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与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研制背景:企业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需求在扩大,数据投入在持续增加;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潜在价值高;使用者难以有效地操作使用;业务复杂,调参静态组合参数过程繁琐;平台技术:微服务的构建方式,微服务、前后端完全分离。分布式开发框架——SpringCloudWeb开发框架——SpringBoot 、VUE(ELE)机器学习算法框架——R、Spark集群计算数据存储工具——Mysql、JPA、Hadoop(集群)中间件: RabbitMQ应用范围:智能装备预测性维护:滕州机床设备在线监测云,实现设备状态监测、关键参数监测、能效管理、异常报警等服务。有效降低设备非计划停机和能耗,协助技术人员评估关键设备的实时性能,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矿井工业视频联动:引入大数据对工业视频存储、管理提供支持,工业视频与各业务系统联动,调阅视频,存储视频。依托合作伙伴在正通煤业、鲁花集团、软控股份、山东省计算中心、斯木信息、西山煤电等企业进行应用示范。技术成熟度:可以量产
山东大学 2021-04-10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4门。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7%和46.2%;现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汽车轻量化注塑模具〈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5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合作〉、天津市高压清洗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合作〉),省部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7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98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优化配置、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与海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校地合作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海南省、山东省合作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61项,省部级奖1073项。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承办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建设鲁班工坊、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援外基地”及外交部“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为60多个国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在海外设立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层次,每年来校学习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国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0年4月)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邮 编:300222 传 真:022-88181501网 址:http://www.tute.edu.c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照新型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校区内,共享母体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津沽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同时秉承母体校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学院于2005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学院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施行学分制管理,三至六年弹性修业年限,修满学分成绩合格者,颁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士学位,毕业信息与学位授予信息实行教育部网上注册。目前,学院有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近6000名在校生。学院现有11个教学单位,共有30个专业(方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分别归属14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数学类,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经济与贸易类,法学类,教育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通过严格的教师招聘与遴选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种优秀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构建了一支高水平、有爱心、重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主讲教师的40.2%,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2%。强大的师资力量保证了课程质量以及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现有三类教职工共计611人。一是自有专任教师19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学岗教师111人,自有专任管理岗教师77人,自有专任工勤岗人员4人;二是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任命和委派的管理干部10人;三是外返聘教师409人,其中退休返聘管理岗教师14人,外聘兼课教师395人。 学院成立之时同步建立学院党组织。目前,学院党委下设19个基层党支部,支部书记和支委全部由自有专任教师党员担任。组织关系在学院的党员共有237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50名,学生党员87名。 学院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学生受益面达40%以上。根据国家及天津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享受国家或天津市相关奖学金和助学金。 学院秉承天津师范大学严谨的治学风格,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截止目前,累计培养毕业生共11000余名,其中考取国内外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数为519人。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等竞赛中均获得一、二等奖。几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国家各类竞赛获奖170余项,天津市各类竞赛获奖220余项。 学院始终将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鼓励学生创业,成立大学生众创空间,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于天津市高校前列,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对外汉语志愿者等。 学院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教师培养机制,制定了科研工作奖励和扶助措施。学院教师和管理干部主持局级及以上课题50余项,院级课题480余项;发表论文66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出版著作30部;教职工及集体获得局级以上奖励110余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30余项。 建院以来,津沽学院已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不断矿大,专业、学科实力不断增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院由初始阶段逐步向成熟发展阶段迈进。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特色立校”的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建设,以承担大众化教育为己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2021-02-01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科技大学和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是全国首批接受教育部规范工作验收的三所独立学院之一。学校在天津市民办高校2017年办学年检审核中获评优秀,总成绩位列第一。学校位于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占地1297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学校现设10个二级院系,7大学科门类,22个招生专业及方向。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科学院院士张学记,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曲选辉、隆克平,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群担任学校相关学科带头人,承担教学任务,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名师工程”,聘请京津地区“双一流”、“985”及“211” 工程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先后引进20名具有高级职称、担任系部主任或教学关键岗位的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人。学校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活力、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学校依托北京科技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并实施以“应用型”理论教学、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学生毕业论文连续四年在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中荣获“优秀毕业论文”称号。