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机器人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用于巡检变电站,实现变电站的自动无人值守巡检。该机器人解决传统巡检方式的安全差、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巡检的安全性和效率,在专业机器人具有宽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室外移动机器人、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变电站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室外移动机器人是载体,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是监测手段,基于图像视觉的变电站故障诊断与分析系统是目的。室外移动机器人搭载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按照变电站巡检规程与要求进行自动无人值守巡检,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测图像、视频及其它数据传送到变电站监控中心,布置于变电站监控中心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对变电站监测点给出故障预测、寿命评估、潜在风险和故障报警,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一种单相逆变电源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电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单相逆变电源,包括继电器,包括主控模块,与所述主控 模块连接的过流、欠压、过压保护电路、电流电压采样模块、隔离器、显示模块和键盘,及分别与所述过流、欠压、过压保护电路和电流电压采样模块连接的直流输入,与所述直流输入依次连接的全桥逆变模块、LC滤波电路和正弦波输出;所述隔离器与全桥逆变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通过继电器连接直流输入。该逆变电源实现了一种正弦波输出频率可调、失真度小,效率高的单相逆变电源。且具有输出正弦波频率可步进可调、波形失真度小于
武汉大学 2021-04-14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
成果简介: 1、卓越的机器人运动性能(可靠) 2、导航辅助设施简单、定位精度高(精确) 3、仪表识别准确可靠(精确、智能) 4、巡检模式灵活方便(智能) 5、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便于维修与互换(标准) 6、自动充电系统简单可靠(可靠) 7、独特的多元混合电池系统性能卓著(可靠) 8、缺陷自动识别与报警(智能) 9、丰富的内外部接口,便于数据融合与交互(开放)
电子科技大学 2017-10-23
变电站直流测试系统
可对硅整流的输出电压、蓄电池组充电电流进行在线连续测试,发现问题能及时报告。可对直流系统的绝缘性能进行在线连续监测,发现绝缘电阻下降到规定值即行报警。正接地或负接地都有对应明确的提示。可对电池组每小组蓄电池进行连续动态测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可通过计算机通信将测验试参数传给管理计算机,发现问题时,可及时向上位计算机报告。计算机通信采用国际通用标准RS48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机器人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用于巡检变电站,实现变电站的自动无人值守巡检。该机器人解决传统巡检方式的安全差、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巡检的安全性和效率,在专业机器人具有宽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室外移动机器人、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变电站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室外移动机器人是载体,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是监测手段,基于图像视觉的变电站故障诊断与分析系统是目的。室外移动机器人搭载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按照变电站巡检规程与要求进行自动无人值守巡检,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测图像、视频及其它数据传送到变电站监控中心,布置于变电站监控中心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对变电站监测点给出故障预测、寿命评估、潜在风险和故障报警,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室外移动机器人、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变电站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室外移动机器人是载体,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是监测手段,基于图像视觉的变电站故障诊断与分析系统是目的。室外移动机器人搭载红外白光双视监测系统按照变电站巡检规程与要求进行自动无人值守巡检,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测图像、视频及其它数据传送到变电站监控中心,布置于变电站监控中心的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对变电站监测点给出故障预测、寿命评估、潜在风险和故障报警,确保变电站安全运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矿井移动变电站实时监控系统
