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分散墨水的制备及喷墨印花技术
分散墨水是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主要着色剂,也是当前喷墨印花用量最多的墨水品种。我国高品质分散墨水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基于此,本项目采用具有梳状结构聚合物为分散剂,通过研磨、离心分离和超微过滤等故意协同作用,制备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分散墨水。应用表面该墨水不堵头、喷射流畅、颜色鲜艳和牢度优良等特点,其品质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该产品即可用于涤纶织物的转移印花,也适应于纺织品直喷式喷墨印花。 关键技术 (1)分散染料的超细化加工关键技术; (2)喷墨印花分散墨水的调配技术; (3)高精细度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关键技术; (4)全自动分散墨水生产线的优化与设计。所制备的纳米分散墨水粒径<300 nm,PDI<0.2,粘度 3.0-3.5 cp,表面张力 30-35 mN/m. 3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1].一种遮盖型纺织品喷墨印花颜料墨水的制备方法. ZL201510574858.3. [2].一种用多功能超支化分散剂提高颜料墨水固色牢度的方法.ZL201410450059.0. [3].一种微表面自由基聚合超细包覆有机颜料的制备方法.ZL201010204005.8. [4].一种采用原位聚合制备超细有机颜料/聚合物复合粉体的方法.ZL200810244323.X. [5].一种提高喷墨印花颜料墨水色牢度的方法. ZL200710024154.4. [6].一种反应型纳米颜料及相应墨水的制备方法. CN201611166230.0313 [7].一种无粘合剂纺织品喷墨印花用颜料墨水的制备方法.CN201210486822.6 [8].颜料墨水数字喷墨印花用织物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工艺.CN200710024153.X。 获 2012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成熟度 属于小批量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在浙江莱美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表面富含二氧化铱的氧化铜掺杂二氧化铱钛阳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表面富含二氧化铱的氧化铜掺杂二氧化铱钛阳极及其制备方法。该阳极通过以下步骤制备:1)钛基体的预处理2)配制涂覆溶液:将CuO的前驱体和IrO₂的前驱体溶于乙醇和异丙醇的混合溶剂中制成前驱体涂覆液;3)热分解法制备涂层:利用浸渍提拉法在预处理后的钛板上均匀覆盖上述涂覆溶液,焙烧、冷却;如此涂覆、烘干、焙烧、冷却过程循环多次,最后一次在300‑500℃下焙烧1‑3h,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4)后处理:将上一步制备好的涂层电极放入浓硫酸中浸渍或者放入稀硫酸中进行电化学处理即得。该阳极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 (注:本项目发布于2017年4月)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牡蛎壳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
【发 明 人】 邵江娟 ; 陈建伟 ; 王昱洼 ; 姚忠 ; 吴昊 ; 陈韬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生物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牡蛎壳为原料制备抗氧化肽的方法。【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蛎壳抗氧化肽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牡蛎壳肽的提取:以牡蛎壳粉为原料,回流加热提取后滤过,浓缩,冻干得牡蛎壳肽冻干粉;(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将肽提取物通过SOURCE15Q强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12
氧化白藜芦醇作为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成果的目的在于证明反式二苯乙烯类化合物氧化白藜芦醇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化疗药物。本发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明:氧化白藜芦醇在体外实验中对7株不同来源的人源性肿瘤细胞株均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48小时的IC50值位于0.047-0.277mM之间,其中,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卵巢癌细胞SK-OV-3和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最佳,48小时的IC50分别为0.058, 0.047和0.097mM。由此可知,氧化白藜芦醇抗肿瘤活性好,抗瘤谱广,因此,可将其作为制备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应用。本发明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移植性S180肉瘤,H22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且较常规化疗药物毒性较低,对小鼠体重、免疫脏器影响较低。因此可将氧化白藜芦醇作为制备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应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已知化合物氧化白藜芦醇的新的医疗用途,为氧化白藜芦醇的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2、本发明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化疗药物,抗肿瘤活性佳,毒副作用低,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四川大学 2016-04-18
