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南方型杨树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围绕我国木材资源短缺的现状,根据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培育中存在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从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两方面系统开展了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创制、可持续经营的养分机制及地力维护技术、插干造林技术、修枝技术体系、林分结构构建与调控及计算机经营模拟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等研究,优化组装出了南方型杨树不同培育目标的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是一项关键技术集成的创新成果。 1)创制了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南方型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杨树人工林产量和木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为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杨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种质。特别是所创制的雄性不育泗杨1号新品种(良种),解决了杨树人工林“飘絮”等环境问题。 2)创新研发了特殊立地的土壤改良技术。首次针对退耕还林地等特殊立地,研究了不同覆盖植被种类的养分含量与养分释放规律,阐明了生物覆盖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机理,提出有利于提高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产力的优化生物覆盖技术措施;首次探索了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脱水污泥在杨树人工林上的应用,证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的林地施用具有很大潜力;针对盐碱土杨树造林成活率低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杨树成林的有效措施。 3)针对杨树短轮伐期经营和纯林连作造成地力衰退的现象,系统研究了杨树人工林经营的养分调控机制,阐明了杨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凋落物种类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多代连作杨树人工林土壤退化的原因,丰富了森林培育学理论,为南方型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及地力维护技术提供了依据。 4)针对不同培育目标(特别是大径材培育),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2-3干大苗插干造林, 配合保水剂应用的造林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杨树修枝方法(年龄轮生枝法)技术体系;优化了南方型杨树优质大径材的林分结构构建和调控技术;筛选出了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杨树林地链式复合经营技术体系,实现了杨树人工林优质、丰产和高效之经营目标。 5)以南方型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研究与野外大量典型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集经营模拟、经济效益评价、优化决策于一体的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开发了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经营模型系统软件,为南方型杨树模式化定向培育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该成果机理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统一,体现出了技术含量高,又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技术特点。成果创制杨树新品种和良种各8个;获授权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件,申请发明专利1件;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共6项;出版著作2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5篇)。成果先后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 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该成果 2016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成果集成了机械化条件下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出稻茬小麦机播壮苗抗逆高产技术体系,并在技术地方化、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扬州大学 2021-04-14
证明了这个二维体系的带隙是拓扑平庸的
交换场为零时,非磁性拓扑绝缘体Bi 2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装配式结构功能一体化围护体系关键材料开发
开发出了FCST(负离子超疏水防护涂层)、SGNF(SiO2高耐沾污耐腐蚀涂层)、FFT(防辐射涂层)等材料的应用技术。进一步优化了UHPDC材料体系和工艺技术路线,同步提升材料强度和韧性。开发出了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系统,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信息的融合,打造UHPDC产品先进设计及柔性化、智能化制造生产线。抗压强度120-150 MPa;抗折强度10-20 MPa;抗弯极限强度≥30 MPa;50次冻融表面无破坏;热阻≥0.9(m2 K)/W(厚度30-50mm);燃烧等级A级;水接触角<15°,表面亚甲基蓝降解率≥90%。本研究开发成果集科技、绿色、艺术于一身,融结构与功能于一体,通过项目实施,能够推动建筑材料、建筑、环保、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 项目已完成中试,产品进入小批量生产及销售阶段,填补国内空白。经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江苏省建材建工检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在南京青奥中心、上海迪斯尼、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唐山第三空间工程、卡塔尔图书馆、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等中应用,获得好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猪优质精液生产技术与社会化供应体系研究与应用
