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
技术原理: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综合应用智能建模与优化算法、可视化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多维空间的数据降维映射在二维平面上,并生产目标函数的等值线,据此,可从二维平面上直观看到整个数据空间的超几何特性,并看出最优点和最优区域。 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优化技术,它具有其它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智能可视化优化软件IVOS,中国软件著作权No.2011SR013087)。  功能与特性: (1)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 对单目标优化问题,可确定出平稳的优化区域或最优点; 对于多目标的优化问题,可以确定出兼顾多个目标的满意区域; 对有指标控制(或约束)的优化问题,可确定出满足控制指标的优化区域。 (2)确定优化方向: 当最优点不在数据集空间时,可从映射平面上直观看出最优方向,并确定出沿此方向上推进时哪些变量在起主要作用。 (3)利用优化区域调整优化点:当某些优化参数对优化目标有重要影响,但它们的值又不可控时,可通过调节其它可控参数,使优化点在优化区域内移动到另一点。这种特性对于原料性质时常变化的反应过程的优化非常有用。 (4)特别适用于复杂反应单元(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加氢精制、乙烯裂解、以及其它装置的反应单元)的反应产物的分布优化。 该技术是武汉理工大学鄢烈祥教授创立,研究团队近10多年来的研发成果。凝结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5-11
智能漏电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介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漏电保护死区等技术难题,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核心技术在多家企业应用,总体技术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同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目在消除漏电保护死区和自适应漏电保护等方面有创新,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技术特点1. 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新原理,率先建立了故障漏电动作与已存在的剩余电流无关的漏电保护模型;2. 针对电网正常漏电电流随气候条件、用电设备及运行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特点,率先提出漏电动作阈值的浮动新技术;3. 提出剩余电流的直观描述新方法,率先实现了三相等效漏电电流的相量显示;4. 提出基于剩余电流变化量法的漏电保护特性测试新方法,对现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补充与完善;5. 研制出智能漏电保护新产品,消除漏电保护死区、实现自适应漏电保护和漏电电流相量显示,研制的智能漏电断路器具备自动重合闸功能。6. 建立漏电保护监控管理系统,编制控制软件,构建监控管理平台。“漏电保护无死区”发明专利漏电保护自动跟踪保护”发明专利智能漏电继电器软件著作权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数字化智能设计技术
项目针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锻造技术 专家知识集成到设计系统中,实现了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对各种叶片, 各种工艺要求的截面余量加放,实现了自动判断修型位置、型线特征,自动偏置 曲线或重新构造,自动光顺及形成截面型线;通过自动拉锻件飞边,构造锻模仓 部和桥部,实现了由叶片锻件实体自动驱动生成叶片锻造模具实体及切边模具实 体,同时也实现了模具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将基于零件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应 用到叶片夹具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经验有效继承;利用二次开发应 用程序可修改相应的参数,并能方便的实现叶片夹具三维模型的快速生成和工程 图的快速生成功能;基于专家系统技术来对叶片夹具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叶 片制造过程的工装夹具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开发了快速自动化设计软 件,缩短了叶片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正确率,实现 了设计规范化、标准化。 
江南大学 2021-04-11
数控加工设备智能监控技术
智能加工技术可以提高传统机械加工设备的适用寿命、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此,本项目为了保     证机械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和零件机械性能,利用压电驱动技术和柔性铰链技术设计三自由度的智能柔     度可控精密工作台,通过主动在线监测切削  / 磨削力调整工作台三个自由度方向的柔度,补偿加工工艺系统因弹性变形导致的加工误差;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对加工过程进行智能监控,快速判别加工异常  状态,保证加工过程平稳运行和提高机床使用寿命;利用阻尼减振技术提高切削加工系统抗振性能,降  低动态切削力以保证零件加工表面质量;建立数字化加工车间质量及加工设备运行状态网络智能监控系 统,实现设备状态和产品质量信息的有效融合,保证设备使用率和产品质量。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数字化智能设计技术