我校学子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我校学生智能车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机器人团队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活动中成绩突出。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2018全国高校云计算应用创新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7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各类奖项18项。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各行各类人才近15000人,一大批学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十三届全运会等大型活动中都闪现着我校学子的身影。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建校以来,累计共280余支实践团、72171人次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丰硕,学生舞蹈作品《水姑娘》荣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映山红》荣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及优秀创作奖,2018年舞蹈《梦回澜沧》再次荣获金奖及优秀创作奖。 建校至今,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相继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20强”“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中国十大优势专业品牌独立学院”“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中国综合实力独立学院”称号。学校的发展受到党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关注。学校正朝着一流独立学院的目标大步迈进。 新的时代孕育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热忱欢迎志存高远、渴望成才的青年朋友们报考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2021-02-01
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暨2023年“天开之星”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通知
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暨2023年“天开之星”天津市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定于8月10日至13日举行。
区域创新处 2023-08-04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作为独立学院办学,是江苏省最早批准办学的独立学院之一。学院坐落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美誉的江苏省徐州市。校园紧邻风景宜人、四季花海的国家5A级风景区云龙湖风景区,位于城市繁华地带,交通、购物、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学院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555亩。校区内有完备的教学研究设施,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有藏书270余万册,数字图书328万册。以及能够满足2万名学子学习、生活需要的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学院共有普通本科学生8300余人。 学院依托中国矿业大学雄厚的学科和教学优势办学。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和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进入A+类,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A-类。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现有教职工3100多人,拥有16名两院院士(含外聘),1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在191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24人,副教授746人;博士生导师370名,硕士生导师975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以上。 学院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学院现设经济与管理系、机电与材料工程系、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系、外国语言文化系、文学与艺术系、基础教学部、公共体育部等9个教学单位;现有招生专业2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16个,文史类专业7个,艺术类专业1个。多年来,学院坚持“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迪肯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等多所国外著名大学广泛开展合作,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出国深造提供便利条件。 学院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国际、国家及省市举行的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492项,其中,国际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亚洲区铜奖2项;国家特等奖5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94项、三等奖107项、优秀奖61项;华东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4项;江苏省特等奖7项,一等奖144项、二等奖294项、三等奖457项;苏北地区一等奖32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108项。 学院毕业生考研成绩显著,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的升学率。近几年校内形成了良好的考研氛围,学霸宿舍成员全部考取研究生、考研数学单科成绩149分等典型学生不断涌现,多名学子进入到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名牌院校继续深造。学院本着对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帮助学生实现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软科公布的2017届独立学院毕业生深造率排名中,学院以13.05%的总深造率排名第9,以12.35%的国内升学率排名第4。 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校地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和就业创业基地工作,校企合作嵌入式、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母体高校“中国矿业大学”插班学习一年,并与西南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交换生培养合作。 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的整体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服务社会需求,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按照“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把徐海学院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管理水平先进、专业优势明显、服务功能较强的江苏省一流的独立学院,成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9月20日更新) 近4年学生主要获奖情况: 2018年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在第一届“构力杯”高校BIM装配式设计大赛中,荣获专项组二等奖1项,综合组三等奖1项; 在江苏省第十五届高等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50项; 在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荣获江苏省二等奖2项; 在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荣获江苏省二等奖1项; 在江苏省高校第一届基础物理实验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中,荣获三等奖2项; 在2018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在第38届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2项、国家三等奖6项; 在第二届江苏省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17年 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3项; 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国家特等奖(季军)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在第十三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决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获三等奖2项; 在第十届“神雾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 在江苏省第十四届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高等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4项; 在首届2017大学生创业世界杯中国赛区总决赛中,获中国赛区铜奖。 