等需要圆形、矩形(方形)、线形且平顶分布的光斑;在激光打孔、激光切割等需要轴向多焦点、长焦深分布的光斑;在激光热负荷模拟或激光热处理中,需要特定形状和光强分布的光斑以匹配复杂零件并模拟实际工况等。 衍射光学是实现光束整形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例如在激光制造领域,大多系统直接利用激光聚焦光斑,少部分利用微透镜阵列、微柱镜阵列等折反射器件进行光束整形,但这种方案所能实现的光束整形通常是产生圆形、方形或矩形光斑,不能实现任意形状的光斑。此外,整形光斑边缘较为平缓不够陡峭,平顶性能不够好,存在较大的光强起伏;受限于设计与制造,按照传统方法设计,衍射光学整形光斑尺寸受限,通常包含大量散斑,且存在明显的中心零级等,或者减小线宽至数个波长以产生大角度光束整形光斑,但数个波长的线宽无法利用国产设备进行制造。 2.解决方案 本成果的衍射光学器件(DOE),是基于光的标量衍射理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工艺,在基片上(或传统光学器件表面)刻蚀产生两个或多个台阶深度的浮雕结构,形成纯位相、同轴再现、具有高衍射效率的一类光学器件。利用衍射光学器件已实现了诸多功能,包括光束整形、点阵产生(包括大角度、超分辨等)、长焦深(包括中空、轴上多焦点)等,为激光制造、三维测量、超分辨显微成像、流式细胞仪等系统提供新颖解决方案。创新性地采用球面波入射(或折衍混合)、特定振幅相位约束等方法,扩大了有效衍射场,对入射波前畸变、加工误差不敏感;抑制了散斑,提高了光束整形性能,提升了数字全息显示的分辨率;实现了大角度任意点阵、白光点阵等;实现了不同排列形状的超分辨点阵;实现了多种长焦深、中空长焦深、轴上多焦点等轴向光场分布。 3.合作需求 以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合作,特别是具有国内高端激光制造设备公司相关资源的优先考虑,确定应用场景,研制衍射光学光束整形器件、模组和系统。
清华大学 2023-01-06
自由光学曲面加工技术
团队利用单点超精密五轴金刚石车床(Nanotech 350FG)开展相关研究,解 决了高精度大尺寸光学元件的加工问题,提出了刀具补偿技术、大口径镜片去应 力技术和高精度自由曲面加工技术。基于这三项技术,团队开发的自由曲面反射 镜和鱼眼透镜,已经为深圳与宜兴的光学公司制备短焦投影仪用核心元器件,面 型精度均优于 0.5 微米以下,粗糙度优于 8 纳米。自由曲面反射镜和鱼眼透镜的 配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短焦距和高投射比。团队研发的自由曲面 反射镜,双自由曲面反射镜,窄边平面反射镜及凸面反射镜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始创于1998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用现名,是由“985”“211”重点建设高校东南大学用全新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培养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它是东南大学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本二层面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实行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教授任董事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家茂教授、东南大学总会计师丁辉教授任董事会副董事长,郑家茂教授兼任学院院长。2012年3月,学校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成为江苏省首批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试点的独立学院。 学校坐落于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基地——浦口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畅达。地铁三号线贯通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四牌楼校区和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形成南京站、南京南站以及市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学生可最大限度共享东南大学教学资源。 学校设有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部等7个院(部),9个党政管理部门,2个直属单位,设有30多个本科专业,现有师生员工1万余人。 校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拥有现代化图书馆和先进的各类实验室,办学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服务方便快捷。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计算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三个院级公共实验中心和金工实习基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各专业均建有综合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14万余册,并共享东南大学的全部电子图书资源。校园网主干千兆,覆盖所有教学和行政区域,与东南大学主校区千兆互连。学校现有学生食堂1.1万㎡、浴室1000㎡、超市1000㎡、学生宿舍10.7万㎡。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体育场、室内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学生活动场地。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学校秉承东南大学百年办学优良传统,紧密依托东南大学雄厚的学科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以“人才需求大、国内有影响、就业前景好、支撑力量强”为专业设置原则,所设专业以社会需求旺盛的工科专业为主。2007年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院17个专业列入江苏省本二批次招生,2014年全部专业(含方向)列入本二批次招生,是全国列入本二批次招生专业和人数最多的独立学院。 学校拥有以东南大学专家教授为核心的一流教师管理团队,坚持选聘学术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坚持选聘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咨询顾问;各专业拥有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生敬业的专任教师队伍;并申请包括长江学者、“杰青”科学家、千人计划学者、博士生导师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教师担任各专业的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学校建有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确保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建有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东南大学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全面指导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专任教师57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81人。 学校努力搭建丰富多样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启动“大学生创新课题立项计划”。设立29个学生社团和4个学生艺术团。为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提供丰富的载体和条件。学校将创新实践与各类竞赛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江苏省内的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2155人次,获奖数和获奖等级位居全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前列,且已超过省内众多公办本科高校。 