过度氧化诱发的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研究获进展
为剖析非晶合金纳米管超弹性的结构起源,该团队综合利用三维原子探针技术(3D-APT)、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导电原子力显微分析技术,解析了Zr基非晶合金纳米管及纳米片中氧的形态和分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4-01-08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用多功能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用多功能碳纳米管,适用于所有高性能复合 材料领域。由于本发明所涉及的碳纳米管具有增强、分散、界面粘结、固化等多种功能, 由其制得的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碳纳米管本身的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 韧性、低密度、导电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先进材料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该 多功能碳纳米管是固态材料,储存和运输十分方便;并且本身具有了良好的分散性和界 面粘结性能,操作工艺简单,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本发明为高性能纳米复合材 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济大学 2021-04-11
以聚丙烯腈微纳米球制备多壁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一维有序的纳米碳质结构和功能材料,具有比强度高、导热系数高、电导率高、表面活性高和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可在吸附、储能、储气、纳米器件、催化剂载体、高性能结构和功能复合材料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复合材料添加剂,可以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强度等性能,其制备成本又远低于单壁碳纳米管,可望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这种广泛程度取决于对其在规模化、低成本、高纯度制备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 本技术是一种以聚丙烯腈微纳米球制备高纯度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如电弧放电法和激光蒸发法的下列弊端;制备过程所需能量高,成本居高不下;化学气相沉积法需要添加金属催化剂,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不高,含有无定型碳和催化剂颗粒;聚合物纺丝法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收率低。采用本技术制备碳纳米管,具有不需金属催化剂、纯度高、无需纯化、分散性好和可大规模生产的特点,显著优于从核壳结构高分子微纳米球胶囊出发纺丝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 技术指标:多壁碳纳米管直径为15~100纳米且可控,管壁20~40层且可控,长径比大于100且可控,纯度大于 99%。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纳米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及其制 备与应用,该纳米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的厚度为 4000nm 至 6000nm,该纳米石墨烯-碳纳米管-离子液体复合膜由多个石墨烯片 层相互叠加形成,相邻的两个所述石墨烯片层之间的间距为 20nm~ 50nm;相邻的两个所述石墨烯片层之间均分散有碳纳米管和离子液 体。本发明所述的复合膜比表面积高,并且该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电化 学活性,可广泛应用于纳米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有层次结构的纳米立方体和纳米铁花状结构的制备方法
一种有层次结构的纳米铁立方体和纳米铁花状结构的制备方法,具体作法是:取不锈钢片和钛片、不锈钢片和钛片的面积比为2.5∶1,依次用400,600,800目砂纸抛光,清洗3-5次;超声30分钟,取出备用;配置含450g/L的FeCl2,抗环血酸1.4g/L,氟化铵0.8g/L,复合氨基酸0.7g/L,柠檬酸0.086g/L,0.05mol/L盐酸的电镀液;以处理后的钛片做阴极,不锈钢片做阳极,进行0.1A的恒电流电镀,电镀时间为3-60s;电镀完后取出钛片,即获得纳米铁立方体或纳米铁花状结构。该方法制得的纳米铁为立方体及花状结构,比表面积大,活性好,且设备简单,能耗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在氧化铈负载钌纳米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结构敏感性
首先制备了 CeO2 纳米线负载的 Ru 基单原子、纳米团簇(约 1.2 nm )和纳米颗粒(约 4.0 nm ),并用于催化常压 CO2 加氢反应。研究发现三种催化剂都表现出 98-100% 的甲烷选择性,但纳米团簇的反应活性高于单原子并远高于纳米颗粒。通过原位表征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该催化剂上的 CO2 加氢反应经历 CO 中间体(即 CO 路径),其活性位点为 Ru-CeO2 界面处的 Ce3+-OH 位点和 Ru 位点,分别负责 CO2 解离和羰基中间体活化。从单原子到纳米团簇和纳米颗粒, SMSI 逐渐减弱,促进了吸附在 Ru 位点上羰基中间体的活化;氢溢流效应逐渐增强,不利于表面 H2O 分子的脱附。 SMSI 和氢溢流效应在纳米团簇上达到平衡,使催化剂在该粒径尺度下表现出最好的常压 CO2 加氢活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375 3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