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阳
农业
职业学院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由建校62年的南阳农校发展而来,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紧邻驰名中外的卧龙岗诸葛武侯祠景区,楚、汉文化的飘逸与雄浑为学院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院规划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书40万册,教职工4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现已形成一支由3名省级教育专家、42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管理型、技能型、实用型复合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加强院企合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安置网络机构,为毕业生开辟了一条“诚信、稳固、快捷”的就业通道,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坚持为“三农”服务、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方针,贴近市场办学,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优良的教学质量、卓越的社会贡献,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是省级文明单位,国家优质棉培训基地,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河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河南省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先后成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河南省行业示范性学校,荣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职教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扶贫先进单位”、“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植根南阳这片沃土,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将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的传统,强化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院企合作,早日将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大学,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贵州
农业
职业学院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农业类技术、管理、服务高级人才为主,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机电、经济、信息、计算机等实用型技能人才,现已成为全省培养和输送中、高级现代农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分清镇、云岩、乌当及凯里四个校区,主校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现有九系、三部、二中心,在编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66人,中级职称86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生态家禽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以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辅,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开设农业类和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工学类、管理学类、人文学类、经济类、信息类等学科的高等专科学历及中专学历教育;开展农业行业和生物、机电行业技术工种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开展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上述门类各专业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及合作办学活动;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科研任务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并积极与国内20余所农业类知名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并与台湾地区屏东科技大学联合办学。 由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种子专业刊物《种子》,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届贵州省优秀期刊奖等荣誉。 学院将打造全省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沙盘,创建全省农业产业人才技术硅谷,建设“校农结合”保供基地和教育扶贫示范样板,形成全省农业产业孵化器和“双创”园,其中投资数亿元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建的占地3000亩的“百宜硅谷”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建设已稳步推进。 学院的建立适应了贵州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色办学,依托行业优势资源,紧紧依靠贵州省农委各级部门及相关站、所,并与我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类龙头企业深度融合,走“产学研推”一体的多元化办学之路,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参谋部、政策箱、人才库、创新园”。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浙江
农业
商贸职业学院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院校、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院校。先后获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先进社科组织”“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 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袍江新区。校园面积410余亩,总建筑面积14.6万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500万元,图书馆藏书68.1万册。设有农业经济管理、烹饪旅游、艺术设计、汽车技术、财会金融、经济贸易等六个系和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全日制在校生近6400人。教职工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5%,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7%。 学院依托系统,服务“三农”,立足地方,面向全省,接轨长三角,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现开设有各类专业22个,其中涉农类专业9个,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资助项目等中央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等项目5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形成了以“三农”专业为特色,以现代商贸专业为主体,旅游、艺术、汽车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校行企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绍兴市委市政府等合作成立了绍兴市旅游学院、绍兴市农民学院、袍江汽车学院、咸亨学院、浙农茂阳学院等,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30余家。注重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工作,是全国首批“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培训基地”、“省供销合作社教育培训基地”。近三年来,积极拓展涉农培训项目30余个,培训涉农人员总数达7000人。 建设高职院校以来,学院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历年新生报到率平均在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据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我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47%,位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师生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近三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及行业协会奖100余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350余项。 以“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精神为内涵,以人文氛围浓郁的物质环境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践行“四业贯通 四方满意”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之校”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展望未来,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认清新形势、探索新道路、创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秉承“树人成德 行知达材”校训,努力建设一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涉农类高职院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六个浙江”做出应有的贡献!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北京
农业
