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i40cean "透明海洋"可视化原型系统平台
i4Ocean 的命名分为两个部分,其中Ocean代表本平台主要应用于海洋信息可视化领域,而i4寓意为四个英文单词即:Interactivity(交互性),Imagination(构想性),Immersion (浸没感),Intelligence(智慧性)。这四个单词概括了i4Ocean 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平台致力于实现的终极目标。 i4Ocean可视化原型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数据处理:将常见的海洋数据转换为geotif、json、geojson。 2、可视化功能:标量数据可视化、剖面动画、体绘制、二、三维流线可视化。 3、可视化分析:中尺度涡识别、追踪。 4、舰船远洋航行系统:港口信息查询、全球港口显示、航线添加、海图导航、水文信息可视化。 5、视频录制:保存加载相机路径、高清截图、高清录像。 在系统中,我们提出了两种算法用于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和分析。一种是基于gpu的光线投射算法绘制海洋温盐数据,一种是基于传输函数的海洋中尺度涡流交互式流场可视化算法,实现了时空相干和视口相干。引入交互式传输函数,从背景洋流中提取基于多种涡旋参数(如Okubo-Weiss参数)的二维和三维涡旋特征。 相关成果评选为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2013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青岛市2017-2018年度优秀大数据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DLSB-5/10~40低温冷却液循环泵
产品详细介绍DLSB-5/10~40低温冷却液循环泵参数技术参数 型 号 DLSB-5/10 DLSB-5/20 DLSB-5/30 DLSB-5/40 储液容积(L) 5 5 5 5 空载最低温(℃) -10 -20 -30 -40 制冷量(W) 1328-319 1328-319 2733-627 2036-602 流量(L/min) 20 20 20 20 扬程(m) 4--6 4--6 4--6 4--6 调温范围(℃) 室温:-10 室温:-20 室温:-30 室温:-40 控温精度(℃) ±1 ±1 ±1 ±1 电压/频率 220V/50HZ 220V/50HZ 220V/50HZ 220V/50HZ 外形尺寸(mm×mm×mm) 500×370×540 500×370×540 545×370×640 600×410×670工作环境 环境温度(℃) 25 25 25 25 环境湿度(通风) 60-80% 60-80% 60-80% 60-80%
巩义市瑞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PZT-43 PZT-52 Φ36×Φ32×40压电陶瓷管
淄博宇海电子陶瓷有限公司 2021-08-30
【吉林广播电视台】【相约高博会】吉林:携手探索高等教育新未来
携手探索高等教育新未来
吉林广播电视台 2025-05-25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财政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快构建科学精准高效的财税政策体系,聚力支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12-24
内生偏好、公共财政运作效率与哈伯格-劳尔森-梅茨勒效应
经典的"H—L—M"效应("哈伯格一劳尔森一梅茨勒"效应)已经被各国经济学者探究了半个多世纪,但截止到目前,还没有文献基于Becker—Mulligan(1997)的贴现偏好进行理论分析,并且目前所有的研究均是考虑政府使用资源的确定性状态.对此,本文基于Becker—Mulligan(1997)的贴现因子讨论是否存在"H—L—M"效应,并比较了政府不同财政运转效率的结果.研究发现:在Becker-Mulligan(1997)贴现偏好下,贸易条件恶化将会导致经常账户出现盈余;而贸易条件恶化时,政府财政运转效率对于经常账户的重新平衡具有"加速"作用.
南京财经大学 2021-05-0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为了规范和加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的作用,保障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根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24-12-17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实施意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激励创新和赋能产业相结合、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有效利用专利的权益纽带和信息链接功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打造专利成果高质量产出、市场化配置、体系化服务的创新生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04-18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长沙市岳麓区,占地面积760.35亩,与长沙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国际新城毗邻而居,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省财政厅协管的全日制财经类本科院校。学校是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是“大数据国家标准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单位”(全国四所试点高校之一)、“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和“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源于1933年创办的“私立厚生会计讲习所”(民国时期湖南办学历史较早的私立中等会计专业学校),此后,相继经历了“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湖南省财政学校”“湖南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湖南省财贸学校”“湖南省财政会计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名的变革。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20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发文,决定从2020年起,我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发展定位清晰。学校以财经教育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发展定位为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一流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为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财经特色鲜明。学校设有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厚生国际教育学院、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等14个二级院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大门类;开设有38个本科专业,以财经类专业为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土地资源管理、工程造价、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其他专业也不同程度突出财经特色,其中,2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财政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科(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应用特色学科;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近1.4万人。师资力量厚实。现有在职教职工815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21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80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学术型)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2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十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科研提高迅速。学校强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 1 个省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厅级研究基地和 17个校级研究机构。其中,全国地理类权威期刊《经济地理》是CSSCI重要来源期刊,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师均到账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5项。国际化进程快。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的旧金山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41所国(境)外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多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递增式选派师生赴国(境)外开展访学、研修、培训、联合培养、交换等;开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并招收语言进修和学历教育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出色。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明确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基于“正德厚生”文化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并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加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了通识教育,夯实了专业基础教育,优化了专业教育,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了劳动教育,突出了财经特色;全面加强了学分制改革和网上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辅修制、实验室开放制和网上学分认定制度;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大学体育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了“三学期”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办以经济学、管理学和人文科技素质提升为主的海内外名师双语课程,着力打造财经教育高地;开展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新增财政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专业“厚生班”招生,旨在培养一批有志于本领域内继续深造或学术研究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学校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建设了8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网络示范课程,7门校级双语课程,新建了410门网络课程。有湖南省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近三年,在校学生参加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奖项60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多项,在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稳居同类院校前列。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既有大学生学术科创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风采月等传统品牌,又有由“读百部名著”工程和“赏百部佳片”工程构成的“双百工程”以及“正德讲堂”“厚生讲坛”等全新校园文化品牌,还有“三下乡”“大手牵小手”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活动形式多样,有辩论赛、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学习实践等。目前,学校有财院大学生合唱团、校艺术团以及啦啦操协会等在册学生社团及协会50多个,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是发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招生就业火热。历年来,学校考生报考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并已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十分受欢迎,就业情况好。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湖南的财政、会计、金融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和社会各界的反映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上进的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基础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和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智慧校园项目基本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万余册、电子图书53万余册、年订阅杂志1000余种;建有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体育配套设施完备;学校新工(文)科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蓄势待发。学生生活条件良好,校园食堂安装了中央空调,学生宿舍全部配备WIFI、空调、洗衣机、直饮水、热水等,建有2栋15层功能齐全的电梯楼学生公寓,普寝进行了装修和公寓化改造。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面向未来,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始终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强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一流本科院校,致力于早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大学。 (2020年7月更新)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2021-02-01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成效如何?怎样贯彻落实好科技领域的改革任务?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将从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新华社 2024-07-3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