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高压配电网拓扑简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配电网拓扑简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读取SCADA数据库中记录有设定片区高压配电网中所有电网设备名称和所有电网设备的关联表的CIM/XML文件;导入从CIM/XML文件中待读取电网设备的设备清单;依据所述设备清单,读取CIM/XML文件中与所述设备清单相匹配的电网设备以及对应电网设备的设备状态;判断已读取的电网设备的电压等级,并将电网设备进行分类成高压侧电网设备和低压侧电网设备;依据高压侧电网设备运行状况、高压配电网布线走向,连接高压侧电网设备和低压侧电网设备形成简化的拓扑图。
四川大学 2016-10-11
声子拓扑材料的理论研究方面重要进展
课题组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晶格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碲化镉(CdTe)材料的声子谱(见图1(a)),通过系统分析发现在具有闪锌矿结构的II-VI半导体碲化镉中存在理想的第二类外尔声子(见图1(b)),并且发现这样的准粒子激发发生于声学支和光学支的交汇处。课题组随后根据二阶力常数矩阵构造类似于电子系统的Wannier紧束缚Hamiltonian,从而可以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量子几何相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项目成果/简介:1)提出冷原子实现和探测相对论狄拉克粒子的理论,并预言可观测相应的拓扑相变,被斯坦福、ETH和Nice大学的实验观察到。2)揭示了几何相位和量子相变的内在定量联系。3)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冷原子几何相位诱导规范势的少数理论组之一,提出实现原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并被NIST实验实现。冷原子相对论效应和诱导规范势已逐步成为当前量子模拟的新热点研究。4)提出了非绝热和非常规几何量子计算理论,解决了原绝热理论不易在实际体系中实现的困难,已被7个独立实验验证。发表的20 篇核心论文中,PRL10 篇,被Nature、Science、PRL等SCI 论文他引1137次,8篇代表论文他引602次。
华南师范大学 2021-04-10
量子几何相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提出冷原子实现和探测相对论狄拉克粒子的理论,并预言可观测相应的拓扑相变,被斯坦福、ETH和Nice大学的实验观察到。2)揭示了几何相位和量子相变的内在定量联系。3)是国际上最早研究冷原子几何相位诱导规范势的少数理论组之一,提出实现原子自旋霍尔效应理论,并被NIST实验实现。冷原子相对论效应和诱导规范势已逐步成为当前量子模拟的新热点研究。4)提出了非绝热和非常规几何量子计算理论,解决了原绝热理论不易在实际体系中实现的困难,已被7个独立实验验证。发表的20 篇核心论文中,PRL10 篇,被Nature、Science、PRL等SCI 论文他引1137次,8篇代表论文他引602次。
华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新型碳量子点生物成像剂
本方法以丙三醇作为溶剂及碳源快速制备大量粒径小于 10 nm 的碳量子点。这种碳量子点的荧光量子产率能够达到 30 %左右。制 备好的碳量子点,不需要任何提纯即可与成膜性较好的高聚物混合得 到荧光碳量子点薄膜。而且这种碳量子点毒性低,水溶性好,荧光量 子产率高,在细胞及活体成像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总之,该制备方 法简单易行,材料来源广泛且廉价,产率大。所得的荧光碳量子点具 有荧光量子产率高、易成膜、低细胞毒性且耐光漂白等性质,已经作 为生物成像剂用于细胞的荧光共聚焦成像
兰州大学 2021-04-14
验证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要实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就需要达到所谓的极端量子极限条件(Extreme Quantum Limit)。这个实验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如果选用常用的金属铜块作为研究对象,要施加超过3000特斯拉的磁场才能进入极端量子极限态,而这是当前的实验条件无法提供的。因此,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方向的研究一度处于几乎停顿的状态。 为了满足这项苛刻的条件,张立源团队巧妙地选用了高品质的五碲化锆(ZrTe5)晶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级联直流变直流汇集并网拓扑及移相控制方法
新能源发电广泛通过交流母线接入柔性直流电网之后,并入交流大电网当中,即采用交流汇集,直流送出的形式。交流汇集侧由于与大电网相脱离,因而容易发生宽频振荡等稳定性问题,造成系统故障、停运、保护甚至烧毁设备等严重后果。系统稳定及振荡的问题成为限制新能源经柔直送出大规模并网的一个瓶颈问题。 采用直流汇集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交流系统当中的宽频振荡问题,提升新能源并网惠及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新能源发电,经级联直流,dc/dc变流器并网拓扑及移相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新能源经柔直,汇集并网送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一项控制的方法,可使输出的直流电流和电压更加平稳。 在级联DC/DC实现MPPT控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输入串联输出的级联DC/DC系统结构在光照不均时不能实现均压的问题,以及DC/DC输出侧串联电压跨度大、并网电流纹波大的问题,在拓扑中增设LC滤波器,又提出一种组合电平法的移相控制策略,在保证传输线路电压稳定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并网电流的纹波。 创新点 针对模块化级联DCDC系统,当光照不均时,DCDC输入功率不同,由于输出侧串联,输入功率的不同会导致输出侧的均压问题,为此,在原有的DCDC拓扑基础上增加一个后级均压单元,由一个二极管和开关管组成,并且采用移相控制策略,可有效实现输入功率不同时,级联模块输出侧的均压稳流效果。 市场前景 新能源直流汇集直流升压是未来建设多电压等级直流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升压变流器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因而其控制特性显著影响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 应用案例 新能源直流升压汇集示范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20
