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质量在线监测技术
 该成果是面向产品质量在线检测应用领域,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高性能计算机构成产品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基于摄像机参数、运动目标信息状态参数和模糊控制策略的主动视觉测控模型,利用一种抽样算法的视频快速解读技术运动目标快捷检测技术,又采用高鲁棒的Camshift和Kalman滤波相结合的运动目标高可靠快捷智能识别与跟踪方法,以达到具有高可靠感知、高清晰、智能化、高精度定位、高可靠跟踪和智能信息处理检测的优势。 该成果是面向产品质量在线检测应用领域,如食品用朔料制品的在线质量检测与告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甲醇直接法合成二甲醚新型反应工艺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二甲醚作为一种替代石油的新型绿色清洁能源,被一些专家评论为“解决中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关键”,产品前景被普遍看好。采用甲醇气相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前景相当乐观,发展二甲醚工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南开大学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攻关,已经完成了1000吨/年二甲醚中试生产装置的建设并全面达到了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技术水平及专利 南开大学经多年研究,采用一种具有
南开大学 2021-04-14
豆基婴幼儿配方粉蛋白原料加工技术
 一、成果简介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提高婴幼儿豆基配方粉的营养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1)确定了 同时去除大豆蛋白中植酸和异黄酮的工艺,解决了豆基粉大豆蛋白原料植酸含量高抑制矿物质吸收、所含异黄酮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同时,该工艺还改善了豆基粉的酸凝特性,提高了婴幼儿食用豆基配方粉后胃部的舒 适性。(2)通过特定方式的加热来控制大豆蛋白溶液中蛋白粒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富硒双孢蘑菇有机硒栽培基质生产技术
本技术通过梯次发酵工艺,有效完成基质发酵过程无机硒有机化,克服了基质中无机硒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而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产,并且富硒效果显著。栽培基质发酵过程有机硒转化率达 50-75%,双孢蘑菇产量为 13.5~17.5kg/m2,鲜双孢蘑菇有机硒含量为 1.9-2.8 mg/kg。
扬州大学 2021-04-14
无电解电容变频空调压缩机驱动技术
新型的无电解电容驱动器 100Hz机械频率实验波形 研究成果包括完整的空调压缩机驱动控制策略,核心包括机侧电流单电阻采样策略、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谐振抑制以及无速度实现。其中,q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入层功率跟踪控制和转矩补偿;d轴电流给定值计算需要考虑电压约束和交叉弱磁调节;谐振抑制需要考虑主动阻尼控制和电流补偿;无速度实现需要考虑低速下的高频信号注入方法、中高速下的滑模观测器方法和二者的平滑切换。整个控制策略如下图所示。 图片系统控制策略框图 项目成果具有多个技术特点,包括LC谐振抑制技术、网侧电流谐波控制技术、功率稳定控制技术、高功率的系统稳定性控制、大电压跳变下系统稳定性控制等。相比于现有方案,所研发产品所需电抗小,LC谐振抑制良好,网侧电流谐波抑制性能优良,系统稳定性和功率稳定性优良,可以实现高功率运行,力矩补偿区电流稳定且低频运行效果好。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9-27
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热物性预测及调控技术
热物性是新工质及新材料的重要基本性质,也是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项目组多年来针对新型混合工质及复合材料热物性开展了理论、实验及多尺度模拟技术系统研究,形成了成套化技术。 1、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碳材料、环氧树脂、PP、PE等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综合物性的多尺度模拟预测、材料制备、实验及测试; 2、新型混合工质(气、液)输运性质(PVT、热导率、粘度、比热等)的计算、多尺度模拟预测及测试; 3、新型熔融盐的设计、热物性计算、预测及制备、测试。 4、通过组分、微结构等设计对新工质、新材料进行热物性调控。 可为企业、研究机构新材料及新工质研发及应用提供服务和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20
基于养分回收和达标排放的畜禽粪污废水/沼液处理技术
本成果采用微生物法结合环境工程措施先行回收废水或沼液中大部分养分,然后进行生化处理,使其达标,形成生物聚沉氧化新技术。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在四川(奶牛场)、湖南(猪场)、广东(猪场)、江苏(猪场)等地进行过系列生产性应用。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大量高浓度的粪污废水或沼液亟待处理。本成果采用微生物法结合环境工程措施先行回收废水或沼液中大部分养分,然后进行生化处理,使其达标,形成生物聚沉氧化新技术。该技术已完全成熟,在四川(奶牛场)、湖南(猪场)、广东(猪场)、江苏(猪场)等地进行过系列生产性应用。2018年获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称号。取得国家系列发明专利(如ZL 201510843625.9;ZL 201110158682.5)。 畜禽粪污废水/沼液生物聚沉氧化处理新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1h左右)回收废水或沼液中90%以上的总养分(COD,TN, TP),使外观黑臭浓稠的废水很快变成透明的清澈废水,然后再经过2-5d的生化处理可达到行业排放标准或农田灌溉水标准。