2016年 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 在第36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在江苏省首届“大智慧杯”模拟基金投资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 在江苏省“他们—我身边的资助”微电影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 在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江苏赛区比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9项; 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在第十二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区比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在全国金融与证券模拟实训大赛中,获团体二等奖2项,个人三等奖3项; 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华东团体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在第三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中,获团体二等奖2项、全国团体三等奖4项; 在江苏省第十三届高等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3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54项; 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1项、全国团体三等奖1项; 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阅读以及写作大赛江苏省赛区复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5项; 在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中,获二等奖3项;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赛区比赛中,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在江苏省大学生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与实践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在第九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在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中,获二等奖1项,江苏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在第37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 2015年 在2015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 在第十九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中国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在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在第八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江苏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在第十届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 在第六届“蓝桥杯”全国电子大赛江苏赛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得江苏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2015年五一数学建模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2021-02-01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市教委与市经信委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65年,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占地1371亩,固定资产10.6亿元,校舍62.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8亿元,全日制在校生24415人,馆藏图书156.3万册。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理念,秉承“厚德强能、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龙翔马越、博润致远”的人文精神,形成“智联六合、信安九州”的办学理念,打造“一链通九州、一芯系万家、一网安天下”的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单位”“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学校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并获教育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特别是,学校还荣获教育部“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50强高校”)和“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学校在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战略区位显要。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学校位于重庆大学城,地处重庆高新区和重庆科学城“智核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部现代物流园,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战略区位独特显要。专业特色鲜明。学校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对接重庆市“芯屏器核网”智能全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关停并转,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建筑智能化”等突出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特色的11个专业群,打造专业群“高峰”“高原”“高岗”,形成对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品牌。以群建院,建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建筑与材料学院、智慧健康学院8个(专业)实体性学院以及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国防教学部3个(育人)功能性学院。学校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1部,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7个、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课程9门、国家级实训基地9个。杰出人才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引并举”打造高水平团队和领军人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4人、教授119人(二级教授3人),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各1人、“千人计划”1人,自主培养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杰出人才74人。建成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赛项一等奖(第1名)1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育人成效明显。学校凝炼出“十用十不用”等核心育人理念方法,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和育人质量。同时,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创新实施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卓越大国工匠。培养了诸如“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长安集团“全国技术能手”田钭、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等一大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十年蝉联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重庆赛区冠军,并于2016年问鼎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操队代表中国勇夺2019年国际技巧与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银牌。2014年至今,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77项;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研发服务强劲。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部“重电众创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成“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科普基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技术与服务团队”5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以及“机器人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建设“硅光子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资源,繁育“环重电”双创生态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社科奖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庆市科研重大/重点项目7项。公开国家专利1186项,其中发明专利209项。第一作者发表SCI一/二区高水平论文11篇。技术服务年经费持续增长,突破3000万元。学校在2018年核心期刊论文高职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5。开放合作广泛。学校围绕相互需求,探索基于产权介入和效益分享的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三位一体”产教融合体系,牵头组建了“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重庆电子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庆通信行业校企联盟”“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教育与培训专委会”“重庆市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庆职业教育学会传媒艺术专业委员会”6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学院”“重电-海尔智能电子学院”“重电-长安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重电-新大陆物联网学院”“重电-启明星辰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重电-新迈尔数字媒体学院”“重电-上海培越航空学院”“重电-百度云人工智能学院”“重电-新华三云计算与大数据学院”“重电-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电-曼恒数字学院”11个产业学院。