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针对车载氢能源的难题,开展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材料储氢研究,特别开展了Mg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 MgH2(7.6wt% H2)是理想的轻质储氢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相对高的操作温度,限制了它的发展。为了改善镁基材料的储氢性能,通过气相传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Mg纳米线。结果表明,改变载气流速、传输温度和沉积基底,可以控制Mg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测试结果显示,Mg纳米线降低了脱附能垒,改善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直
南开大学 2021-04-14
航空充氮气车气路系统动态电模拟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充氮车气路系统动态电模拟方法和装置。利用气路系统与电系统的等效对应关系,把气瓶管道网络转化为动态电路拓扑。利用本发明的航空充氮车电模拟方法和装置,设置好初始各气瓶气压值,之后只需采集各个开关阀门的状态,就可以动态模拟出充氮车的充气流程。本发明对于操作人员熟悉掌握充氮车充气流程、理解各流程工作原理、训练操作人员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以及故障的定位分析都具有实际价值与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一种基于浮动车GPS数据的干线停车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浮动车GPS数据的干线停车分析方法,通过数据抽样以及坐标转换,生成可视化的时空散点图实现浮动车通行数据的时间汇集,进而分析车辆的行驶特性,并进行干线停车的统计分析。本发明的干线停车分析方法,以数据可视化方式对浮动车定位数据进行时间汇集,直观分析干线车辆通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车辆到达交叉口的相对时间与其在下游的停车概率进行统计,从海量GPS定位数据中分析探究干线交通流实际运行模式,并进行精细化的停车概率估计,为干线绿波诱导提供可靠、精细的数据支撑。
东南大学 2021-04-14
氢能源车用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储氢材料
针对车载氢能源的难题,开展纳米结构镁基合金复合材料储氢研究,特别开展了 Mg 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 MgH2(7.6wt% H2)是理想的轻质储氢材料之一,但其缓慢的吸放氢动力学和相对高的操作温度,限制了它的发展。为了改善镁基材料的储氢性能,通过气相传输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 Mg 纳米线。 结果表明,改变载气流速、传输温度和沉积基底,可以控制 Mg 纳米线的长度和直径。测试结果显示,Mg 纳米线降低了脱附能垒,改善了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直径为 30-50nm 的 Mg 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可逆储放氢性能。研究成果发表在 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C,J. AlloysCompds 等期刊上,授权发明专利 2 项。 
南开大学 2021-04-13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形机器人科研新成果亮相第63届高博会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拉开帷幕,吸引众多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聚焦以融合创新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5-26
自主作业林业机器人平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主作业林业机器人平台,包括机器人本体和控制系统,机器人本体采用了四轮的驱动结构,包括车底盘、车顶平台、车架等部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可完成复杂控制和数据处理算法,同时加装了导航定位、激光测量、双目视觉等多种传感器,进行自主林业机器人作业环境信息检测和智能导航。该自主作业林业机器人结构简单,四轮的驱动能力强,可在林区复杂地形条下灵活可靠地运动,具备智能决策和环境建模的能力,可完成林区作业环境信息检测任务;同时可在机器人上加装多种作业机械手,进一步自主完成林木整枝、间伐、采伐和集运等林业生产作业任务。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2-01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与定位技术
