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气凝胶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技术
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正硅酸四乙酯为前驱体和超临界干燥方法来生产气凝胶产品,工艺复杂,原料昂贵,成本较高。本技术采用E-28、水玻璃或硅溶胶等廉价的工业硅源作为硅源,通过常压干燥制备氧化硅气凝胶,降低生产成本。选用合适的玻璃纤维和陶瓷纤维,配以其它无机粘结剂,在气凝胶材料形成的合适阶段进行复合,形成具有韧性和弹性的刚性气凝胶复合保温板,柔性的气凝胶复合保温毡、毯等多形态、多规格的外墙保温材料。
同济大学 2021-02-01
减小径向空间尺寸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工程密封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旋转轴的磁性液体密封。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真空应用领域如:各种真空泵、镀膜机等因受空间尺寸限制而未能采用磁性液体密封,为此,提供一种减小径向空间尺寸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密封装置两轴承之间的旋转轴的相应位置上镀导磁层,使得空间尺寸变小,从而能够采用磁性液体密封,达到很好的密封效果要求。 减小径向空间尺寸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包括:套、轴承、导磁膜、橡胶密封圈、极 靴、永磁铁、磁性液体、螺钉、调节垫片、法兰盘、轴。在两轴承之间的非磁性轴的相应位置表面上,加工一个深度为 0.1~0.2 mm 的凹槽,在凹槽处镀一层厚度和深度相同的镍或钴材料的导磁膜。安装时先将橡胶密封圈嵌入极靴中,然后依次将轴承、嵌完橡胶密封圈的极靴、永磁铁、另一个嵌完橡胶密封圈的极靴、另一个轴承安装到套的内凸台右侧,然后装上调节垫片和法兰盘,用螺钉固定,将以上零件压紧,将磁性液体注入极靴的极齿之间,最后装上镀有导磁膜的轴。磁性液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吸附在极靴的极齿间隙中,形成可靠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减小径向空间尺寸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不仅具有空间尺寸变小,密封效果不变的优点,而且装配方法简单。 该密封装置的径向空间尺寸比采用导磁的轴套结构减小 4 mm,而密封能力不变。上述密封装置同样适用于正压密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01
水稻对稻瘟病菌免疫反应的miRNA调控网络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2-01
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
相关专利提供一种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包括模拟体液,在模拟体液中增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无定形磷酸钙成分。能对脱矿牙体组织起到再矿化作用。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静脉心脏辅助装置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
相关专利提出了一种静脉心脏辅助装置。该装置在上下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内临时植入可充气球囊,随心律膨胀与收缩,改善冠脉灌注。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
相关专利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腔微导管,用于冠脉介入治疗时辅助导丝到位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SARS-CoV-2感染和损伤胆管组织的研究
2020年3月17,复旦大学赵冰、张荣、林鑫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梁俊波合作在生物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表研究成果“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Organoids”,建立了人源类器官的SARS-COV-2感染模型,确定SARS-COV-2可以感染胆管细胞,并下调胆管组织中细胞紧密连接及胆汁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新冠病毒细胞嗜性、致病机制研究和后续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工具,并提示胆管功能紊乱可能是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脏损伤的诱因。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应用人源肝脏类器官建立SARS-CoV-2感染模型,并研究其感染和损伤胆管组织的机制。人源类器官是由人体组织体外3D培养产生的,结构功能与体内组织器官高度相似的微型器官,可于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病理过程中的组织细胞行为。 研究者从临床肝脏手术中分离获取人胆管细胞,培育出可稳定传代的肝脏胆管类器官,应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对类器官中胆管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现长期培养的肝脏胆管类器官保存了ACE2+的胆管细胞类群,而此细胞类群在小鼠肝脏胆管类器官中并未发现。提示人肝脏胆管类器官可以模拟ACE2介导的SARS-CoV-2感染。接下来,研究者检测了类器官对SARS-CoV-2的易感性。研究者从上海一位COVID-19患者中分离并纯化了SARS-CoV-2病毒,接种感染来不同个体的胆管类器官。感染24小时后对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SARS-CoV-2的核衣壳蛋白(N protein)在部分类器官胆管细胞中呈阳性,而未感染对照组无信号,显示病毒已经成功侵染并复制,受感染的胆管细胞还会经膜融合形成合胞体。对SARS-CoV-2基因组RNA的qRT-PCR分析显示,在感染后24小时类器官内的病毒载量显著增加。这些数据表明,人胆管上皮细胞是SARS-CoV-2的易感宿主,并可支持病毒的活跃复制,人源类器官可作为研究病毒嗜性和致病机制的工具。感染48小时后,类器官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提示SARS-CoV-2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或抗病毒反应的激活。研究者进而关注和检测了病毒感染对类器官整体行为特性的影响。