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关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公示
据新华社12月4日消息,关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公示。 为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激发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相关地区和部门组织推荐、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确定丁文红等83名个人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拟表彰对象、5G标准与产业创新团队等50个团队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 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拟表彰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2023年12月4日起,至12月8日止。如对拟表彰对象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通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向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请告知或签署实名,并提供联系电话。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12月4日 拟表彰对象名单如下:
新华社 2023-12-04
武汉工程大学喻发全:行业特色高校未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1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 211 工程"、"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1960 年和 1978 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区。 学校的前身是焦作路矿学堂,始建于 1909 年,位于河南焦作。 1931 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 1938 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 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 1949 年回迁焦作。 1950 年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1952 年院系调整期间,天津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 1953 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70 年,学校迁至四川合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8 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7 年,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998 年恢复招收本科生; 2000 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 年 1 月,经中央编制部门批复同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名义办学。 1997 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 年成为"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 90 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 100 周年发来贺信。 100 多年来,学校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好学力行"的学风,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矿业与安全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 学校现有 63 个本科专业,有 16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3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69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63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2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8 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1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14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 2012 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 4 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 2 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 984 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 175 人,副教授 226 人;博士生导师 168 名,硕士生导师 230 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 83% 以上。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4 个,拥有 1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8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7 人, 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4 人 ;先后有 7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2 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4 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6 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 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2 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6 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4 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 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17 人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 , 6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5 人获煤炭青年科技奖 , 3 人被评为" 全国优秀 博士后"。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积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高素质人才。广大毕业生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学校先后有 8 个专业荣获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 8 个专业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项目,"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998 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千余人次获奖;先后有 8 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7422 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 7092 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 1149 人,留学生 21 人。 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28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368 项。在研科研项目 3500 余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 89.8 万余册,电子图书 201.8 万册。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理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理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 90 家;学校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 --- "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并与北京市共建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组成了学校产学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 与国内 10 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 45 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百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学科开展了学术交流;多次举办了国际煤岩学委员会年会、国际有机岩石学年会(ICCP-TSOP)联合会议、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国际有机岩石学会(TSOP)年会、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按照 "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 " 的总体思路,抓住"统筹规划、队伍建设、科学管理"三个关键, 