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异亮氨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
本项目首先借助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技术,从细胞内异亮氨酸合成及转运的整体网络入手,揭示其中影响氨基酸胞外积累的若干关键蛋白质,研究氨基酸合成及转运、代谢调控、底物利用、细胞通透等相关蛋白质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系统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研究手段,利用启动子改造、基因共表达、酶定向进化等技术进行系统改造,以显著提高乳糖发酵短杆菌支链氨基酸生产水平。比较蛋白组学分析将为支链氨基酸高产机理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乳糖发酵短杆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为工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关键技术 L-异亮氨酸是人体 8 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因其具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其用量逐年增长,目前国际上日本生产 L-异亮氨酸且占垄断地位,厂家有味之素、协和发酵和田边制药三家,均已发酵法生产,产率达 30-35 g/L,提取率 60-70%,我国的异亮氨酸研究起步晚,目前分批发酵大罐产酸率为 20-22g/L,总得率为 40- 50%,与日本相比较,我国的 L-异亮氨酸生产水平还很低下,主要是由于生产菌株绝大多数通过诱变选育获得,少数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但仅局限于少数合成酶基因,这严重制约了支链氨基酸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成果克服了行业内的菌株瓶颈,并优化获得了工业发酵工艺。
江南大学 2021-04-11
γ-氨基丁酸工业生产菌代谢工程系统改造
本项目分别从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出发,通过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改造菌株,并优化菌株发酵条件和发酵策略,提高了生物合成 GABA 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1 L以玉米芯水解液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的培养的 L. buchneri WPZ001 细胞通过静置发酵和静息细胞转化累计可得到 GABA 117 g。主要创新点结论如下:发现 L. buchneri WPZ001 可利用木糖或玉米芯水解液为碳源生长并通过静置发酵高产 GABA;发现 E. coli BL21(DE3)/pET20b-torA-gadB 在信号肽 TorA 引导下可有效分泌表达 GadB 并可用于高效生产 GABA;发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Weimberg 途径可将木糖合成 GABA 的精简为 7 步反应;E. coli JWZ08/pWZt7-g3/pWZt7-xyl 以木糖直接合成 GABA 产量是此前葡萄糖直接合成 GABA 的报道的 3 倍。 
江南大学 2021-04-11
极光尔沃A9,工业级大尺寸高精度,厂家保障
深圳市极光尔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山东时正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时正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位于五莲县高泽工业园,公司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职工60余人,是集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为一体的锻造加工企业,生产汽车转向臂组件,涵盖各种汽车、乘用车、拖拉机等转向臂组件,现年生产能100万套。
山东时正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LG-RMD05型 工业机器人码垛工作站
一、概述        LG-RMD05型 工业机器人码垛工作站适用于本科、高职院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开设的《机器人机械系统》、《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视觉与传感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可编程控制技术》、《电气及PLC控制技术》等课程。 二、技术性能1、输入电源:3/N/PE   AC 380V±10%   50Hz;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85%(25℃),海拔<4000m;3、装置容量:<3KVA; 4、供气气源:配备空压机一台,三联件一套。 5、外形尺寸:2400mm×4000mm×1680mm;6、安全保护:具有漏电压、漏电流、过载保护装置,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三、配置及参数 系统主要由 1 台六轴工业机器人、1 个机器人吸盘夹具、1台PLC S7-1200 CPU1214、1 个机器人工作台、1条滚筒输送线、1个电控装置等组成,此工位实现搬运,码垛。工业机器人含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柜:独立控制柜、配套控制器;示教器;实训模块:机器人吸盘夹具模块、滚筒输送机模块、栈板码垛模块,纸箱搬运放置模块组成。电气控制电路板模块:包含漏电保护器、熔断器、按钮、中间继电器等电气控制元件。 