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昌职业大学
南昌职业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全日制统招本科院校,是全国15所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之一,是全省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本科高校和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牌的产教融合职业本科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93年的江西大宇工商学院;2003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普通高职院校,更名为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更名为南昌职业学院;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南昌职业学院(本科);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昌职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潘际銮受聘担任学院顾问,第39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章金媛受聘担任护理专业顾问。 学校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市。占地千余亩,在校师生万余人,校舍建筑总面积35.7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2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8个,组建了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生活设施配套,校园环境优美。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有300余人,“双师型”教师270余人,还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00余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导。 学校设有工程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育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文学院、 体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学校瞄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互联网+”新业态,开设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41个,打造商务管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艺术创意、文化教育骨干专业群,构建了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办学27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育技为重”的理念,践行“让我的真诚服务,为你的成功铺路”的服务承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赣台交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开放办学、职业引领、德技并修、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和“工商结合、文理兼修”的办学特色,彰显了独特的赣台服务优势,被江西省台办授牌认定为“赣台青年交流基地”。 学校依法规范办学,校园安全稳定,校园文化高雅,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良好,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先后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等级院校、江西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南昌职业大学已开启了新时代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新征程,正在朝着“创建引领职教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海峡两岸影响大,区域一流的本科职业学校”的目标砥砺前行。
南昌职业大学 2021-02-01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原名天津商学院,由国家商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0年创建。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学校更名为天津商业大学。学校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光荣道409号,占地面积近1340亩,建筑面积近5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6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214.55万册,每年订阅中外文报刊1140种(册),中外文数据库99个,电子图书508.55万册。学校在校生2.27万余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合作学院、艺术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14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现有59个本科专业(方向),67个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0个。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以及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资格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具有鲜明的商科特色。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冷链物流、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学校现有7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天津市高校智库,另建有多个校级研究院、所、中心。学校坚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商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建立起了“意识、知识、能力、体验”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16门。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8个专业为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2个专业为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金融学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天津市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天津市“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学校建有“国际酒店管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商业大学-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单位)10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天津市A级(优秀)高校众创空间1个。近年获市级教学名师奖11人,市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1个。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2名,其中正高级148名,副高级28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447名,硕士学位者448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一层次人选9人、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5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团队1个、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现有兼职博导19名,合作博导11名。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罗马尼亚、波兰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等学校开展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酒店管理(中美合作)专业被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4-2015年、2017-2018年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育经世之商才,授致用之术业”的办学理念,以“笃学 弘毅 明德 济世”为校训,立足区域性、应用型、商科特色的办学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建设商科特色鲜明、对接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截止时间为2020年3月)
天津商业大学 2021-02-01
黎明职业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是一所以理想命名的学校。学校渊源深厚。1929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的倡议下,黎明高级中学开学,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校名并任学校董事,梁披云任校长。著名文学家巴金、鲁彦、丽尼,著名编辑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吴朗西,音乐家吕骥,戏剧家张庚,史学家杨人楩、周贻白,生物学家陈范予、柳子明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先后来校考察、讲学和写作。1981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主席,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梁披云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中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1984年,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一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学校办学历经宏基初奠(1984-1994)、规模扩张(1995-2005)、内涵提升(2006-2015)、品牌优化(2016- )四个阶段,朝着科学办学与创新发展之路击楫中流、渐著辉煌。2016年、2017年学校蝉联福建省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潜力综合排名第一名,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占地630亩,建筑面积23万m²,其中各类教室47446m²,实验实训场所68879m²,创新创业基地6000m²。有鲤城校区10.28亩,建筑面积1.1万m²。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8.7万册、电子图书6500GB,多媒体教室座位近5000个。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不断优化“学校统筹、专家咨询、学院实体、专业协作”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模式,着力完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牵头或为主参与8个职业教育集团,牵头组建2个福建省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省级多元投资主体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在5个专业试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4所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与华中数控等联合培养技术研发人员,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等试行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共建泉州商标馆黎大校园体验馆,与北斗开放实验室合作共建“北斗导航技术应用推广平台”,与华为公司共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成为福建省首家上汽通用汽车ASEP校企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纺织鞋服工程、材料与化学工程、经济管理、国际贸易、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创新创业等12个学院、36个专业,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通过国际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参与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11个,主持备选库1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精品专业7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个,“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专业群实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中高职衔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项目5个,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建设项目1个。设有技能鉴定站,可开展38个工种技能鉴定。对接“泉州制造2025”,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为教育部与华航唯实、ABB、新时达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院校。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71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3人(含正高职称23人)、博硕教师418人,全日制在校生10000多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8.24%。拥有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2人,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7人、专业带头人11人、高校“杰青”3人,省教育评估专家23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创新建立“黎大智库”,加强省情、市情研究,一批批科研咨政成果进决策、进教学。教师在取得科学研究、科研项目数、科研平台数、技术服务收入、授权专利数、社会服务等指标等10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 学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精英,坚持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贴近福建和泉州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省情、市情研究和对接,强化学校党的建设,为八闽大地特别是泉州的繁荣发展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达到55000多人,其中留在泉州工作的达75%左右,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专技名望。学校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高,2016届、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100%,近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全国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99项,福建省特等奖7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33项,“挑战杯”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31项(含国家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承办福建省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项三等奖1项和最佳组织奖1项。学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获高级证书比例等关键指标位列全省高职高专首位,涌现出了福建省“最美学生”、全国易班十佳站长、福建省创业之星标兵、福建省优秀教师、泉州市道德模范等一大批标志性育人成果。实力黎大、活力黎大、魅力黎大不断做强做亮,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契合泉州模式、服务海丝先行”的特色经验已成为学校办学成果醒目的办学标签。
