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发现LTR-lncRNA在同源重组修复中的功能及机制
采用RNA组学技术,从肝癌TCGA数据中鉴定并命名了一个与p53突变相关的、由LTR12C家族衍生的LTR-lncRNA成员PRLH1。该研究发现,PRLH1可与DNA修复蛋白RNF169特异性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RNA-蛋白质机器,通过排除DSB位点的53BP1蛋白(非同源重组修复关键蛋白),启动DNA同源重组修复(HR)。在这一过程,PRLH1对RNF169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研究还发现,p53可通过NF-Y通路抑制PRLH1在肝癌中表达及其介导的HR修复。p53突变将导致癌细胞同源重组激活,成为癌细胞抵抗凋亡及耐药性的基础,该研究首次揭示了p53通过lncRNA转录调控这种新的作用方式来抑制HR修复
中山大学 2021-04-13
水泥基渗透性抗裂防水复合修复材料制备技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泥基渗透性抗裂防水复合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水泥基渗透性抗裂防水复合修复材料由以下质量分数的祖坟组成:硅酸盐水泥熟料20~40%、粉煤灰3~20%、石膏2~10%、高铝水泥2~10%、硅酸钠1~4%、萘系高效减水剂0.1~1.5%、碳酸钠0.1~2.0%、整形石英砂40~70%、聚丙烯短纤维0.1~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0.05~1.0%;本发明材料性能优良、无毒无污染且具有粘结牢固、渗透深度好、防水抗渗效果和抗裂效果奇佳等特点,同时生产成本低廉、制备工艺和施工方法简单、使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1-12
一种可控的无砟轨道的自修复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砟轨道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控的无砟轨道的自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修复材料与无砟轨道混凝土混合,浇筑成无砟轨道板;根据修复材料的性能选用相应的物理场施加到无砟轨道板上,使修复材料发挥其修复的功能。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控的无砟轨道的自修复方法,通过预先将修复材料与无砟轨道混凝土混合制成无砟轨道板,再根据修复材料的性能选用相应的物理场施加到无砟轨道板上,使修复材料发挥其修复的功能,即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得修复材料在需要修复的时候发挥修复的功能,实现修复材料的可控性,方式简单,提高无砟轨道伤损修复的效果,延长无砟轨道使用寿命。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8
一种断裂缺损青铜器文物的修复方法
本发明属于考古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断裂缺损青铜器文物的修复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 修复前处理;2、建立修复模型;3、制作封装模具;4、配置焊粉;5、模具装配;6、装粉;7、修复; 8、后处理。本发明通过自蔓延焊粉的放热反应,获得与青铜器文物基体成分一致的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断裂缺损青铜器文物修复用焊粉
本发明属于考古领域,涉及一种断裂缺损青铜器文物修复用焊粉。按照质量百分比计:Na2SO4 粉10~14wt.%,Cu2O 粉 31~40wt.%,PbO 粉 1~18wt.%,Al 粉 9~11wt.%,CaF2 粉 1~3wt.%,硼砂 1~2wt.%Cu 粉 15~30wt.
武汉大学 2021-04-14
铁路钢轨及铁路组合辙叉修复专用贝氏体焊条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铁路组合辙叉及钢轨修复需预热的具体问题, 通过渣系设计、合金及焊接工艺设计,成功研制了无预热的辙叉心轨修复用贝氏体焊条。该焊条的修复工艺性好、   
西华大学 2021-04-14
高分子自修复涂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智能自修复防腐涂料通过先进的方法,将封装缓蚀剂的纳米容器均匀分散至传统涂层中,一方面解决缓蚀剂与涂层的相容性问题,同时在涂层发生异常变化(破损,过度挤压,酸碱刺激)时,纳米容器中封装的缓蚀剂迅速被释放,附着在金属材料表面,有效抑制这些位置腐蚀的发生。这是个智能保护系统,腐蚀发生时,它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自动释放腐蚀抑制剂。而当该位置腐蚀停止时,纳米容器的释放也自动终止。 所有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成果发布时间:2018 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生物纤维面膜和抗菌性生物医用敷料
本项目结合目前先进的生物技术、面膜和抗菌医用敷料生产技术培育两类高附加值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生物纤维面膜和抗菌性生物医用敷料。 目标产品生物纤维面膜,基料采用了微生物合成纳米纤维素材料,是100%的纯天然材料,材质均匀细致,韧性、持水性强,与皮肤相容性、服贴性佳,是生产面膜的理想基料。采用新型清洁发酵生产工艺和后处理技术,大批量提供优质生物纤维面膜原料,独立研发,推出保湿、美白两大类生物纤维面膜。 目标产品抗菌促愈医用生物敷料,是在细菌纤维素基体中均匀植入纳米银粒子后,通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土壤 重金属吸附剂的密度小于 1g/cm3,所述土壤重金属吸附剂包括质量比 为 1:1~100000:1 的漂浮核以及杂化材料,其中,所述漂浮核的粒径为 10μm~2000μm,密度小于 0.5g/cm3;所述杂化材料包覆于所述漂浮 核的外表面;所述杂化材料包括 0.001wt%~20wt%的具有螯合基团的 有机高分子以及 99.999wt%~80wt%的纳米无机化合物。本发明还公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青藏高原冻土及土壤碳变化的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杨大文教授课题组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融化的碳排放风险( Permafrost thawing puts the frozen carbon at risk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论文。这是该课题组近年连续在专业领军期刊发表多项关于青藏高原冻土变化的研究成果后,在青藏高原冻土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潜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冻土面积约占北半球陆表面积的1/4,其中环北极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土壤有机碳,约为当前大气中碳储量的二倍。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原本冻结在多年冻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以CO2、CH4等形式释放到大气当中,这些温室气体反馈到大气进一步加剧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形成冻土-气候的正反馈效应。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环北极地区以外最大范围的多年冻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储存的土壤有机碳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碳源,而这些冻土碳的空间分布尚不明晰,融化风险也亟待评估。基准期(2006-2015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表层(0-3m)土壤有机碳分布杨大文教授团队整合青藏高原地区最新的冻土与土壤碳观测数据,模拟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冻土碳空间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的储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50.43 Pg,其中37.21 Pg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常年位于冻结的多年冻土层中。这一成果填补了全球已有冻土碳数据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冻土碳分布状况的空白。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青藏高原融化冻土有机碳的变化预测该研究还首次评估了升温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释放对区域碳循环的潜在影响。随着气候变暖,至本世纪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储存的土壤有机碳约22.2-45.4%将发生融化,这一融化量可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生物群系净固碳量,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的风险。其中,3m以下深层冻土中有机碳融化量占冻土碳总融化量的比例高达29.6-46.2%,这一结果凸显了青藏高原地区深层冻土碳的重要性,弥补了现有研究仅关注浅层(0-3m)冻土碳释放的不足,为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融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生王泰华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大文教授、杨雨亭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程国栋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az3513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6 37 38
  • ...
  • 144 1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