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MKRB-Y8机床上下料机器人工作站
该设备是培训数控机床上下料机器人操作技巧的一个工作站,通过它能够了解机床上下料机器人系统的基本构成,学习掌握机器人在机床上下料的基本功能,包括由机器人上下料搬运、原材料仓储、加工在线视觉检测、成品库仓库、通讯、多工装夹具快速切换等功能。该设备由上下料工业机器人、原材料仓库、视觉检测、成品仓库、快换装置等组成。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2-11-07
MKRB-Y2激光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MKRB-Y2激光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主要由焊接机器人、变位机、激光器、激光电源、控制系统、激光指示定位系统、光纤传输及聚焦系统、冷却系统等组成一套智能激光焊接机器人工作站。 工作站激光电源采用最新型基干触摸屏操作控制的智能化高精度恒流型开关电源,内部采用基干FPGA和ARM的嵌入式结构,控制部分是基于Linux内核操作系统,外部显示配置彩色触摸屏,提供了水温、水压、缺相、过流、过压等多种故障报警功能,通过触摸屏界面可以实现对多种激光波形和参数分段进行编程,人机界面美观大方,功能强劲,质量可靠,各种技术指标参数处干同行业技术领先水平。基于工业控制现场总线的数据通讯,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2-11-07
MKRB-Y3激光切割机器人工作站
MKRB-Y3激光切割机器人工作站主要由切割机器人、伺服变位机、光纤激光切割电源、机器人激光割枪系统、安装框架、冷水机系统、集成控制系统等组成。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跟人工作业相比,其效率,质量,稳定性等有很大提高。 三维光纤激光切割机器人系统是一种可对不同度的金属板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柔性切割的先进的激光切割设备,其利用工业机器人灵活和快速的动作性能,根据用户切割加工工件尺寸的大小,通过将机器人进行正装或倒装,并针对不同产品、不同轨迹进行示教编程或离线编程,通过光纤激光切割头对不规则工件进行三维切割;利用光纤将激光传输到切割头上(光纤激光切割头上配备专用光纤随动装置和光路传输装置),再利用聚焦系统进行聚焦,可对多种三维金属板材进行多方位的切割。根据金属板材的厚度不同,所选光纤激光器的功率大小也不一样,对不同功率的激光器配备制冷量不同的冷却系统,以保障激光器的正常工作。本套三维光纤激光切割机器人系统作为激光应用技术的高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干汽车制造行业加汽车零部件、汽车车身、汽车车门框、汽车后备箱,汽车车顶盖等各个方面。本套系统可以代替了传统的加工方式,降低了模具投资,大大缩短了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配套商的开发周期,提高加工效率和切割工件的精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是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配套商提高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2-11-07
MKRB-Y4电弧增材制造机器人工作站
机器人打印3D工作站六轴关节机器人,数字化焊接电源,推拉丝焊枪与防碰撞装置、3D离线编程软件、铣削减材系统、移动式煌接除尘器、3D柔性连接平台、控制系统、防碰撞焊枪、移动烟尘净化器、安全围栏等组成一套智能3D增材制作机器人打印工作站,可广泛用于有色金属的3D成型打印及工艺试验。满足教学需求,方便实际应用的高配置型机器人3D接工作站。本工作站按照企业应用要求:标准模快化设计,通过学习机器人工作站结构,配置选型、控制原理,PLC控制原理与编程,以及系统之间的通讯、3D打印工艺分析、工艺评定,工装设计原则、机器人外部轴的添加与联动。安全防护、1/0通讯、程序数据、程序编写、硬件连接、通讯方式设定。掌握机器人编程操作、M参数设定、工装设计基础、变位机选型与通讯。适合中高职、本科院校自动化、焊接及材料成型类相关专业《金属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与控制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金属3D打印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教学,提供机器人的编程、维护、焊接工艺的编制、工作站的项目设计及项目管理全方位实训与工艺试验论证。使用KRL结构模式设置可快速编写打印程序。将零件的三维模型输入到计算机3D打印制造软件中,由软件通过几何层面的分析,确定增材制造的策略,数模分层切片,多种加工策略,包括增材和减材制造的交善时机,并生成多种加策路和加工代码。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2-11-07
MKRB-J2 SCARA机器人基础实训工作站
本平台属于工业机器人的综合技能训练培训的教学设备,结构紧凑,功能丰富,可实现工业机器人的搬运、码垛、立体仓储、打磨和模拟焊接等功能。 平台采用工业标准件设计。各组件均安装在高强度铝合金型材桌面上;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执行机构相对独立,可以实现对工件的螺丝拧紧,搬运、码垛、装配等操作和模拟仿真,通过此平台进行SCARA机器人结构,运动学,算法分析与设计,控制原理、力传感原理、PLC控制原理与编程以及系统之间的通讯,检测,交互控制理论,机器人基础操作、I/O 通讯,程序数据,程序编写、硬件连接、力觉调试、通讯方式设定等多方面操作学习。
宁波摩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2-11-07
202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场监管工作专家组现场监管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专家组重点对学校职称评审工作的政治方向、评审制度、评审程序、评审结果、特色与创新工作等进行了考察。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待遇与社会保障处处长何一帆、副处长张艳,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吴英策参加上述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9-14