黎明职业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6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哲、文、法、教育、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8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入选首批“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东、西、南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09.86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5.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6万册,电子图书1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6万册,文献数据库26种。现有教职工2705人,其中专任教师1752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34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日制在校生33496人,留学生近200人。 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实践中心和一个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有60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个国防特色学科。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个,其中,“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黑龙江省高效切削及刀具技术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高效切削及刀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协同创新中心”为首批黑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先进加工技术及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医用生物力学与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首批备案。有4个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973”、“863”项目和国家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232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57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1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600余篇;申报专利7533件、获授权专利3971件。在教学研究方面,继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3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40项。学生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9520人次,其中国际级195人次、国家级2094人次、省级及地区级7231人次;2011-2017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66项、省级立项241项。 学校主办有《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其中《电机与控制学报》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收录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科技与管理》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18)、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18)、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近60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学校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被企业(行业)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面向未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将以“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夯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为基本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深化改革,脚踏实地,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广大师生校友引以为自豪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奉献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17,08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万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博士生导师331人。学校校本部设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本部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7,945人,研究生5,799人,留学生685人。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A-)、8个学科进入B类(2个B+、3个B、3个B-)。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以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39部。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获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351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4项。获各种奖励96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1-02-01
内蒙古工业大学郭喜带队参加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并作主题报告
4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喜带队参加并应邀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告活动”作主题报告。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4-04-18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了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017年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3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较为鲜明。组建了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核心协同单位)。建有江西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个、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0余万人,涌现了6名院士,1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师,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的现任书记县长中有近30位为农大毕业生。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和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有民办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2个学院(部)。 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或领域。现有ESI全球前1%学科1个,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4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一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一个“A-”的好成绩,得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本科专业7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园林”和“林产化工”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类等8个专业类和英语专业等23个专业列入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2010年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62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建设人才。 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0余人,博士生导师181人,具有高级职称700人。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聘院士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国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1个。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江苏特聘教授1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双创计划”、“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300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2个。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等49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有66个校级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学校每年在研课题1000多项,近年来,承担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48”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部、省重点项目累计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400余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及获得专利1500余项,有3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四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三等奖46项;部、省级奖励300项。学校主办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林业工程学报》和《室内设计与装修》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林业工程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SCD核心期刊,《室内设计与装修》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17—202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 学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瑞典、俄罗斯、日本、法国、意大利、芬兰、伊朗等20多个国家的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师资培养和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阿拉巴马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实施多模式、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暑期海外文化交流、海外实习实践等项目;与世界名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联合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的“3+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3+1+1)、德国亚琛工业大学(3+1)、美国西来大学(3+1+1)、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3+2)等海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派出数百名学生出国实施国际化培养。学校积极拓展海外留学生生源,每年接收近400名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来校学习或交流访问。 学校占地面积10725亩,其中,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句容下蜀校区占地4800亩,淮安校区占地1327亩,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占地3300亩,江宁工程培训中心等占地41亩。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为180多万册,电子图书580多万册。校园网络以千兆带宽为主干,覆盖全校。 学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理、工、农、文、管、经、哲、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逐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01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农业学府,建国前山西省两所本科高校之一,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第七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省政府与农业部共建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百年学府,历史厚重。