该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建立了高标准、专业化的公猪站。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了优质种猪的遗传选育;开展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重要疫病的防制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影响了影响猪精液品质和淘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提高猪精液品质和降低公猪肢蹄病发生率的营养调控技术;对优质精液生产、保存、运输和输精技术开展了集成创新;建立了以人工授精中心为核心的猪社会化供精体系。猪精社会化供精体系可覆盖母猪50万头,母猪平均分娩率达88%,可提高母猪PSY0.2头;降低公猪淘汰率20%。 该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水平公猪站的建设和公猪站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有效引进、转化和集成创新;在持续开展优良种猪选育的基础上,选择和引进公猪进入人工授精站;在公猪营养和生产管理方面开展了突破性创新研究;通过“互联网+基因”的人工授精服务体系的创立,建立了优质、安全、高效的猪精液的社会化供应体系,最大化地实现了遗传品质优秀、精液品质优异、安全品质优良的猪精推广应用。 目前猪精社会化供精体系可覆盖广西全省,并覆盖广东、湖南和福建等省份,覆盖能繁母猪50万头。该技术能保障精液的遗传品质优秀和卫生品质优秀,能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转化条件:大型商业化猪精公司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孙璟睿副教授在Nature Water发文综述河流障碍物检测的发展历程
研究团队全面对比了现有的河流障碍物检测方法(记录、计数和分类),包括实地调查、建模模拟、自动化检测等。研究表明,不完整的障碍物数据库,特别是当大量的小型障碍物数据缺乏时,会导致水资源管理不可靠和低效的生态修复效率。
云南大学 2025-02-07
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列车静悬试验台超导磁体的自由度控制与安全防护系统研究
技术成熟度:技术突破 1.原理:结合磁浮列车极端运行工况,充分考虑运行环境的强磁场,深入研究机-电-磁耦合机制,精确调节磁体悬浮姿态,以实现超导磁体在液氮温区(-196℃)自稳定悬浮。 2.创新点: (1)研发国产化低功耗悬浮控制模块,能耗较进口设备降低35%; (2)突破-196℃环境下多系统协同控制技术,填补国内工程化应用空白。 3.应用场景: (1)高速磁浮列车静悬试验台 (2)精密仪器运输平台 (3)航空航天地面测试装备 4.应用案例:前期开发的自由度控制系统,已被合作团队应用且效果较好。
长春工业大学 2025-05-20
一种基于应变信号近似熵的风洞试验天平的评估方法
成果描述:一种基于应变信号近似熵的风洞试验天平的评估方法,其做法主要是,在飞行器模型顶端内壁、模型框架和天平上分别安装模型、框架、天平三向应变片,对三个片测出的各向应变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谱信号,进而计算出0~300Hz内六个频带的近似熵特征值,再分别计算模型、框架同向应变信号的近似熵特征值的差值,以及模型与天平同向应变信号的近似熵特征值的差值;当各向的这两种应变近似熵特征值的差值均在规定范围内时,评估结果判定天平的测试数据可信,否则判定不可信。从而保证风洞试验时通过天平测出的模型的力学数据准确、可靠;为航空航天飞行器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市场前景分析:风洞工程技术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不锈钢城轨客车车体焊接质量在线监测与评估技术及装置
城市高效、绿色交通的迫切需求,促进了不锈钢城轨客车的快速发展。不锈钢车体结构基本特点是由数万个小尺寸电阻点焊或激光焊点组焊而成的薄壳结构,焊接质量控制是保证不锈钢车体结构强度及制造质量的关键,不锈钢车体焊接质量监测亦成为关系不锈钢城轨客车制造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吉林大学焊接质量监测技术团队多年聚焦不锈钢车体电阻点焊、搭接激光焊焊接质量的在线监测及无损检测技术与装置的研发,为相关制造企业保障不锈钢车体焊接制造质量提供技术手段。 研究团队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徐国成教授研发团队 成果成熟度 技术及装置基本成熟,已有百台套以上在相关轨道客车制造企业获得应用。 项目图片 (1)电阻点焊过程智能在线监测系统 (2)电阻点焊接头阵列探头超声波智能检测系统 (3)搭接激光焊缝超声波智能检测系统 (4)电阻点焊压痕精密检测系统
吉林大学 2021-05-11
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刘志明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关键结构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项目旨在有效消除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可能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围绕准确评估和可靠提升结构疲劳寿命两大目标,建立了结构可靠性评估技术体系、结构运用载荷识别技术体系和结构可靠性提升技术体系。本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78篇,为应用单位新增利润159.6亿,税收 29.2亿,节支33.3亿。成果经专家评价:“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结构载荷识别方法、结构可靠性提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等联合完成。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2019年授奖项目共31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16项、二等奖188项,10人获得青年科学奖。  相关链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912/t20191223_41318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 44 45
  • ...
  • 79 8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