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提
质
增效海鲜调味料生产技术及产业化
水产原料的新鲜度决定了产品的品质,水产原料保鲜保水是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天然抑菌方法和高效酚类氧化酶抑制技术,并集成自溶酶解技术、超声处理和压榨,有效地提高了出品率,为水产原料高效利用,建立了崭新的前处理技术。以虾下脚料(虾头、虾壳等)为原料,经预处理后,运用生物酶对其进行降解,再经过固相美拉德反应来生产热反应型虾味调味料,完全克服了以上几种调味料所出现的弊端,成本低,脂肪含量少,生产周期短,产品含盐量低并且其味道更加饱满,更加逼真于原味。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5-11
一种弱黏煤或不黏煤改
质
处理的方法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神府煤为代表的低变质程度、高挥发份含量的弱黏或不黏煤水蒸气改质处理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神府煤在适当的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水蒸汽处理和改质,经改质后的神府煤可作为炼焦配煤。通过本方法改质后,可以在保证焦炭质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将神府煤在炼焦配煤中的使用量提高到8-15%以替代气煤,从而可以明显降低配煤炼焦成本,稳定和扩大炼焦煤源,拓展了低变质程度高挥发份含量的弱黏或不黏燥的使用途径。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3
基因重组菌淀粉
质
原料生料发酵产燃料酒精技术
研发阶段/n内容简介:本技术主要研究了:菌种的选育:对酵母进行复合诱变,筛选出菌株,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遗传性能稳定具有两亲株特性-能直接利用生料、酒精高产且耐高温的融合子。发酵的工艺条件:确定了原材料粉碎方式、调浆温度、接种量和料液比,优化了发酵条件。产蛋白饲料的工艺路线:确定了酒精糟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流程,优化了蛋白饲料发酵工艺条件。在中试放大试验中,确定了生料发酵工艺流程,优化了生料发酵工艺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指标:淀粉转化率:92.1%;酒精度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高效、节能、环保的重
质
燃料油乳化生产技术
Ø 重油作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燃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每年用作燃料的重油在4000万吨以上,节约使用重油,有着重要的节能意义。改善重油的燃烧状态,使重油在炉内充分燃烧,是节约使用重油的关键。使用乳化重油改善重油燃烧时的雾化状态,从而达到节油的目的,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共识,并得到了科学的验证。生产高效、节能和环保的乳化重质燃料的关键技术在于重油乳化剂的选择,该项目的技术人员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多种重油乳化剂、添加剂配方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均匀设计原理开发的重油乳化剂具有以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中国抗疫医护的经历——基于现象学的
质
性研究
4月29日,The Lancet子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IF=15.873)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精神与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的重要质性研究文章“The experiences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中国抗疫医护的经历——基于现象学的质性研究》)。健康学院护理系教师刘茜、罗丹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健康学院护理系、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教师杨冰香、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参与该研究的还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忠纯教授、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王晓琴博士、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郭巧红博士等。该文通过访谈13名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讲述了新冠肺炎初期本省支援医护的抗疫经历。在全国支援力量到达之前,湖北本地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支援医护缺乏感染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经验,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疾病,他们需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组成的团队高效配合,应对工作上的专业挑战和身心挑战,承受着自己或家人可能被感染所带来的不确定感。然而他们临危不惧,不忘初心,通过自身调节和外界的各种社会支持,努力调适自身状态,为抗疫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指出,医护人员是抗疫的中坚力量。为了维护医护人员健康、提供高质量医疗和护理,综合性的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包括人员调配、防护物资供应、强化培训、持续的院感防控和必要的精神心理支持等。该文是我校护理学科首次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文,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同期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副教授彭伶丽团队对该文的述评文章。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20)30204-7/fulltext
武汉大学
2021-04-11
中国抗疫医护的经历——基于现象学的
质
性研究
4月29日,The Lancet子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IF=15.873)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精神与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的重要质性研究文章“The experiences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中国抗疫医护的经历——基于现象学的质性研究》)。健康学院护理系教师刘茜、罗丹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健康学院护理系、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教师杨冰香、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炯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参与该研究的还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刘忠纯教授、武汉大学健康学院王晓琴博士、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郭巧红博士等。该文通过访谈13名战斗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讲述了新冠肺炎初期本省支援医护的抗疫经历。