职业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立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学院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市农业学校,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担任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学院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秉承“立德、修业、求知、笃行”的院训精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主线,主动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贯彻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深化管理改革、创新驱动和内涵建设为抓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科研支持与社会服务。 目前,学院总占地81.22公顷,建筑面积32.54万平米,固定资产7.12亿元。下设园艺、畜牧兽医、食品与生物工程等9个系部以及清河校区(机电工程学院)、北苑校区(国际教育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及学院所属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生合计9000余人,面向广东、湖南、安徽、四川、重庆等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院现开设普通高职专业39个,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作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形成了“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岗位轮动”、“1-4-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成了“任务导向、模块设置”、“岗位化”、“从田间到餐桌”的课程体系,为全国农业种植类、畜牧兽医类、食品安全类高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范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8人,其中正教授25人、副教授178人;现有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5个、优秀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师3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1名、青年教学名师1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5名,形成了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学院校中有场,场中有园,校内实践场所占地700余亩,建有彩色苗木繁育中心、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心、教学动物医院、种禽繁育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37个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156个实验室,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80%以上;连同330个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为有效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均在98%以上。 学院不断创新三农服务机制,相继组建都市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等专业化服务工作室和奶牛、健康养殖、种苗组培、设施农业等产学研服一体化工作室;连续12年选派专业骨干组建科技挂职服务团队,累计派出155名236人次服务郊区,以“项目带动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依托,在“院乡、院镇、院区、院企”共建合作中,创新实践了“科技挂职1+1”、“五能标杆”主题工作,形成了“滴灌式”、“孵化式”、“链条式”等服务模式和“五个一”挂职服务机制。建立实习实训、产学研服基地百余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百余项。生态环保养猪、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项目已成为品牌项目。学院同时获“北京新型农民培养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农业部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分别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农业大学、德国宁堡农学院、英国贝辛斯托克技术学院、荷兰郎蒂斯教育集团、韩国富川大学、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等16所职业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开展教师科研项目交流、专业交流、学生海外实习、学生互换交流等项目;与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美国卡比奥拉尼社区学院联合举办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合作办学项目;学院具有接待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资质,先后招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韩国和泰国等国留学生来院学习汉语、进行农业专业实习培训。 “十三五”期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坚持“需求、目标、问题、绩效”四个导向,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国际化、社会化、一体化、集约化、信息化、法制化,促进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学院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服务区域城乡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5号(102442) 总机:010-80358899 传真:010-8035882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2021-02-01
中国
农业
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 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1679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 620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 855人。研究生导师147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73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74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5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专业学位类型,33个专业学位领域;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全日制本科生11503名,全日制研究生7780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8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294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33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拥有2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3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2008年以来,我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5篇,其中Science 1篇,SCI 292篇,EI 71篇,ISTP 7篇,CSCD19篇;学生申请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264项,其中发明专利189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7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4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7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787人,硕士毕业生1717人,博士毕业生692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22项(含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各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2001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8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9项,获得授权专利4115件。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3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我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我校2017年度被 SCI、EI和SSCI收录论文数量达到2425篇。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和药理学与毒理学10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学校积极与各级政府和国内外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授权生产、作价入股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已推广覆盖全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了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科技服务重点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京津冀,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针对国家、地方、企业等重大需求,结合我校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在全国相关区域建设综合实验站(教授工作站)67个,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社会管理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开拓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转化渠道,扩大服务地区,努力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七十余个地市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校每年与地方签署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合同630余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其团队成员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实验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围绕地方和农民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农业干部、农业企业经理人、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等开展5万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为我校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转化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在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的同时,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探讨农业科研与教育合作交流计划,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和“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学校与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挪威、丹麦、比利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坦桑尼亚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1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与美国普度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合作的11个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与海外大学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普度大学,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81个,院级学生社团15个,包含支援公益类、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自律互助类、体育文化类等多种类型。