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科技零件套装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描述:731个 零件,包含基础结构:连接线、齿轮、齿条、轮皮、轮毂、积块板、传动胶圈、离合器,差速器、万向轴等等。可完成专业的机械结构、齿轮传动、模型搭建,使用该套装学会并领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另外可搭配KJ021-动力套装一起使用可完成电动的功能。 产品图片如下图:
广东乐博士教育装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与直接加工技术
项目简介 针对制约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发展与提升的复杂关键零部件再设计与快速加381 工等技术瓶颈,以影响整机性能的机械装备凸轮、汽轮机叶片、螺杆压缩机转子、 增压器叶轮等为研究对象,着力构建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技术与数据点 云直接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使再设计效率和直接加工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技术 水平和产业化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和应用的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1)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的高精高效数字化技术。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和 遗传算法的多特征测量路径规划技术、曲率连续自适应测量技术、BP 人工神经 网络重定位技术、Delaunay 半径补偿技术等,开发了“复杂未知自由曲面三维智 能测量系统”,为高精高效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2)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曲线曲面控制顶点光顺技术。针对传统光顺算法计算 效率极低,细节难于保留等问题,研究了二进小波多分辨快速光顺技术和有理数 尺度小波的任意分辨率光顺技术,首创了“曲线曲面多分辨分析光顺系统”,兼 顾了光顺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3)复杂零件的三维再设计质量控制技术。针对多分辨光顺尺度无法确定, 光顺效果评判手段有限等难题,研究了基于线性假设和逆问题的多分辨光顺精度 控制技术、基于极限反射法的曲面品质分析技术,开发了“极限反射法曲面品质 分析系统”,实现了光顺尺度的快速反算,消除了视点和光源对评判结果的影响。 (4)双映射法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针对 CAD 建模及传统数控加工所引起 的累计误差,研究了双映射散乱点云结构拓扑技术、数据点云全干涉检查技术、 无干涉刀具加工路径规划技术,开发了“数据点云直接刀具规划与加工系统”, 实现了数据点云的直接加工,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效益分析 项目研究成果使系统的测量精度提高了 1 个数量级,测量效率提高了 3 倍以 上,再设计周期缩短了 30%,在机床允许条件下,未知原型零件的直接加工精度 可达μm 级。项目成果在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无 锡沃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得到成功应用,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 7 项,软件 著作权 7 项,发表论文 64 篇,SCI 收录 9 篇。 应用情况 本成果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实力与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和核心竞争力。首创的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缩短了企业的工艺流程,提升了 产品的加工效率与制造精度,降低了废品率,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同样382 有显著作用。项目在机械装备行业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江南大学 2021-04-11
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与直接加工技术
项目简介 针对制约我国机械装备行业发展与提升的复杂关键零部件再设计与快速加381 工等技术瓶颈,以影响整机性能的机械装备凸轮、汽轮机叶片、螺杆压缩机转子、 增压器叶轮等为研究对象,着力构建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再设计技术与数据点 云直接加工技术的集成创新,使再设计效率和直接加工精度得到极大提高,技术 水平和产业化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和应用的领先水平。 技术指标 (1)未知自由曲面复杂零件的高精高效数字化技术。研究了基于蚁群算法和 遗传算法的多特征测量路径规划技术、曲率连续自适应测量技术、BP 人工神经 网络重定位技术、Delaunay 半径补偿技术等,开发了“复杂未知自由曲面三维智 能测量系统”,为高精高效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2)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曲线曲面控制顶点光顺技术。针对传统光顺算法计算 效率极低,细节难于保留等问题,研究了二进小波多分辨快速光顺技术和有理数 尺度小波的任意分辨率光顺技术,首创了“曲线曲面多分辨分析光顺系统”,兼 顾了光顺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3)复杂零件的三维再设计质量控制技术。针对多分辨光顺尺度无法确定, 光顺效果评判手段有限等难题,研究了基于线性假设和逆问题的多分辨光顺精度 控制技术、基于极限反射法的曲面品质分析技术,开发了“极限反射法曲面品质 分析系统”,实现了光顺尺度的快速反算,消除了视点和光源对评判结果的影响。 (4)双映射法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针对 CAD 建模及传统数控加工所引起 的累计误差,研究了双映射散乱点云结构拓扑技术、数据点云全干涉检查技术、 无干涉刀具加工路径规划技术,开发了“数据点云直接刀具规划与加工系统”, 实现了数据点云的直接加工,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效益分析 项目研究成果使系统的测量精度提高了 1 个数量级,测量效率提高了 3 倍以 上,再设计周期缩短了 30%,在机床允许条件下,未知原型零件的直接加工精度 可达μm 级。项目成果在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和无 锡沃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得到成功应用,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 7 项,软件 著作权 7 项,发表论文 64 篇,SCI 收录 9 篇。 应用情况 本成果有助于提升企业研发实力与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和核心竞争力。首创的数据点云直接加工技术,缩短了企业的工艺流程,提升了 产品的加工效率与制造精度,降低了废品率,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同样 有显著作用。项目在机械装备行业有极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江南大学 2021-04-13