项目采用矿井工业以太网+总线技术作为移动变电站数据传输平台,具有一个以太网光接口、一个以太网电接口、RS-485 接口。本项目设计以太网光接口的传送速率为100/1000Mbps 自适应,以太网电接口的传送速率为 10/100Mbps 自适应,RS-485 接口传送速率为 9.6kbps,采用 TCP/IP 协议或 MODBUS 通信协议,能实现将井下移动变电站的各种运行参数和故障信号,实时地传输到井上监控计算机上,同时,井上监控中心也能对井下移动变电站进行分、合闸等控制功能。本系统真正实现井下移动变电站实时遥控、遥测、遥调和遥信。将井下移动变电站的实时数据(电压、电流、视在功率、绝缘电阻等)采集并准确及时地传输到地面监控计算机上,与上位开关及地面监控中心进行组态通讯,上传自身信息并接收合分指令。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变电所故障录波分析装置
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按原电力部部标《220-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553-94)设计。采用32位微处理器,能在lms内完成模拟量和开关量的采集,所有通道同步采样,采样频率不低于原电力部部标规定的30KHZ。由便携式上位机(或由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运动系统)通过接口与本系统通信,对故障数据、波形进行分析。本系统能准确、及时地记录故障状态下变电所各支部电流、电压波形,相关继电器信号,以及开关设备的动作时序,并形成相应的波形图和开关信号时序图。系统能在故障后完整地再现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以及继电器信号、开关动作的全部细节,以便技术人员或专家系统对故障进行辨识。在运行中本系统处于不断的高速巡检和动态记录状态。为了不丢失短路电流起始波形,准确捕捉短路瞬间,系统具有一定的提前量(500ms)及时启动记录信号。 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具有体积小、接线简单、操作方便、应用软件丰富等特点,牵引变电所故障录波装置为铁道电气化牵引供电系统提供了一套极好的在线监视设备,必将进一步提高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变电站局部放电全站检测系统
 局部放电是高压电力设备绝缘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局部放电检测,可以在早期发现设备绝缘隐患,为设备检修提供支持。针对目前局部放电均以单一电力设备为检测对象,存在设备利用率低、性价比不高、检测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项目提出变电站全站分级检测思想,按照“先初检,发现问题后再精确定位与诊断”,开发了基于传感阵列的局部放电全站检测系统,基于有线信号环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变电站电力设备绝缘状态快速、有效、低成本、少维护、高可靠性地检测与诊断。项目成果申请授权了12项发明专利,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示范安装了6套,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5年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一、全站检测与定位系统产品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单相400Hz中频静变电源
产品详细介绍简介  本系列产品是采用高频电力电子开关变换技术,专门为航空及军用电子电气设备设计制造的400Hz静止变频电源,可用于飞机及机载设备、雷达、导航等军用电子设备,以及其它需要400Hz中频电源的场合,是机组式变频电源的换代产品。本产品电压、频率均有±20%的调节范围,适用于实验室或生产线,作为调试实验电源。特点   1、采用独特的瞬时值双环控制方式,控制精度高,波形品质好,可适应各种负载 2、IGBT高频静止逆变,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效率高 3、微处理器控制,输出电压频率在线可调,运行及故障状态一目了然 4、操作显示可选用中文LCD面板、数字LED面板,使用灵活方便,使您更为得心应手 5、单独使用或装19"标准机柜均可 执行标准    《GJB181-86 飞机供电特性及对用电设备的要求》 《GJB572-88 飞机地面电源供电特性及一般要求》  《Q/AK004-2001 静止式变频电源技术条件》技术参数 型号 0.5,1,2kVA 3kVA 6,10kVA 输入电压 单相 220V±10% 单相 220V±10% 单相 220V±10% (5kVA)三相 380V±10% (6.10kVA) 输入频率 50Hz±5% 50Hz±5% 50Hz±5% 输出功率 0.5,1,2kVA 3kVA 6,10kVA 输出额定频率 400Hz 400Hz 400Hz 输出额定电压 36/115/200V 可选 36/115/200V 可选 36/115/200V 可选 调压范围 额定值±20% 额定值±20% 额定值±20% 调频范围 400Hz±20% 400Hz±20% 400Hz±20% 电压稳定精度 ±2% ±2% ±2% 频率稳定精度 ±0.01% ±0.01% ±0.01% 负载功率因数 0.6(滞后)~0.9(超前) 0.6(滞后)~0.9(超前) 0.6(滞后)~0.9(超前 噪声 <55dB <55dB <60dB 操作显示方式 中文LCD或数字LED触摸面板 中文LCD或数字LED触摸面板 中文LCD或数字LED触摸面板
济南奥科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32 1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