在全国支援力量到达之前,湖北本地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支援医护缺乏感染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经验,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疾病,他们需要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组成的团队高效配合,应对工作上的专业挑战和身心挑战,承受着自己或家人可能被感染所带来的不确定感。然而他们临危不惧,不忘初心,通过自身调节和外界的各种社会支持,努力调适自身状态,为抗疫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研究指出,医护人员是抗疫的中坚力量。为了维护医护人员健康、提供高质量医疗和护理,综合性的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包括人员调配、防护物资供应、强化培训、持续的院感防控和必要的精神心理支持等。该文是我校护理学科首次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文,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同期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副教授彭伶丽团队对该文的述评文章。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20)30204-7/fulltext
武汉大学
2021-04-11
人才需求:1、中控室操作员 2、
质
管部工艺员
1、中控室操作员2、质管部工艺员
淄博鲁中水泥有限公司
2021-08-30
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
凝胶
自燃合成产业化
铁电陶瓷粉体及其集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最为活跃的领域。大部分铁电陶瓷是钙钛矿型复氧化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BaTiO3基氧化物陶瓷。BaTiO3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到1945年间,由美国、苏联、日本各自发现的高介电常数、强介电体的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越的介电、压电、铁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陶瓷电容器、微波器件、铁电存储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变阻器、热敏电阻、超声波振子、蜂窝状发热体等电子器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元件的小型化、高度集成化,需要制备与合成符合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钛酸钡基陶瓷粉体。纳米BaTiO3基电子陶瓷具有独特的绝缘性、压电性、介电性、热释电性和半导体性为元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带来可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采用纳米BaTiO3粉末制多层电容器,可以显著减薄每层厚度增加层数,从而大大提高电容量和减小体积。因此,低成本合成钛酸钡基纳米陶瓷粉体对我国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胶-凝胶自燃合成(Sol-gel Autoignition Synthesis,SAS)是九十年代伴随着高温燃烧合成的深入研究和超纯、超细氧化物陶瓷的制备而出现的一种低成本制备与合成单一氧化物和复杂氧化物的技术。它是指有机盐凝胶或有机盐与金属硝酸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可自我维持并合成所需燃烧产物的材料合成工艺。它的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燃烧体系的点火温度低(150℃-200℃),一般为有机物的分解温度;(2):燃烧火焰温度较低(1000℃-1400℃),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可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陶瓷粉体。高温燃烧合成燃烧温度一般高于1800℃,合成的粉体粒度较粗,而SLCS则可制得纳米粉末;(3)各组分达到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复合;(4):反应迅速:燃烧合成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5)所合成的粉体疏松多孔,分散性良好;(6):耗能低;(7):所用设备和工艺简单、投资小;(8):自净化:由于原料中的有害杂质在燃烧合成过程中能挥发逸出,所以产品纯度易于提高。 本项目申请者采用SAS技术已经成功地合成了粒度达70nm左右的BaTiO3陶瓷粉体。 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陶瓷电容器、微波器件、铁电存储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变阻器、热敏电阻、超声波振子、蜂窝状发热体等电子器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人工关节软骨材料——半晶聚乙烯醇水
凝胶
弹性体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室研制开发的半晶聚乙烯醇水凝胶弹性体是一种新型医用生物材料,可用于人关节软骨的修复或替代。本项目成果属国内外首创,其应用和推广不但会产生100万元/年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利用反复冷冻-融化法可将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缩写PVA)水溶液凝胶化而制成聚乙烯醇水凝胶弹性体(PVA hydrogel elastomers, 缩写PVAHE),由于其PVA结晶度为50%-60%,因此又称为半晶聚乙烯醇水凝胶弹性体。1998年以来,这种人工关节软骨材料通过三次动物实验(共19个月)表明生物相容性很好,植入材料(PVAHE)周围组织未产生任何炎性反应和退变。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曾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动物实验室进行PVAHE生物学评价并通过产品注册检测。目前,已达到临床应用的水平。从1996年以来,本项目的研究和研制开发工作是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96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775038)和北京市科技项目合同(954020400)资助下历时5年完成的。多年实验室试验和动物试验表明,半晶聚乙烯醇水凝胶弹性体是一种很有产业化前景的医用表面修复材料,它具有以下特点:(1)润滑性能良好(摩擦系数0.05,磨损系数小于10-7mm3/Nm);(2)充分的吸震能力(含水率70%-80%,多微孔);(3)很好的生物相客性;(4)弹性大,强度高(压缩模量14MPa,压缩强度4MPa);(5)能与宿主骨(软骨下骨)牢固连接(界面剪切强度1MPa)。 半晶聚乙烯醇水凝胶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非常接近于人关节软骨,其主要用途是在矫形外科手术中用于修复或替代关节软骨。典型产品为厚度2~3mm的平板状水凝胶弹性体(白色、不透明、触感类似于橡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取向导电胶原水
凝胶
、仿生导电神经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向导电胶原水凝胶、仿生导电神经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天然生物大分子胶原和聚合物纳米颗粒的混合液为原料,再利用PEG缓冲液,通过同轴微流体芯片制备得到取向导电胶原水凝胶纤维。在水凝胶制备过程中加入细胞,便得到具有细胞原位装载的仿生导电神经支架材料。本发明制备得到的水凝胶纤维具有与天然神经组织相匹配的导电性、相近的力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够在微纳米尺度上沿水凝胶纤维方向定向排列,能够模拟天然神经组织中的定向结构;
清华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23
24
25
...
32
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