机器视觉智能检测与定位技术用机器视觉取代人类视觉,为传统装备增加视觉判断与智能定位功能,可实现“无人车间”的智能检测与机械手的准确定位,实现装备智能化,解放劳动力。 该技术由太原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通信研究所独立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硬件成本低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该技术从准确性、精度、速度、硬件成本等指标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实现生产线装备的实时在线智能检测与定位,检测准确度97%以上,精度0.3mm以下,定位精度可达0.01mm以下。 该技术拥有中国发明专利18项,软件知识产权5项。 2015年以来,先后应用在上海地铁隧道灾害监测、沈阳公路隧道检测、西安铁路高铁桥墩裂缝检测、爱旭太阳能义乌生产线的硅片崩边缺角及隐裂检测、通威太阳能成都、合肥生产线的硅片碎检及隐裂检测,河北电力的绝缘子检测。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5-04
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俞凯教授联合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AI)技术,结合新研发的疫情排查对话逻辑和话术,机器人根据设定向社区居民主动宣教疫情防控知识,遇不适居民还会提醒就医。 2020年1月27日起,“疫情防控机器人”供社区和有关部门免费使用,已为江苏、山东、重庆、湖北、北京、浙江、四川、湖南、上海等多地提供服务,对话机器人自动接通10余万户,访问结果直接生成数据报表供社区。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隔离病房巡视机器人
身为航天工程方面的教授,郑钢铁和他的团队更善于系统设计和应急处理问题。作为临床医学院的教授,董家鸿对如何对抗疫情和保护医生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机器人的研制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基础。“或许可以用机器人为医护人员隔离风险,让医护人员的常规检查环节更加安全。”经过讨论,几位老师决定用科学在医护人员与冠状病毒之间筑出一道“高墙”。于是,隔离病房巡诊机器人的应急课题应运而生。根据设想和前线医生的实地反馈,巡诊机器人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测量体温、听诊、超声和咽拭子采样。从而,一位医生可以远程控制多台巡诊机器人,达到节约人力、降低感染风险的目的。想法一经确定,团队便立即展开项目工作,讨论方案、确定方案、组建团队,迅速投入研制工作中。巡诊机器人早一天投入使用,就可能保护更多的医生与患者,时间不等人!但是,在机器人开发现场的工程团队成员并不多,航院博士生陈煜、航院硕士生李奇钟、电机系本科生刘寒玉三名同学在现场研究,航院博士生祝世杰在家远程工作,主要负责写控制程序,提供远程支持。除此之外,清华校友帮助解决测温仪改装成遥控的问题,计算机系师生帮助解决机械手操作软件兼容的问题。
清华大学 2021-04-10
遥操作排爆机器人
项目背景及意义 国内外反恐排爆形式日趋严峻,一系列的恶性暴恐事件,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研发专用于爆炸环境的应急处置特种机器人,代替人进入有爆炸可疑物的危险场所中,通过场外人员的遥操作实时控制,完成对现场的搜索、探测和对可疑物的处理,减少排爆人员的伤亡。研究基于遥操作技术的排爆机器人操作方法,提高机器人的操作性能,增加排爆的成功率。同时,机器人的研制将带动相关行业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我国排爆机器人装备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展示及介绍 本单位开发的遥操作排爆机器人由两部分组成:实物样机和控制系统,样机由机械臂、运动平台、控制箱组成;控制系统由操作人员的控制端和车载机械臂的执行端组成。样机机械臂由4+1个自由度组成,用于完成可疑爆炸物的抓取;履带型移动平台保证排爆机器人可以安全可靠到达操作环境,控制箱是控制排爆机器人各关节的“手柄”,通过控制面板上的旋钮、按键等控件完成排爆任务。排爆机器人样机是躯干、控制系统是大脑、控制方式是思维策略、通讯方式是神经,其中控制系统是本设备的研究重点。 本套设备选用国产控制器作为控制端和车载端的控制核心;选用无线通讯设备保证机器人可以在距操作者八百米仍可以正常工作;选用推杆和旋钮保证操作简便,控制可靠。使用上位机软件进行程序编写,通讯和控制方式主要是串口和CAN。 项目特点: 遥操作控制 排爆机器人采用的遥控操作方式,由操作人员在远端控制台控制机器人执行相关排爆操作,然后控制信号经远距离无线通讯系统传递给机器人机载接收机,进入控制器,控制机器人本体的机构运动,通信内容包括数据、视频、音频信息。 遥操作技术将排爆人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对于保护排爆人员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遥操作技术克服了传统线缆操作的局限性,可以保证一定的数据穿透能力。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排爆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现场非传统结构化已知空间,在机身及机械臂上安装了较多的传感器,用于检测机体及外部环境信息。融合多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无损、安全传送给远端操作人员,为操作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场信息。提高排爆的成功概率。 排爆机械臂运动控制研究 此部分研究主要包括排爆机械臂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分析、排爆机械臂运动控制算法研究等。此部分的研究难点在于机械臂逆运动学的实时分析和多自由度机械臂末端运动的精确控制。 主要技术指标:
山东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2 33 34
  • ...
  •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