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食用菌采后纳米包装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为了解决食用菌采后品质易劣变、货架期短等问题,研究团队基于食用菌采后生理特点,利用纳米保鲜技术,以聚乙烯为基质,研制了一种适合新鲜食用菌保鲜的纳米包装材料。本项成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ZL201010293262.3、ZL201410366090.6、ZL201610188182.9),其中2项专利已成功转让,产品在江苏省灌南县金凯包装有限公司实现工厂化生产。 纳米包装膜厚度为40 μm,与普通聚乙烯包装膜相比,纵向拉伸强度提高了26.91%,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37.41%,CO2透过率降低了6.0%,O2透过率降低了8.0%。纳米保鲜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包装材料的机械性能,并赋予了包材良好的抑菌、气体调节和清除自由基等特性,延缓了食用菌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的降解,将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和草菇的货架期从14天、4天、17天和2天分别延长至22天、10天、35天和6天。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肉类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揭示了冷却肉品质形成和变化规律,确定了品质控制关键点。 国际上首次发现低压电刺激加速宰后能量代谢酶的去磷酸化;明确了微摩尔钙激活酶和细胞凋亡酶与肌肉嫩化的关系;明确了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是稳定冷却肉色泽的关键因子;明确了屠宰加工与冷却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变化规律;结合食用品质分析和危害控制关键点分析,确定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点,形成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理论基础。  研发出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工艺和技术,有效解决了异质肉发生率高、冷却干耗大、货架期短等重大技术难题。发明了高效间歇式雾化喷淋冷却工艺技术,使胴体冷却干耗从常规的2.5%下降到0.9%;研发了乳酸喷淋减菌工艺,结合多栅栏减菌技术,使胴体表面初始总菌数从1×105cfu/cm2以上降低到1×104cfu/cm2以下;研发了热缩真空包装方法、高氧气调包装方法、冷链不间断技术,使冷却猪肉和牛肉货架期分别延长至24天和45天;通过异质肉综合控制技术,使PSE肉发生率由20%下降到10%以下。通过宰后低压电刺激使牛肉嫩度显著提高,研发出我国第一个肉品质量分级技术。 揭示了中式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机理,研发出“低温腌制-中温风干高温成熟”关键技术。研发出基于内源酶活力调控的“低温腌制-中温风干-高温成熟”现代工艺技术,使产品盐分含量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50%,优级产品率由75%提高到97%以上,解决了传统腌 腊肉制品生产周期长、脂肪氧化严重、产品盐分过高和风味品质难以控制等技术瓶颈。     阐明了西式低温肉制品凝胶形成新机制,研发出“高效乳化、注射-嫩化滚揉一体化腌制”凝胶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出可促进盐溶性蛋白溶出、保水性和质构增强的“高效乳化、注射-嫩化-滚揉一体化腌制”凝胶控制技术,并开发了高效复配腌制剂,使乳化肠、蒸煮火腿等低温肉制品的蒸煮损失由13%降低至8%,质构得到显著改善,有效解决了西式低温肉制品质地差、出水出油严重等技术难题。 研创了可替代进口的肉品加工关键装备,构建了肉制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1.首创了用于我国冷却肉加工的高效雾化喷淋装置,实现了雾化喷淋的气雾喷淋压力、流量、喷淋角等参数的智能化控制。2.研制出托腹三点式电击晕机、冷凝式蒸汽烫毛隧道机和隧道式连续猪胴体打毛机等关键屠宰装备,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研制出连续式盒装气调保鲜包装机、时间温度指示卡和冷链不间断装置,有效控制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了货架期;研发出牛肉品质智能分级仪,填补了国内空白。4.创制了火腿自动撒盐-辊揉腌制和智能化风干发酵成熟装备,使腌制用盐量降低30%,实现了传统火腿生产工艺的现代化。5.研发了双系统绞肉机、双桨式 搅拌机、高速斩拌机、雾化盐水注射机、全自动真空滚揉机和熏蒸煮多功能一体化装备,有效实施肉品风味和凝胶品质控制技术,解决了我国肉品加工装备 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6.构建了以腐败菌控制为核心的肉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使低温肉制品在0-4℃的货架期从30天延长至 60 天,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 相关技术2013年及201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广义稳定器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主要举措。为应对由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所参与或引发的覆盖次同步频带到高频带的宽泛范围的振荡现象,本技术主要研究适用于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广义稳定器技术。 现有技术的痛点问题是:1、新能源发电装置并入电力系统后由于其多时间尺度控制,振荡特征呈现宽频振荡和振荡频率漂移的特征;2、新能源发电装置实际工况不确定性导致控制结构参数和工作模式多变,系统振荡模式、振荡频率、阻尼特征随之改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