电力电子模块用关键绝缘材料 (导热绝缘陶瓷覆铜DBC板)
在电力半导体模块的发展中,随着集成度的提高,体积减小,使得单位散热面积上的功耗增加,散热成为模块制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传统的模块结构(焊接式和压接式)已无法成功地解决散热问题。因此对处于散热底板和芯片之间的导热绝缘材料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国内外电力电子行业所用此种材料一般是陶瓷-金属复合板结构,简称DBC板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关于硅基光量子芯片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王剑威研究员和龚旗煌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与英国、丹麦、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合作,实现了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上的多体量子纠缠和芯片-芯片间的量子隐形传态功能,为芯片上光量子信息处理和计算模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物理期刊Nature Physic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19-0727-x)。 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结合了量子物理、量子信息和集成光子学等前沿学科,通过半导体微纳加工制造高性能且大规模集成的光量子器件,实现对光量子信息的高效处理、计算和传输等功能。其中,利用硅基平面光波导集成技术的光量子芯片具有诸多独特优势,包括集成度高、稳定性好、编程操控性优越和可单片集成核心光量子器件等,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实现光量子信息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A. 硅基量子隐形传态和多光子量子纠缠芯片的示意图,左上角为集成量子光源的电子显微镜图;B. 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线路图;C. 量子纠缠互换的量子线路图;D. GHZ纠缠制备的量子线路图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布里斯托尔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地利科学院、赫瑞-瓦特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科研人员密切合作,在硅基光量子芯片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微环谐振腔的高性能集成量子光源,通过硅波导的强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实现了光子全同性优于90%、无需滤波后处理的50%触发效率的单光子对源,达到了对4组微腔量子光源阵列的相干操控,片上双光子量子纠缠源的保真度达到了92%。团队实现了关键的可编程片上双比特量子纠缠门,可以按照功能需要切换贝尔投影测量和量子比特焊接操作,通过量子态层析实验确认了高保真的双比特纠缠操作。 研究团队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了高性能量子纠缠光源、可编程双比特量子纠缠门,以及可编程单量子比特测量的全功能集成,进而实现了三种核心量子功能模块——芯片上四光子真纠缠、量子纠缠互换、芯片-芯片间的高保真量子隐形传态。通过对两对纠缠光子对进行量子比特焊接操作,团队实现并判定了四比特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GHZ) 真量子纠缠的存在;通过对两对纠缠光子中各一个光子进行贝尔投影操作,实现了量子纠缠互换功能,使来自不同光子源的光子间产生了量子纠缠;利用两个芯片间的量子态传输和量子纠缠分布技术,实现了两个芯片间任意单量子比特的量子隐形传态,达到了近90%的隐形传态保真度。 团队研制的硅基多光子量子芯片尺寸仅占几平方毫米,比传统实现方法小了约5-6个数量级,不仅达到了器件的微型化,同时具备了单片全功能集成、器件编程可控、系统性能优越等特点,其中量子隐形传态保真度优于已报道的其它物理实现方法。多体量子纠缠体系的片上制备与量子调控技术,为片上量子物理基础研究和片上光量子信息处理传输、量子计算模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北京大学 2021-04-11
富勒烯金属包合物量子比特
在 双金属氮杂富勒烯 Gd2@C79N 的分子结构和量子比特行为这一体系中可以实现对任意叠加态的操控,并可应用于 Grover 算法中。直流磁化率测试表明,碳笼上氮原子取代引入的自由基转移到内部钆离子之间,并与两个钆离子发生强的铁磁耦合(耦合常数 JGd-Rad = 350 ± 20 cm-1 ),使体系呈现出 S = 15/2 的高自旋基态。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 cw-EPR )测试在 0-6000 G 磁场范围内观测到了 22 个跃迁,通过自旋哈密顿量的拟合可以确定 Gd2@C79N 中丰富的多能级结构。脉冲 EPR ( pulse EPR )则可以通过自旋回波( spin echo )信号研究体系中的退相干行为。在 5 K 温度下, 2-6000 G 磁场范围内,高自旋 Gd2@C79N 仍然具有微秒量级的退相干时间, 如此长的退相干时间使得对任意自旋叠加态的操控成为可能。自旋回波章动实验证明了体系中多样性拉比循环( Rabi Cycle )的存在,拉比频率则可由旋转波近似的方法从 22 个跃迁推演计算,并且得到与实验数据一致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Gd2@C79N 的 22 个跃迁非常适合用于量子操作。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77 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