学校峰云社的成员曾代表当代大学生成为奥运珠峰火炬手;农村发展研究会、挚友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校滑雪社获得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男女组第一名。学校每年组织3000余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服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在服务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连续10年获得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业联合协会开展“双创”工作,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溢达”创意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奥运会、国庆60周年、园博会、世锦赛、北京半程马拉松、110周年校庆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多次获得上级表彰。我校现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65个,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我校“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11月,在广州亚运会上,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夺得银牌,男队获得第四名。2017年,我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7年,我校足球队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创造历史最好成绩。田径队也在北京高校顶级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冠军,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多年努力,我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有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团在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2017年获得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3项,“优秀组织奖”1项,“优秀男演员奖”1项,“优秀编剧奖”1项,“优秀创作奖”1项。我校合唱团和管乐团相继被评为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并连续几届通过北京市教委的评估达到免检验收。反映中国农业大学独特办学精神与百年文化传承的《稼穑之歌》在北京市和各高校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艺术团体充分展现了我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2-01
华中
农业
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占地面积495万㎡(7425亩),三面环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自然园林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和作物学学科群、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7年9月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共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进入全球前1‰行列,农业科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8个,本科专业6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26196人,其中本科生18763人,研究生7433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2657人,其中教师1586人,教授42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专家25人,万人计划专家28人,长江学者29人,国家杰青20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6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8种、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6个,部省级研发中心2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5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二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5388项,经费31.29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三度荣膺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01
吉林
农业
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 业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13人,其中,本科生15401人,硕士研究生2594人,博士研究生297人,留学生221人;在校函授生3152人。现有6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73个。2001年和2007年在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15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56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15项,科研经费达到10.08亿。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主办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200余亿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79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是首批承建农业农村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学校占地135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并作为全省高校系统唯一代表被评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2-01
发展化学生物学新方法揭示
衣
康酸抗炎新机制
小分子代谢物和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各种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 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 系统分析蛋白-代谢物相互作用网络可以促进对其生物学意义的理解。衣康酸是近年来在巨噬细胞中发现的一类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代谢小分子 , 但其抗炎机制尚不明确 。由于衣康酸具有一个α,β不饱和羧酸的结构,理论上它可以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共价修饰到蛋白质的半胱氨酸残基上。 此前,两个课题组 合作发现,用于非天然糖代谢标记的全乙酰 化叠氮糖 探针,在细胞中可以通过 无酶催化形式标记蛋白质组中大量的半胱氨酸位点 (Qin W.,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18.) 。 基于该反应,两个课题组在本工作中合作 开发了 新一代 特异性 半胱氨酸标记 糖 探针1-OH-Az ,并结合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技 术, 成功 地在 巨噬细胞蛋白质组中 鉴定到 260个衣康酸修饰的半胱氨酸位点 。作者进一步分析 发现糖酵解中的三个关键酶ALODA,GAPDH和LDHA 都 可以被衣康 酸修饰,其中 最 上游的ALDOA 蛋白中两个半胱氨酸( Cys73和Cys339 ) 上 在被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中发生了 内源的衣康酸修饰。 生化 和细胞 实验表明 衣康酸可以 通过修饰这两个半胱氨酸残基 显著地抑制ALDOA的催化活性, 进而 抑制巨噬细胞 内 的糖酵解通路, 从而 发挥抗炎活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农业
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
农业
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亟需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塑造创新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供给更安全的产业发展新优势。
农业农村部
2022-01-10
德阳
农业
科技职业学院
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成德绵一体化中心城市——德阳市境内,紧邻成绵乐城际高铁、京昆、成绵复线高速以及成德绵快速通道,交通便捷,占地面积900余亩。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集绿色、生态、书香、科技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家园。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农村经营管理、表演艺术和护理等热门新兴专业。 学院有教学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教授担岗专业教学,也有多年从事相关专业领域产业的技能大师担任实习指导,学院坚持以担当新时代大国现代农业大势为己任,依托产业发展,紧扣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走校企合作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紧跟新时代脉搏,紧贴现代科技知识,以“产业链上的专业群”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崇德尚能的人才高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 学院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为主、服务为基”的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努力锤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学生立志创新创业,在校内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学院着力营造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奋斗正逢时,追梦诚可期”,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探寻教育规律,努力将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
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889
89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