专家报告荟萃㊶ |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俞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代诠释
第三届高校心理健康创新发展论坛是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同期学术活动。期间,俞国良教授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代诠释》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他指出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在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2
专家报告荟萃㊸ | 北京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李旭珊: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届高校心理健康创新发展论坛是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同期学术活动。期间,李旭珊主任以《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她提出,数字化时代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共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4
室燃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焚烧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燃炉共处置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炉膛下部布置有燃烧器、雾化燃烧器、燃烬风口,炉膛上部炉墙布置有水冷壁并与尾部烟道相连,炉膛底部布置有排渣装置;固态危险废物和煤分别储存在固态危险废物料仓和煤仓内,通过给煤机送入磨煤机制粉并由一次风机送入固体进料口,二次风由二次风机送入固体进料口助燃;液态危险废物料罐、液态危险废物给料泵、液体进料口顺次相连。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现有室燃炉进行危险废物的共处置焚烧,降低危险废物无法及时处理而产生的贮存费用及环境风险,有效缓解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
浙江大学 2021-04-13
3S实验室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1. 痛点问题 科创产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体系中举足轻重,各类高校、研究院所、科创园区、高新产业园区的相关企业实验室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实现我国创新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石。尽管研发实验室相较工业企业危险源体量小,但是危险源种类复杂(不仅限于危化品、放射性物质、病原微生物、特种设备等),探索性强,实验内容变更频繁,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我国的研发实验室存在系统性风险,实验室事故屡见不鲜,且存在群死群伤的可能性。典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缺标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具有“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特点。各行业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践做法各不相同,但都不能适应研发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需求,导致研发实验室领域缺少有针对性的、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规范和工具。 “关注弱”,实验室安全风险特点与生产现场安全风险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和行业将安全监管的重点聚焦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下,实验室安全运行及管理长期游离于重点监管领域外,实验室内危化品存量、实验内容等底数不明,政府监管缺位;相当比例的实验室从设计建设初期即缺少评估与监管,导致其“先天”存在安全隐患。 “难度大”,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实验室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支撑力量,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技术的探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风险复杂多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机制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监管,破解初创研发型小微企业监管困局,预防事故发生越来越成为政府部门的难题和挑战。 2. 解决方案 通过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团队在十余年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实验室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具有状态检视、安全培训、实验室准入、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和资产管理及统计等功能。以技术手段促进管理,以人为本,以过程管理为抓手,把安全事故的事后处理转变为安全隐患的事前预警,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清华大学 2022-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8 109 110
  • ...
  • 182 1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