联合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培养应用本科学生262名,学校是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SGAV项目”示范学校,联合澳大利亚院校合作培养双学历学生519人,面向14个国家招收全日制来华留学生77名,面向巴基斯坦高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实施ICT培训认证,建成“中泰国际学院”“中非(乌干达)ICT学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创新实施“学校+校友+农户”扶贫模式。学校连续四年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予“优秀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社会声誉斐然。学校招生规模、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位列重庆前茅且逐年递升,是重庆市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在第三方机构排名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列,综合排名和学科竞赛排名均为重庆首位。在中国高教学会高职高专学科竞赛排名中,2017年列全国第3,2018年全国第10。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17年列全国第7、2019年全国第6。在武书连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中,2019年位居全国第12名,电子信息类院校第1。 (以上信息数据统计截至日期为2019年12月)学院地址:重庆·沙坪坝·重庆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邮 编:401331 传真:(023)65927000 联系电话:(023)65926592 65926593网 址:www.cqcet.edu.cn E-mail:cdzyyb@126.com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举办的独立学院,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学院设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是一个拥有60多年建设历史的完整校园,条件完备,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满足10000多名学生就读,占地 1000亩,图书馆藏书109.87余万册,校舍建筑面积20.17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6000余万元。在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办学条件核查中,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等指标均列全省12所独立学院前两位。2006年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国独立学院实力综合测评中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称号;2007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8年被现代教育报、腾讯教育网等单位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佳特色教育示范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山东省学习型先进班组”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诚信万里行活动委员会、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全国诚信和谐院校”荣誉称号;2010年获省“优秀人才培养奖”;2013年被新华网评选为“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2016-2017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 ”称号。 学院现设有工程系、食品系、生物科技系、人文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7个教学系部、33 个本科专业及其部分相关专科专业;设有计算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经济与管理学、人文艺术等11个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0个。聘任教师431名,其中博士74人,硕士280人,教授43人,副教授93人。在校生7942人。 学院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博学 睿思 行健 至善”的学院精神与“和 勤 竞 雅”的校园风尚,实施人本管理亲情服务、特色教学、校企合作三大办学战略。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及“3+1”(本科)、“2+1”(专科)的教学模式和“架构+平台”的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技能型(专科)人才。 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15%——21%,就业率一直在全省独立学院名列前茅。 学院设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省政府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设一、二、三等学业奖学金,分学期奖励学习优胜的学生,年最高金额为2000元;学院还设有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特别奖学金和企业奖助学金,奖励面超过40%;另外,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完成大学学业。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2年经省教育厅、省外办、省公安厅审核批准,我院获得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资格。同时与美国、韩国、意大利、菲律宾、新西兰等有关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与韩国高校互派交换生项目已全面展开,每年选送优秀专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本科、优秀本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更新截至2018年9月13日)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2021-02-01
【就业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
2025年3月21日,中国教育在线就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就业桥服务中心”以《就业桥运用AI技术助力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春招“抢人”获天津日报等媒体报导》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基于NC-Link的工业大数据采集设备
【技术领域】 光电子技术、智能制造 【痛点问题】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要求工业设备进行互联互通,工业设备互联协议主要被国外垄断,包括美国的MTConnect和欧洲的OPC UA。NC-Link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设备互联协议,是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工厂数控机床互联接口规范GB/T 41970-2022),基于NC-Link进行工业大数据采集将会打破基于国外协议的工业数据采集设备的垄断。 【成果介绍】 项目研制NC-Link适配器和代理器。NC-Link适配器外接在工业控制系统的主机上(例如数控系统、机器人、PLC)等,自动把工业系统的生产数据(电压、电流等)和设备的属性数据采集后转换成NC-Link格式,然后传送到NC-Link代理器,再传送到产线服务器或云端数据中心,供工业应用软件,例如MES、ERP、远程运维、质量检测、数字孪生等系统使用。项目采样周期可以到毫秒级,支持工业大数据和双向数据传输。项目可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用来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可以实现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难题。 本项目研发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协议NC-Link采集设备,用来对工业设备生产的大数据进行采集,拟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NC-Link与其他国内外工业协议的适配技术,建立NC-Link装备模型。 2)研发NC-Link适配器,NC-Link适配器可适配国内主要的工业设备和支持国外工业协议的工业设备。 3)研发NC-Link代理器,用来在NC-Link适配器和工业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缓存和转发。 4)研发NC-Link数据接口,用来连接NC-Link代理器和NC-Link适配器,同时连接工业应用系统和NC-Link代理器。 5)研发NC-Link安全可信模块,支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基于身份的接入认证。 6)研究基于NC-Link的数据采集技术,研发基于NC-Link的工业大数据采集设备。 【技术优势】 NC-Link目前是国家标准(GB/T 41970-2022),产品基于该国家标准,与同类产品相比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解决卡脖子的技术。在技术上优势包括:支持毫秒级数据采集,支持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集成了可信3.0技术。 【技术指标】 a) 最小采样周期≤1ms; b) 适配工业协议种类≥30; c) 支持全双工数据传输; d) 支持身份认证,传输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 e) 支持可信3.0技术。 【技术成熟度】 原理样机/验证。 【发展规划】 1)2023年,研制原理样机,在智能制造场景展开应用验证。 2)2024年,研制工程样机,进行工程验证;成立公司进行融资。 3)2025年,进行产品定型和销售,销售额500万。 4)2026年,销售额2000万-5000万。 【知识产权】 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237 2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