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荟萃⑳ |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明耀:新工科2.0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科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5-07-04 16:00:00
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新工科2.0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科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张明耀

一、长春工业大学的基本情况

长春工业大学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为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创办的长春汽车工业学校,与共和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根同源,学校第一任校长郭力先生也是一汽首任厂长,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平台3个, 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科研平台64个。近五年获批科研课题1900余项、科研经费4.2亿余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5项,国家级项目116项、省市“双十工程”项目7项;获省部级一等奖 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21件、发表SCI检索论文2251篇,CSSCI165篇。

二、科创成果对接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深入贯彻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设的水平,结合吉林省支柱产业发展和企业的科技需求,组织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形成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特色,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发高品质通用ABS树脂合成技术在吉化公司获得应用;在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研制的汽车安全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监测和无取向电工钢在吉林建龙钢铁公司、长春奥托立夫等企业转化落地;在轨道交通领域,研制的国内轨道客车制造业首台搅拌摩擦焊设备及其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动车、地铁和高铁铝合金车体及零部件的制造等。

三、多元载体培育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强调学科交叉融合、融入人文社科知识到注重与产业前沿需求紧密对接的三个发展阶段。遵循新工科发展足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积极探索,取得成效。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建设

对接吉林省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材料、化工与碳纤维、装备制造等重大战略领域,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支撑,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与加工技术、精细化工与碳纤维、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4个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群。

学校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厚基础、显特色、强交叉、重实践的四阶平台,阶梯式实现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文社科元素融入

按照国家五部委要求进行重点建设,施行工科特色中的美育,开展”工美聚合”美育教育体系下的美育四大工程建设:美育启智工程、美育润心工程、美育提质工程、美育担责工程。开设“工美聚合”美育教育理论课程17门、《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美育实践》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发布《大学美育》云教材1部等将美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三)对接产业需求多元载体培育新工科

作为科教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校级人才培养平台7个,依托平台建设,以刘忠范院士为代表的校友在平台上设立“烯望之星”、“HORIBA Scientific”、“化工励志奖学金”“瑞航”奖学金,每年到校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

学校建有“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两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设“化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拔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牵头与中科院应化所、吉林化纤集团等20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吉林省高校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组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定制班,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吉林省光电子、车辆、制造装备、医疗仪器等支柱产业,成立“智能制造工程紧缺人才定制班”;与汽车与轨道客车(旭阳)现代产业学院、大陆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汽车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定制班”,依托长春旭阳工业集团,成立汽车与轨道客车(旭阳)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形成“双主体、两阶段、三体系”培养模式。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积极引入企业专家授课、调整开课设置、优化选修课设置、更新实践课程内容、强化毕业设计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例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构建课程模块 + 课程群“一贯式”教学体系、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采用的“学训赛创”循环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经过近几年发展,学校在新工科建设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认定校内双师型教师176人,聘任行业导师521人,构建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企业导师主讲课程7门,校企共建课程21门,建设教学案例14项,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基地89个,校企合作工作站42个,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也取得相应成果,学校位列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63名,毕业去向落实率及留省就业率呈平稳上升趋势。

下一步,长春工业大学将继续以新工科建设为引擎,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抓手,以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分类培养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遵从教育科研一体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元载体平台,为国家重要产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贡献教育力量。

(本文系专家在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之“新工科 2.0 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