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1-02-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截止2018年4月,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截止2018年4月,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27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位,青年千人58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1300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实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37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4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28届,吸引了6万5千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5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将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5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截止2018年4月,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3年获得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实施“全球校园计划”,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实施“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和“大爱润航工程”,传承创新“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创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原创音乐剧《罗阳》已成功演出30场,覆盖观众6万余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编的《中国美育年鉴》,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北航的美育实践和文化育人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1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2-01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30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各项关键办学指标创历史新高,向上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学校事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前,北理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北京紫外光耐气候箱
产品详细介绍北京雅士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资深专业管理团队,全面提升了雅士林的管理水平和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完美体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流程。雅士林品牌紫外老化试验箱技术资料请参阅:紫外老化试验箱适用于非金属材料的耐阳光和人工光源的老化试验。紫外老化试验箱光源采用8只额定功率为40W的紫外荧光灯作发光源。紫外线荧光灯管,分布在机器的两侧,每侧各4只(有UVA-340和UVB-313光源供用户选择配置)。一、参照标准GB/T14522-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GB/T16585-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硫化橡胶人工气候老化(荧光紫外灯)试验方法》及GB/T16422.3-1997《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等相应标准条款设计制造二、紫外老化试验箱规格与技术参数:型号 ZN-P 工作室尺寸D×W×H 450×1170×500mm 外型尺寸D×W×H 780×1400×1500mm温度范围:RT+10℃~70℃湿度范围:≥98%RH温度波动度:±0.5℃控温方式:PID自整定控温方式灯中心距离:70mm样品与灯中心距离:50mm标准试件尺寸:75×300mm辐 照 度:≤0.68W/m2有效辐照区域:900×210mm紫外线波长:UV-A波长范围为315-400nm试验时间:0~9999H  可调紫外光、凝露时间交替可调功    率:4KW三、紫外老化试验箱箱体结构:箱体外壳材料:A3钢板喷塑处理内胆材料:SUS不锈钢板箱盖材料:A3钢板喷塑处理在工作室的两边共安装8支UV-A紫外灯管加热方式为内胆水槽式加热,升温快,温度分布均匀箱盖为双向翻盖式,开闭轻松自如内胆水位自动补水,防止加热管空烧损坏试样架由不锈钢或铝合金制成四、紫外老化试验箱控制系统:智能型奥托尼克斯系列温控仪,控制精度±0.1℃薄膜式 KEY BOARD按键温度控制均采用P·I·D+S·S·R,系统协调控制,可提高控制元件与界面使用之稳定性及寿命触控式设定、数位及直接显示具有P·I·D自动演算之功能,可减少人为设定时带来之不便光照和冷凝可独立控制也可以交替循环控制光照和冷凝的独立控制时间和交替循环控制的时间可在一千小时内任意设置五、紫外老化试验箱使用条件:1、安装场地地面平整,通风良好设备周围无强烈振动设备周围无强电磁场影响设备周围无易燃、易爆、腐蚀性物质和粉尘设备周围留有适当的使用及维护空间,2、供电条件电源要求:AC380V±10%  50±0.5Hz  三相五线制预装功率:总功率+2.0KW要求用户在安装现场为设备配置相应容量的空气或动力开关,并且此开关必须是独立供本设备使用(建议电源开关容量:32A)3、环境条件环境温度:5℃~+30℃(24小时内平均温度≤30℃)环境湿度:≤85%RH4、供水条件(仅限湿热型及需要用水设备)采用纯净水、蒸馏水、去离子水。电阻率≥500Ω.m5、其它注意事项试验过程中打开试验箱的门,会造成箱内的温、湿度波动;在试验过程中如果多次打开门或长时间敞开门或试验样品散发湿汽,可能会造成制冷系统换热器结冰而无法正常工作紫外老化试验箱售后服务1、安装调试:我司负责免费送货至客户指在地点, 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安装调试,培训2~5名操作员到会操作为止。2、阳光售后服务承诺:公司产品均保修一年,终身维护。若产品出现问题,在接到报修电话15分钟响应,48小时内由我司专业维修人员上门处理。紫外老化试验箱产品咨询联系方式:公司名称:北京雅士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经济开发区金辅路2号(102600)电话号码:010-68176855  68178477  68178583 (总机)          010-68173596  88264566  68217855 (直线)  传真号码:010-68174779联系人(紫外老化试验箱产品销售专员):何正雄13522520906 刘  伟13522520626许志茹13521998843崔苗苗15011138949更多详细产品信息请浏览北京雅士林官方网站:http://www.bjyashilin.com北京雅士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由多名具有国际知名环试企业工作经历的海归博士组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源于客户需求及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北京雅士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是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设备的专业制造厂商,具有丰富的环试行业经验,拥有先进的设计、制造、销售管理平台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是中国环境试验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之一。典型客户群: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系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ABB,现代汽车,摩托罗托,中国计量院、武警装备研究院、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
北京雅士林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徐悲鸿中学近视防控教室
产品详细介绍 北京徐悲鸿中学近视防控教室 北京徐悲鸿中学近视防控教室
永康视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知感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知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感科技”)是一家军转民技术商业化公司,2015年作为国家首批虚拟现实科技示范单位被引入到中关村东升科技园VR产业基地。 知感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虚拟现实软硬件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领域专注于科研与教育应用,覆盖高校,高职高专、K12普教、科学院所等VR实验室、VR虚拟实训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推动虚拟现实实训技术的应用和VR创新人才培养,知感科技联合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执行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授权认证的VR师资培训项目和信息化人才培养项目。 多年来,知感科技连续获得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企业、虚拟现实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全国虚拟现实课程设计、考试大纲与实训基地标准建设技术服务单位。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汕头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几百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保持技术更新优势,公司是美国WorldViz技术研发合作单位,同时也是工信部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工作组理事单位、中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委员单位、天津多媒体技术研究会理事单位等。    
北京知感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5
光合新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洋葱学园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喜爱的在线教育品牌,运用认知科学和智能技术为师生提供在线课程、智能练习、问题解析、学情分析等多元化的智能教育服务。我们长期致力于系统性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中国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2020年,洋葱学园的创新实践和教育成果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正式发布为教学研究案例。
光合新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小盒科技)是中国知名的AI教育公司,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技术理念,致力于用AI技术构建基于校内教学和家庭辅导的智能教育服务生态。
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9 40 41
  • ...
  • 351 3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