项目针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锻造技术 专家知识集成到设计系统中,实现了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对各种叶片, 各种工艺要求的截面余量加放,实现了自动判断修型位置、型线特征,自动偏置 曲线或重新构造,自动光顺及形成截面型线;通过自动拉锻件飞边,构造锻模仓 部和桥部,实现了由叶片锻件实体自动驱动生成叶片锻造模具实体及切边模具实 体,同时也实现了模具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将基于零件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应 用到叶片夹具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经验有效继承;利用二次开发应 用程序可修改相应的参数,并能方便的实现叶片夹具三维模型的快速生成和工程 图的快速生成功能;基于专家系统技术来对叶片夹具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叶 片制造过程的工装夹具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开发了快速自动化设计软 件,缩短了叶片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正确率,实现 了设计规范化、标准化。 
江南大学 2021-04-13
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技术
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技术,开发了复杂装备远程诊断与智能维护系统、嵌入式数控系统在机监测系统、动车组远程诊断及虚拟维修维护系统等,可用于数控等复杂装备的在线在机监测、复杂装备的远程智能诊断、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高速列车远程诊断与虚拟维护、高速列车故障统计与分析,据此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并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承担了“动车组远程诊断及虚拟维修维护—信息分类和数据提取”、“动车组运维故障统计分析系统”、“动车组典型零部件可靠寿命预估方法研究”等项目。 动车组远程诊断及虚拟维修维护系统 复杂装备远程诊断与智能维护系统
天津大学 2023-05-12
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技术
智能诊断与动态测控技术,开发了复杂装备远程诊断与智能维护系统、嵌入式数控系统在机监测系统、动车组远程诊断及虚拟维修维护系统等,可用于数控等复杂装备的在线在机监测、复杂装备的远程智能诊断、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与维护、高速列车远程诊断与虚拟维护、高速列车故障统计与分析,据此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并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承担了“动车组远程诊断及虚拟维修维护—信息分类和数据提取”、“动车组运维故障统计分析系
天津大学 2021-04-14
西兴技术智能语音系统
项目背景:西兴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是基于语音输入的新 一代交互模式,通过说话就可以得到反馈结果。语音技术实 现了人机语音交互,使人与机器之间沟通变得像人与人沟通 一样简单。语音技术主要包括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两项关键 技术。让机器说话,用的是语音合成技术;让机器听懂人说 话,用的是语音识别技术。此外,语音技术还包括语音编码、 音色转换、口语评测、语音消噪和增强等技术,有着广阔应 用空间。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当麦克风和信号源距离太远 时(比如 10m、20m 距离),录制信号的信噪比会很低,算法 处理难度很大,需要提供协助。2.如何实现回声消除:近场 环境下,播放音乐或是语音播报的时候可以按键停止这些, 但远场环境下想要通过语音控制,必须得实现回声消除。3. 如何实现低信噪比和混响:远场环境要求拾音麦克风的灵敏 度高,这样才能在较远的距离下获得有效的音频振幅,同时 近场环境下又不能爆音(振幅超过最大量化精度)。这样的 环境下,噪音必然会很大,从而使得语音质量变差,即 SNR 降低。 
西兴(青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21-09-10
焊接结构内外一体化智能检测装备与自主评估技术
焊接作为工程机械领域的关键技术,直接决定着国之重器的安全可靠性。目前,智能焊接与检测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售后服务难以保障。对于大型、复杂焊接结构,焊后焊缝质量智能检测在整条焊接产线上属于空白。本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大型焊接结构内外一体化智能检测装备及软件,部分高端装备达到国际水平,建成了国内首条内外一体化焊接智能检测与评估生产线,在徐工挖掘机上获得应用,并在央视CCTV2制造中国节目中播出。 图片 内外一体化焊缝智能检测与评估生产线获央视CCTV2报道
吉林大学 2025-02-10
技术需求: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技术
综合利用视觉识别、扫码装置、数据读取/传输/保存/分析系统、转运单元控制等模块有效实现禽类宰杀工厂的智能化生产及管理。
青岛锐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2021-06-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835 83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