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目标的数字化模型生成与驱动技术
1.痛点问题 本项预期成果是解决复杂场景中目标三维数据重建、驱动的关键技术。 针对实际应用中复杂运动场景,例如刚性运动的交通工具,变形移动行人等,传统的运动结构恢复方法在进行场景深度求解时无法确定每个单元结构的相对尺度,导致无法对复杂运动场景进行重建。在现有的深度估计、语义分割、位姿估计等相关技术,存在识别精度低、提取不到关键信息、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尺度场景应用的需求。 2.解决方案 本项目成果提出了一套面向目标、人体深度数据重建技术,有效实现对复杂运动场景下人、物的深度重建与驱动,有效解决现实场景目标的数字化模型生成与虚拟场景下的驱动映射问题。提出多模态采集、时空复用编码摄像方法,获取大景深、高时空分辨、丰富的精确场景视觉信息,基于超像素关系分析的深度重建方法,包括目标超像素分割,图像帧匹配,运动关系判定,通过时序传播与概率模型更新实现实时深度重建,提高最终三维重建模型的稠密度、鲁棒性、一致性和准确度。构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实例检测与位姿估计框架,从目标对象观测图片提取其分割掩码并不断迭代更新,输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而得到目标6D位姿估计并进行迭代改进,从而实现目标在动态复杂场景下的位姿还原,克服了在光照、姿态变化、遮挡等不良因素环境下的目标位姿不准确问题,确保了目标6D位姿估计的鲁棒性与准确性。 合作需求 寻求在元宇宙、数字城市、自动驾驶、AR/VR、机器人、制造业等领域有相关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经验,能推广本技术落地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进行深度合作。
清华大学 2022-07-14
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热物性预测及调控技术
热物性是新工质及新材料的重要基本性质,也是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项目组多年来针对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热物性开展了理论、实验及多尺度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形成了成套化技术。 1、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碳材料、环氧树脂、PP、PE等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综合物性的多尺度模拟预测、材料制备、实验及测试; 2、新型混合工质(气、液)输运性质(PVT、热导率、粘度、比热等)的计算、多尺度模拟预测及测试; 3、新型熔融盐的设计、热物性计算、预测及制备、测试。 4、通过组分、微结构等设计对新工质、新材料进行热物性调控。 可为企业、研究机构新材料及新工质研发及应用提供服务和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20
食用菌采后纳米包装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为了解决食用菌采后品质易劣变、货架期短等问题,研究团队基于食用菌采后生理特点,利用纳米保鲜技术,以聚乙烯为基质,研制了一种适合新鲜食用菌保鲜的纳米包装材料。本项成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ZL201010293262.3、ZL201410366090.6、ZL201610188182.9),其中2项专利已成功转让,产品在江苏省灌南县金凯包装有限公司实现工厂化生产。 纳米包装膜厚度为40 μm,与普通聚乙烯包装膜相比,纵向拉伸强度提高了26.91%,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37.41%,CO2透过率降低了6.0%,O2透过率降低了8.0%。纳米保鲜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包装材料的机械性能,并赋予了包材良好的抑菌、气体调节和清除自由基等特性,延缓了食用菌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的降解,将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和草菇的货架期从14天、4天、17天和2天分别延长至22天、10天、35天和6天。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广义稳定器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主要举措。为应对由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所参与或引发的覆盖次同步频带到高频带的宽泛范围的振荡现象,本技术主要研究适用于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广义稳定器技术。 现有技术的痛点问题是:1、新能源发电装置并入电力系统后由于其多时间尺度控制,振荡特征呈现宽频振荡和振荡频率漂移的特征;2、新能源发电装置实际工况不确定性导致控制结构参数和工作模式多变,系统振荡模式、振荡频率、阻尼特征随之改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无电解电容变频空调压缩机驱动技术
研究成果包括完整的空调压缩机驱动控制策略,核心包括机侧电流单电阻采样策略、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谐振抑制以及无速度实现。其中,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入层功率跟踪控制和转矩补偿;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电压约束和交叉弱磁调节;谐振抑制需要考虑主动阻尼控制和电流补偿;无速度实现需要考虑低速下的高频信号注入方法、中高速下的滑模观测器方法和二者的平滑切换。整个控制策略如下图所示。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4
镁合金壳类零件非铬酸盐表面改性技术
技术原理 :本成果采用磷酸盐表面处理,镁合金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 后,将其浸渍在盛有主要由磷酸盐组成的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在镁合金 表面生成一层化学转化膜,然后再在化学转化膜表面进行涂装,形成一层 涂膜。 技术特点 :工艺简单, 成本低, 它对环境无污染, 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节省了能源;将拉法测试化学转化膜附者力方法运用于镁合金表面处理, 并量化其指标,在国内属首创。 市场预测: 该项目研究的非铬酸盐处
南昌大学 2021-04-14
高纯度 →→→ 二十八烷醇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项目研究内容 :二十八烷醇是世界公认的抗疲劳物质,具有独特的生 理功能。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保健食品、药 品、化妆品以及动物饲料中。近些年来。二十八烷醇的制备与产品开发已 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榨糖滤泥为原料,对二十八烷醇的制备 及纯化进行了研究,以制定从蔗糖中制备二十八烷醇工艺,并分离纯化二 十八烷醇。 工艺流程 :滤泥 →粗醋 →精制蔗蜡 →制备二十八烷醇 →纯化二十八烷