四、实训项目1、工业机器人实训(1)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2)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3) 工业机器人的坐标系;(4)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规格;(5) 工业机器人工作空间;(6)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柜;(7) 示教器基本功能与操作;(8) 工业机器人操作安全注意事项;(9) 手动操作工业机器人;(10) 工业机器人的手动运行界面;(11)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12) 码垛机器人的编程与操作;(13) 码垛机器人工作流程;(14) 码垛机器人搬运工艺分析;(15) 码垛运动规划和示教前的准备;(16) 码垛示教编程;(17) 工业机器人操作能力、保养能力;(18) 工业机器人初、中级编程。2、工业控制实训(1) 工装夹具设计能力、虚拟仿真等实战能力;(2) 气动手爪的控制;(3) 气动、电气(包含传感器)、机电综合运用能力;(4) 机器人高级编程(变位机通信)、码垛工艺、整体工作站集成等能力;(5) 码垛搬运的机械传动与调试。3、码垛实训(1) 工业控制PLC编程;(2) 码垛搬运的自动化控制;(3) 码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
北京智控理工伟业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2-06-30
定向高导热 PFA 聚合物复合材料
本成果涉及一种石墨烯在全氟烷氧基树脂(PFA)聚合物基材中定向排布的导热新材料。其复合材料热导率在平行于石墨烯排布方向,可达 25 W/(m·K) 以上,是原聚合物基材全氟烷氧基树脂(PFA)热导率的约 100 倍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聚合物材料流变特性综合测试系统
聚合物材料流变特性综合测试系统是一种积木式、高性能测试平台,可以在接近于真实加工状态下测试聚合物材料的流变特性。能够方便地构成转矩流变仪、螺杆挤出式毛细管流变仪等多种实验测试系统,功能丰富,测试精度高,动态范围大。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5-04
高性能导电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导电聚合物不仅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而且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导电聚合物具有防静电的特性,可以用于电磁屏蔽。导电聚合物具有掺杂和脱掺杂特性,可以做可充放电的电池、电极材料;它对电信号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以做传感器;能够吸收微波,因此可以做隐身飞机的涂料;利用导电聚合物可以由绝缘体变为半导体再变为导体的特性,可以使巡航导弹在飞行过程中隐形,然后在接近目标后绝缘起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导电聚合物可以制成分子导线材料,制作分子器件和其它电子元件。 利用介孔硅为模板,在其孔道里封装导电高分子聚吡咯,形成了新的核-壳型导电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中聚吡咯的分解温度分别比纯样(240度分解)高出50-80度,其热稳定性提高了约20%-30%。在加电场诱导下,聚吡咯分子链上的自由电子或空穴载流子迁移而产生界面极化引起高的电流变效应。 采用嵌段共聚物(P123)为结构定向剂,分别在碳纳米管(CNT)及纳米Fe3O4存在下,以原位化学氧化聚合的方法制备出良好导电、磁性能的聚吡咯基纳米复合材料。当碳纳米管的含量超过20%时,其导电率已经达到7.0 S/cm。随Fe3O4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磁化强度可达24.6emu/g。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5-11
抗病毒类似物前药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材学院研究团队敏锐地意识到,“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的高效规模量产,在疫情阻击战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抗击新冠肺炎试用的多种抗病毒药物,都离不开核苷类似物这一类关键物质。然而,核苷类似物前药在实际合成中存在合成步骤复杂、总产率低、多个药物中间体提纯需要使用柱色谱分离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规模级制备。目前已知的全球核苷类似物原料药库存量十分有限,一旦新冠病毒全球大规模爆发,势必造成对核苷类似物原料药的紧急需求,而目前已知的生产工艺均无法实现核苷类似物原料药的低成本高效量产。 经过刻苦攻关,科研团队另辟蹊径,成功实现了高纯度核苷类似物原料药的核心步骤无柱层析合成工艺开发和公斤级规模的实验室合成;部分工艺技术已转移给相关药企,并用以进一步的工艺放大。团队发展的三嗪碘化物中间体的简便合成工艺,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疫情期间将免费授权给相关企业。攻关团队已为近十个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无偿提供了核苷类似物样品供抗病毒相关基础研究。   攻关小组起初根据文献报道进行试验,每个组负责不同药物分子中间体的合成。然而,之前报道的合成方法,核心步骤产率低而且需要柱层析步骤。问题在于:柱层析环节会限制合成规模;对于这个关键难题,攻关小组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终于另辟蹊径,通过优化后处理工艺,规避了柱层析操作;在若干关键步骤上,实现了收率和反应规模上的工艺突破。目前,攻关团队已实现了系列抗病毒类似物前药的实验室合成;针对极具临床治疗前景的核苷类似物前药,已能实现公斤级规模的实验室制备,工艺路线适合进一步放大以进行工业化生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7 118 119
  • ...
  • 260 2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