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南京工业大学基于校企协同的化工专业人才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16 16:15:22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一、项目简介

  01 项目(平台)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的化工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将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创新思维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开展企业工程师授课、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大学生化工设计创新、教师工程能力培训等活动。

  02 参与单位

  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

  03所属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04 合作类别

  实践基地建设

  05 成就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资源,赛课联通,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在各项基础性、专业型、综合性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近5年,学生获得包括“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化工设计竞赛全国特等奖(连续8年)、化工实验大赛全国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00余项;获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0项,70人获得美国Intergraph公司颁发的全球通用的PDS、S3D操作培训合格证书;开发8个《化工原理》实验拆装/仿真软件、9个化工生产工艺虚拟仿真软件,获2018年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1项。

  

  学生参加化工设计竞赛现场图

  二、理念与模式

  01体制机制

  南京工业大学与中石化南京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建立工作委员会机制,创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设立学校和企业工作小组,共同修订培养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聘请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开展校企联合备课、联合授课、联合指导。

  ①打造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把校企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02运行模式

  ②对接需求,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打造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

  ③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共享型、区域化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03合作板块

  (1)师资队伍建设:

  由学校和企业分别挑选出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组成双师型队伍。实施“双聘”“双挂”制度,坚持“按需选派、重点培养、学以致用”的原则,每年选派若干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实践能力的挂职锻炼,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参与产品研发和项目推广。学校明确规定中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需要有行业、企业经历,并把它作为学院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

  (2)人才培养模式:

  ①“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建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化工安全与绿色环保日益重要的今天,化工产业的升级以及传统化工的转型迫在眉睫。校企共建专业是将企业推动到高校的专业建设中,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实现企业用人专业需求预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方案与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②“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共培师资: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工程师思维,努力提高工程设计能力,企业的工程师也能够和学校教师互相学习,并担任一定的学校教学任务。

  ③“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协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开创设计思维课程,学校教师为学生传授基础理论课程,两者相互配合,协同授课。同时,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学科竞赛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指导学生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化工专业的认可度,培养创新人才。

  (3)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上,学院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由企业工程师以及专业负责人共同商定课程计划以及选用教材。学生完成企业课程、校企合作集中实习、岗位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与环节。过程中,学生在修完原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后,可以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及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理性选择学院制定的各种课程模块。

  

  三、创新点

  (1)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制定,开发面向工程的课程资源,深度参与工程设计教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2)产教融合化工设计教学团队。组建学科教授和产业教授双带头人教学团队,开展教师工程能力培训等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创新创业孵化器模式。创建化工设计协会学生社团,联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实践。

  四、社会影响力

  (1)产教融合有利于解决“重理轻工”问题,让“工程教育真正回归工程”的教育改革模式可推广、可复制。

  (2)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推广、可复制。

  (3)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让传统化工专业升级改造的“新工科”建设路径可推广、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