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鼎软天下受邀2025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助力企业数智
化
未来
2025年3月21日,由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主办的 “2025安徽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在合肥融创铂尔曼酒店圆满落幕。本次论坛汇聚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及科技先锋,共同探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作为中国领先的物流供应链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鼎软天下受邀参会,为汽车行业供应链产业带来前沿技术与AI创新解决方案。
山东鼎软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5-03-25
工业
热泵技术在浓缩
工业
废液上的应用研究
针对工业废液传统处理方法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实际处理需求,设计了一个预处理系统蒸发浓缩工业废液,减 少废液的日处理量,提高处理效率。系统采用封闭式设计,废液在装置内进行低 温传质、载气萃取,将水分和废液产生浓缩分离,运行过程中除分离液外,不产 生任何的废物排放;采用特殊工艺,装置内部冷、热能量平衡,能源利用效率高; 装置高度自控,无需人员值守,可实现远程操控;机组节能环保,无废气排放, 无二次污染,对环境非常友好;以蒸馏获得的凝结水可直接回收利用;投资小, 运行成本低;功耗低,效能高;常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2022年
工业
和信息
化
部重点实验室拟认定名单公示
其中,有7所高校作为依托单位,且各有3个重点实验室入选。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12-04
湿法磷酸生产高纯度
工业
级磷酸一铵的节能工艺技术及其产业
化
成果描述:结合我国节能农业和今后化肥生产滴灌肥的发展需要,本项目针对磷矿贫化及现有工业级磷铵生产过程存在的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不高等现状,以湿法磷酸为原料,化学法净化湿法磷酸为技术核心,以三效浓缩和稳态结晶生产高纯度工业级磷酸一铵为主产品导向实现磷资源高效利用,建设高纯度工业级磷酸一铵示范装置,实现工业MAP其纯度大于99%,磷收率大于75%的目标,增加磷元素附加值,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对我国磷肥产业化解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带动示范效应,完全符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方向和支持的重点。5万吨/年工业级MAP装置,现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市场前景分析:应用领域:湿法磷酸生产高浓度磷肥,急需新产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企业。 市场需求分析:目前我国基础磷复肥比重过大,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随磷矿贫化和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磷肥产品竞争力持续下降,走精细化发展(如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道路是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必由之路。湿法磷酸的梯级利用及净化生产各类高效磷肥符合磷酸盐以及磷复肥产业“做大、做强、做精”的要求,不仅是国家支持民族工业振兴、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局的要求、更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国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1
西北
工业
大学魏炳波:材料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6-0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赴哈尔滨
工业
大学调研交流
2024年12月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赴哈尔滨工业大学调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会见李家俊副会长一行并座谈交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英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出席座谈交流。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
2024-12-12
工业
机器人&
工业
互联网 实训系列产品
双元职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3-05-22
工业
和信息
化
部关于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现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11-06
南京
工业
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各类学生3万余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项目4项、二期项目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本科专业(含方向)92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学校在2020年3月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55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9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43-70位;2020年2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8位;2019年8月,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40-58位。 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37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3名,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重要人才145人次,重要高层次人才团队9个。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加强“新工科”建设,20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多年来学校已经培养出1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20多位两院院士、50多位央企和上市公司领导,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工信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220项,其中主持项目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现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人。 学校坚持扎根大地,贡献社会的特色发展理念,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学校加强校企融合,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等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9860余项,科技经费33.5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成为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分别合作举办 “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6个,其中化学、金融数学、机械工程、制药工程等4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1+2+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机器视觉“1+2”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近500名海外留学生。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永恒主题,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创建,固本强源,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2-01
广东
工业
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066.67亩,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有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程(17个领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翻译、社会工作、金融、艺术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85个本科专业,自2014年起,所有本科专业均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以来,工程学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2017年7月,材料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研究生优质生源“千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以及团队平台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有职称自主评审权,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已引进“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百余名和3名学院院长。其中“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青”9人、国家“优青”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广东省“领军人才”7人、广东省“珠江学者”23人、广东省“杰青”10人等,同时还聘有外籍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已组建并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9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8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建设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实验室1个以及其他省级科研平台77个。2017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130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八十位;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数1929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近三年,学校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前期投入6亿元资助中心建设。目前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8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1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8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5271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2.55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5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77.3万册、电子图书224.6万册,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有担当”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专门设立出国(境)留学基金和来华留学基金,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与技术培训。学校先后与国(境)外1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学校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学校承办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摘得两项特等奖、两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并以团体总分全国高校第二、广东高校第一的好成绩捧得“优胜杯”,创造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刷新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整体成绩的记录。 2016年,在“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们以金奖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捧得“创青春杯”,创造了我校参加广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2017年,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两项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并以特等奖总数全国第二、团体总分广东高校第一的好成绩捧得“优胜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学生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生作品分别荣获德国RED DOT(红点)设计大奖和美国IDEA设计大赛铜奖;2名学生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生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建成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广东工业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10
11
12
...
235
2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