在体内稳态条件下,胆管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实质细胞分泌的胆汁酸转运到胆管腔内排出。胆管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维持了胆管上皮的屏障功能,对胆汁酸的收集和排泄至关重要。研究者发现SARS-CoV-2感染降低了类器官中Claudin1的表达,提示胆管细胞的屏障功能可能被破坏。更重要的是,两个主要的胆汁酸转运蛋白,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ASBT)和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CFTR)的表达在SARS-CoV-2感染后显著下调。这些数据支持SARS-CoV-2感染可以通过下调胆管细胞中紧密连接形成和胆汁酸运输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损伤胆管组织屏障和胆汁酸运输功能。提出COVID-19患者肝内病毒感染诱发胆管功能紊乱和胆汁积淤,进而导致肝脏损伤的可能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和损伤肝脏中胆管上皮细胞
复旦大学 2021-04-10
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
"本成果主要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名称: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课题编号:2015AA03A401),由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单位共同研发完成。南京大学董林教授为项目负责人。 董林教授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稀土基催化剂的制备科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以及有关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消除方面的应用技术探索。基于前期相关工作积累,成功开发出了低温稀土铈基催化剂配方。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图1)。 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的多年攻关,我国除尘和脱硫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关于氮氧化物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超低温条件(100-150 oC)下的脱硝技术。 基于国家当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燃煤电厂在现有烟气处理运行模式下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除尘-脱硫-低温脱硝”技术路线(图2),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 与传统脱硝技术路线相比,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采用了新型工艺路线 传统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多采用“脱硝-除尘-脱硫”的工艺路线(图2上)。这一路线能够很好地利用高温烟气,但催化剂寿命受制于粉尘的冲刷,通常只能稳定运行2-3年。 本课题采用“除尘-脱硫-低温脱硝”的技术路线(图2下),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既可以作为氮氧化物“超洁净”排放的有效保障,也可以作为脱硝工艺的新技术路线使用。 同时,由于烟气经过前期除尘和脱硫后,干扰组分(粉尘、SO2和碱重金属等)极大减少,这有利于催化剂长时间稳定运行。 2. 开发低温稀土基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领域空白 目前,我们开发的超低温脱硝催化剂经2000 m3/h级烟气流量侧线试验后,已连续稳定运行3000 h以上,脱硝效率保持在55 %以上,远远低于目前已有工业应用报道的脱硝催化剂温度(如,荷兰壳牌公司生产的TiO2-V2O5催化剂工作温度最低,为140 oC),进一步拓展了脱硝催化剂的最低工作温度区间(图3)。
南京大学 2021-04-10
气凝胶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技术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复旦大学 2021-04-10
高性能聚乙烯专用树脂的先进制造技术
成果描述:针对目前中国大型石化公司从国外引进的聚乙烯聚合装置的工艺包落后、只能生产低档通用料的难题,自主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档聚乙烯专用树脂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根据产品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要求,设计并定制聚烯烃专用树脂的关键结构,提供结构内控方案,指导聚烯烃聚合大装置制定催化剂体系和聚合工艺调整方案。 研究的聚合工艺包括:Basell公司Hostalen淤浆法工艺、Spherilene气相工艺;BP-Solvay公司Innovenes低压淤浆工艺;Univation公司的Unipol工艺;三井化学的CX工艺等。 开发产品包括:PE100、PE125、PERT等高档管材料、LDPE涂覆料、LLDPE电子膜保护膜专用料等。市场前景分析:PE100管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燃气管、各种给水管材等压力管道系统,而绝缘电缆聚乙烯专用树脂主要应用于高压电缆绝缘、电缆护套,用量大、附加值高、近年来市场需求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然而由于技术附加值高,目前我国的高档PE100管材料、绝缘电缆料基本全部依赖进口,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 拥有其他高性能专用料制造技术,制得的产品如LDPE涂覆料、耐热PERT管材料、LLDPE电子膜保护膜专用料等,均具有高附加值,市场需求巨大。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完成高档聚乙烯专用料产品的结构-性能剖析,提供关键结构性能控制指标,建立聚乙烯专用树脂的结构特性数据库;提供各种聚合工艺方案,指导装置进行生产调整,建立快速表征方法,实现生产工艺的快速调整和质量控制。制备的产品满足其加工及使用性能要求,获得市场认可。 如PE100管材专用树脂:耐快速、慢速应力开裂、抗蠕变、刚性和抗冲性等性能,以及焊接性和加工性加工要求;聚乙烯电缆绝缘专用树脂:力学性能、加工流动性能、洁净度。 国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21 822 82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