学校始建于1907年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与山西大学堂一起,开创了山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立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初全国99所重点大学之一。在11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办学精神,积淀了“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培育了“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建校以来,培养了13万余名各类人才,分布在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和党政干部,如太谷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张维琛,原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赵振鑫、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郝德青、中央党校副校长侯维煜、外交部纪委副书记朱霖、八路军129师新编第10旅30团政委马定夫、吉林省委书记王大任、河南省委书记张树德、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安民、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交通部部长李清、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山西省政协主席郑社奎、山西省政协主席金银焕、山西省纪委书记冯芝茂、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汤祊德、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聂向庭、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张铭等;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如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中科院院士王志均,中科院院士席承藩,中科院院士郭承基,工程院院士朱尊权,中科院院士庄文颖,中科院院士高福,全国著名大豆育种专家王绶,养猪专家张龙志,养羊专家吕效吾,养牛专家冀一伦,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王韧等。 农科为基,特色鲜明。现有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城乡建设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中德学院、信息学院等教学单位。学科专业涵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9个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优势学科1个,省级特色学科4个,“1331”工程优势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学科1个,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1个;本科专业65个;成人函授本科专业11个,成人函授专科专业6个;主考的自学考试本科专业4个。 汇聚人才,立德树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1700余人。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2人,“青年三晋学者”6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4人,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1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8人,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43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省“131”人才项目第一层次柔性引进院士12人,第二层次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67人。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1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0余项。有博士生导师66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3个,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8人,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大学生在英语竞赛、 “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屡获奖励,获山西省首个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实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8个专业本、硕统筹培养改革,设立了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成立了山西省首个创业学院。建立了200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涌现出了以山西省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马红军为代表的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的创业就业典型。学校积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美国欧柏林大学有长达百余年的合作历史;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累计派出1100余名学生。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波兰、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理工大学、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爱尔兰沃克福德理工学院、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10余所大学开展了交换生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000余名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授课、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先后派出500余人次出国学习进修和科研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学生教育,先后有来自伊朗、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我校求学。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现有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梨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省“1331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协同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战略联盟)2个、重点创新团队1个,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创新基地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农药登记试验资质单位、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分中心等资质6个;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山西省众创空间1个,挂靠学校省级以上学(协)会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专家5人、岗位专家22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8人,农村科技特派员137人,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学校在小麦、大豆、杂粮、猪、羊、肉牛、羊驼、草地生态、环境兽医、兽药、食用菌、设施蔬菜、欧李、现代农业装备、食醋等十多个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十二五”以来,学校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扎实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00余项,晋汾白猪、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山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相继通过国家审定,连续五年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立足“三农”,服务山西。学校贯彻落实“山西农谷”建设的省级战略 ,瞄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功能农业(食品)研发高地、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和“山西农谷综合性、专业性科创中心”的目标,建设以“一城五区多平台”为内容的山西农谷科创城;多年来,学校秉承“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科技播撒三晋大地”的理念,面向11个市、90余个县区开展技术服务,有近百支科技服务团队活跃在全省农业生产第一线,形成了十大优势和特色科技服务体系,涌现出十二支品牌服务队伍,有34个项目列入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95个项目列入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在全省和周边10余个省份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羊驼、设施蔬菜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全省开展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与吕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组织六个团队,分赴六个贫困县,开展产业技术帮扶脱贫;学校发挥农科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培训涉农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企业家等300万人次,成为山西省新型农民教育和农村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 古今交融,读书圣地。校园建设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园中有园,文明和谐,是读书治学的圣地,修身养德的圣地。校园占地面积2240亩,毗邻同蒲铁路、大西高铁、108国道、太太公路、太长高速、龙城高速,到太原市区、武宿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内。“山西铭贤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保存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群,是山西省近代教育史、农业发展史、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的鲜活史料。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园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主校区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百年以上古稀树木有100余株,名贵、稀有树种50余种。学校教育资源雄厚,有纸质藏书170余万册,纸质期刊800余种,电子期刊2万余册,电子图书将近300万余册,为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及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 山西农业大学历经百年沧桑,欣逢科教兴农、人才强国的难得机遇,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崭新使命,在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长期稳居国内大学排名75名左右。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199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395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5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8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约3374人,其中专任教师2111人(正高级473人,副高级819人);博士生导师298人,硕士生导师1314人;院士、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78人次,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等省级人才203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学校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7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7万余人,研究生5千余人。有国家级精品(含双语)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6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201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2个,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广州)1个(农业农村部),国家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5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广东省质量监督木材及木制品检验站均设在学校。 学校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920.27万余册(含电子文献);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有13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548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4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六大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组建了中英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中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中巴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国际科研平台,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假期交流项目;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强农兴农的担当使命,强化农业与生命科学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推进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融合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华南农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228 22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