学校秉承东南大学百年办学优良传统,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努力构建体现自身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不断加大转专业自由度,并设置辅修专业制度;对重要的基础课实行分级分层教学,为不同学业基础、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做学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优才优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依托东南大学的国际合作资源,以选派交流生、硕士项目学习、暑期游学等形式进行国际交流400余人,为学生出国深造搭建平台。 求真求美、成人成贤,人才辈出、桃李满园。我校毕业生以“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有一大批毕业生被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南瑞集团、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录用。近五年,学校共有600余名毕业生被南京地铁、上海铁路局、杭州地铁、厦门地铁、合肥地铁等录用。 2012年-2018年,学校共有近2000名毕业生被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布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录取为研究生。学校大部分专业考研升学率超15%,其中“985”“211”高校录取率占比30%左右,在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2010年6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是全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独立学院。2012年10月,学校被授予“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是全省获得此项荣誉称号的两所独立学院之一。近年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专业抽检评估中多次以全部为A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并获得“江苏省共青团考核优秀”“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模范职工小家”“玄武区征兵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又好又快发展的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将坚持“创模式、改机制、拓资源、求特色、图提升”的发展战略,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创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质量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2021-02-01
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成套技术
高速列车所受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85%以上,且轨道交通特有的列车高速交会、高速穿越隧道等诱发空气动力,将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以“减阻降耗、安全舒适”为目标,形成了“基础研究-平台研建-技术研发-工程应用”高速铁路空气动力学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创建高速列车气动外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人/车/隧耦合空气动力安全理论与技术、大风环境下铁路行车安全技术、建立实车空气动力学试验系统和评估方法,并制定了列车空气动力学相关标准。 1.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制造 创建了一套从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到结构工程化设计的列车车体研制方法,提出减小列车空气阻力、降低交会压力波、优化流场品质的外形结构设计方法。目前,完成已投入运营的流线型列车外形设计共33种。 2.动模型试验装置 动模型试验系统由试验台、动力系统、加速系统、控制系统、测试系统、制动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试验模型组成。主要参数:模型列车速度:200-500km/h;模型比例:1:8-1:20,单线运行或双线交会。在该试验装置上已完成了我国各型列车、隧道、线路的气动设计、模型试验研究。动模型试验通过改变其周围流场,完成空气动力试验;可解决高速列车交会、穿越隧道、连续地面效应等模型实验难题,与风洞试验互为补充。 3.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 作为国际首创的“横风-动模型实验装置”,突破了国内外现有风洞实验和动模型实验的技术瓶颈,实现“近地风场-运动物体-地面设施”相对运动为一体的瞬态测量,成为近地空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实验装置。可用于研究高速列车、地效飞行器、飞机起降、舰载机着舰、巡航导弹超低空飞行等近地运动物体的动态失稳机理、周围流动控制机制。 4.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 风/沙/雨/雪环境专用试验平台有三个试验段:低速试验段、高速试验段、强风考核试验段。高、低速试验段串联布置,强风考核试验段与高速试验段可互换。该风洞具有两种运行模式:回流运行模式,适用于较低风速和常规实验标定;直流下吹模式,适用于特种试验(降雨和风沙模拟)和强风考核试验。该平台可用于风环境下列车及部件气动性能实验,风速、风向传感器检定实验,风、沙、雨等恶劣环境模拟实验。 5.车体交变气动载荷试验装置 该装置主要用于分析列车高速穿越隧道时,所产生的交变气动载荷导致车体气动疲劳、乘员舒适度问题。主要参数:压力变化范围:±20kPa;压力变化周期:3-60s。主要功能:(1)通过多源阵列控制车体抽吸动作,可模拟±20KPa范围内周期和非周期的压力瞬变过程,对车体施加交变气动载荷,评价车体在交变气动载荷下的疲劳寿命;(2)采用波形追踪逼近控制技术,真实再现车内外压力演化过程,实现车体承受气动载荷谱的准确模拟,研究车内压力变化率对人耳舒适度的影响。
中南大学 2022-12-20
穿透浑浊介质清晰成像技术
  针对国防、遥感、智能交通、水下勘探等领域穿透云雨雾霾等浑浊介质清晰成像难题,提供一种基于光场成像的计算成像技术。在50 m成像距离处,标准靶标常规成像最高对比度不超过0.1的情况下,实现分辨率高于512×512,对比度不低于0.6的成像效果。为国防、遥感、智能交通、水下勘探等领域环境监测、目标识别等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本项目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测试及成像理论和技术科研工作。在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支持下,深入研究了微光成像、红外可见光融合成像、相位成像、光场成像理论和方法,并基于上述理论研发了微小型成像系统样机,在地面、空中蹬不同微小型平台得到应用;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合作,解决强散射介质条件下无法清晰成像相关的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国防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多排光声成像技术
成果创新点 成果图片: 主要技术创新路径:高速三维容积成像,有重要原始 创新性; 关键技术指标:成像光谱范围 690 – 950 nm,1200 – 2400 nm; 传感器阵元数目 1024; 单波长成像时间分辨率 1 帧每秒;空间分辨率 300 µm; 成像深度至 3-4 cm; 技术成熟度 关键技术研发阶段 市场前景 研发的多排光声断层成像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多排光声成像技术
主要技术创新路径:高速三维容积成像,有重要原始创新性; 关键技术指标:成像光谱范围 690 – 950 nm,1200 –2400 nm; 传感器阵元数目 1024;单波长成像时间分辨率 1 帧每秒;空间分辨率 300 µm;成像深度至 3-4 c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1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15 7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