南昌大学 2021-04-14
超速溶 (冲)蔬菜粉生产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技术原理 :本项目是以葛根、百合、莲藕、南瓜、胡萝卜等蔬菜为主 要原料,利用蔬菜淀粉湿法超微粉碎(萃取) 、蔬菜湿法超微粉碎、生物 酶降解或转化、真空气流干燥、营养化泡腾分散促溶(促熟)等高新技术 和先进工艺,生产出具有冲调方便 (葛根粉、百合粉、莲藕粉用 80℃以上 热水 15 秒内即可一次冲调好 ) 、溶解分散快速 (胡萝卜全粉、南瓜全粉在 15 秒之内能完全溶解分散于冷水和热水中
南昌大学 2021-04-14
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高效生态培育技术集成与创新
针对于我国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种苗缺乏、造林周期长、产量低下、培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以金 佛山方竹、合江方竹、刺黑竹为研究对象,集成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林业行业公益专项、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成果,优化构建了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高效生态培育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针对于我国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种苗缺乏、造林周期长、产量低下、培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以金 佛山方竹、合江方竹、刺黑竹为研究对象,集成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林业行业公益专项、林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成果,优化构建了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高效生态培育技术,核心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系统开展了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解剖学特性、笋芽分化机制、竹笋-幼竹高生长、枝-叶形态建成、气生根及秆芽的发育、遗传多样性等,揭示了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的基本生物生态学特性,为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的高效生态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揭示了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机制,分析了不同种源金佛山方竹实生苗的差异,提出了金佛山方竹实生苗质量评价体系, 并制定了金佛山方竹实生苗种子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苗木分级标准;确定了金佛山方竹适宜 AM真菌菌株,初步制定金佛山方竹菌根化育苗生产标准,为后期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了科技支撑; (3)开展了不同种源实生苗造林发笋、地下鞭生长与天然林的差异研究,运用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采用诱导扩鞭、留笋养竹技术,促使金佛山方竹实生苗造林 4 年内满园并产生经济效益,为后期推动方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系统调查不同适生条件下金佛山方竹的生长状况,分析金佛山方竹生长与各环境因子(海拔、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及混交比例等)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进行立地类型划分;通过采用调整混交比例、立竹度、年龄结构、钩梢、采笋措施等,对不同生长条件下金佛山方竹的生长情况分别从生物学特性、高生长过程、各部分生物量及生产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笋量、立竹空间位置坐标建立 Cartesian 坐标系,进行 K 函数分析,明确了金佛山方竹生。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飞机复杂结构件的数控加工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飞机结构件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制造周期要求更短,对五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成果在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推广应用,完成了多个军机和C919、ARJ21 等民机型号多件复杂结构件的研制生产,被工信部、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作为航空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应用示范工程三大关键共性技术之一,向全国军工制造行业推广。 三、创新点 1.揭示了加工过程中间状态几何参数、工艺参数、监测检测量等动态信息的动态迭代规律和传递规律,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技术,实现了复杂结构件工艺知识积累由以零件为载体到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的模式转变。 2.提出了基于特征识别的加工特征自动排序、加工驱动几何自动创建、工艺参数自动迭代方法,构建了加工特征切削参数优化模型,实现了复杂结构件的快速编程和高效加工。 3.提出加工过程中自适应释放和消除工件变形的加工模式,研制出能监测工件变形的浮动装夹工艺装备,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装夹/加工/监测/检测自适应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加工变形精确控制。 四、主要技术指标 1.特征自动识别率大于95%; 2.刀轨自动生成率大于95%; 3.数控编程效率提高3倍以上; 4.加工效率提高30%以上; 5.大型复杂结构件加工变形控制在0.05mm/m以内。 五、知识产权及获奖 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智能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研究成果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已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六、成果图片   图1 成果总体技术   图2 加工过程零件面型检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8-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77 878 87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