镁合金壳类零件非铬酸盐表面改性技术
技术原理 :本成果采用磷酸盐表面处理,镁合金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 后,将其浸渍在盛有主要由磷酸盐组成的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在镁合金 表面生成一层化学转化膜,然后再在化学转化膜表面进行涂装,形成一层 涂膜。 技术特点 :工艺简单, 成本低, 它对环境无污染, 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节省了能源;将拉法测试化学转化膜附者力方法运用于镁合金表面处理, 并量化其指标,在国内属首创。 市场预测: 该项目研究的非铬酸盐处
南昌大学 2021-04-14
复杂曲面零件非接触式三维匹配检测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杂曲面零件非接触式三维匹配检测优化方 法,包括:对待检测的复杂曲面零件 CAD 模型与扫描模型执行采样; 将复杂曲面零件 CAD 模型与扫描模型执行重心对齐;计算复杂曲面 CAD模型与扫描模型之间的对应点对;基于布谷鸟算法得到转换矩阵; 根据转换矩阵更新复杂曲面零件的扫描模型;复杂曲面零件扫描模型 与 CAD 模型之间执行匹配误差计算,并执行迭代更新。通过本发明, 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计算收敛速度慢、且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 并尤其适用于大型复杂曲面零件如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高精度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科技小零件套装
产品详细介绍 产品详情:KJ016科技小零件套装               针对补充;易损;易丢失;使用率高的科技小零件。  产品图片如下:
广东乐博士教育装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精密锻造成形加工技术
项目概况 军事工业中的弹药部件、微波通讯器材中的壳体、汽车中的安全气囊、压缩机中的涡旋壳体等都属于铝合金壳体类零件。这些铝合金壳体都是具有异型型腔的盲孔类零件,其尺寸精度要求高、内孔型腔复杂和光洁度要求相当高,而且内孔侧壁与底面相交部分的圆角半径极小,内孔侧壁相交部分的圆角较小。 对于形状复杂、型腔深度较浅的盘状类铝合金壳体以及型腔深度较深的筒形类铝合金壳体,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工艺及模具等成套加工技术在硬铝合金如2A12、锻铝合金如6063和6061、超硬铝合金如7A04等铝合金壳体的大批量工业生产上获得了应用,达到了高效、经济、精密制造加工的目的。主要特点 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加工技术为军事工业、通信器材和汽车等装备上使用的量大、面广的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精密制造提供坯件,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关键技术。它解决了我国国内在汽车、通用机械、微波通信、军事工业等生产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数控加工方法加工这类铝合金壳体中存在的材料消耗大、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生产周期长和制造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为铝合金壳体零件的生产提供一种实用、可靠、高效、经济的制造工艺。技术指标 对于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来加工这类壳体,这种加工方法可以得到合格的铝合金壳体;但该加工方法的材料利用率极低、生产效率低(只能采用小直径的铣刀,因此每次机加工量较小,需要很长的加工时间)、能源消耗大、生产周期长以及制造成本很高,因此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大、产量不高,难于同国际相关行业竟争。 国内有些企业曾采用精密压铸技术来生产这类铝合金壳体,但由于压铸的铝合金壳体的内孔型腔光洁度差、壳体内始终存在着气孔和夹杂等铸造缺陷,使铝合金壳体的机械性能大大降低;难以达到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 采用精密锻造成形工艺进行铝合金壳体类零件的生产,具有如下技术优势:(1) 壳体组织致密、表面光洁;(2) 材料利用率高,可达到70%~90%;(3) 生产效率高,可班产1000件~1500件。(4) 尺寸一致性好;(5) 设备投资少。市场前景 该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节约贵重的铝合金材料,又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工工序,能显著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基于电场性质的复杂曲面零件尺寸三维匹配检测方法
本发明属于零件加工误差检测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电 场性质的复杂曲面零件尺寸三维匹配检测方法,包括:对待测零件执 行扫描测量获得测量点云,并将设计模型与测量模型统一到同一坐标 系内;将两个点云定义于带电体电场,并赋予一定量的电荷;以坐标原点作为试探电荷,分别计算设计模型和扫描模型在试探电荷处的电 势大小;通过计算两片电子云重心邻域内各点的电场强度,并根据奇 异值分解求得刚体转换矩阵;以此更新测量电子云,并循环计算两片 电子云在原点处的电势差,直至满足终止条件。通过本发明,能够有 效解决现有匹配技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烧结零件密度测试仪
产品详细介绍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是一款可同时测量固体密度和液体密度、浓度的仪器,  固体形式:依据ASTM D792、GB÷T 1033、JIS-K-6268、、HG4-1468、ISO 2781标准。采取阿基米得原理浮力法,正确、直读量测数值。  液体形式:依据GB÷T5526、13531、15223、JIS、ISO标准。运用阿基米得原理的浮力法、水中置换法,疾速、直读读出液体绝对密度值。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玻璃工业、液体、化工溶液、增加助剂等新资料钻研试验室等。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参数:型 号:   DX-300      DX-600测量规模: 0。005-300g 0。005-600g密度精度: 固体形式:0。001g÷cm3液体形式0。001g÷cm3测试品种: 固体、橡胶、浮体、液体等测量形式: 固体体形式:可用于测试固体资料视密度、体积、混杂比,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等。液体形式:可用于测试液体密度、浓度。可测真溶液、疏散液、悬浮液、乳状液、稀薄液、浆液等所有具备活动性的液体参数设定: 温度弥补设定、溶液弥补设定打印机设定: 标准RS-232接口,可选购打印机不便地将屡次测量后果打印输入L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规格:名 称: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型 号: DX-600实用于: 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玻璃工业、液体、化工溶液、增加助剂等新资料钻研试验室等。原 理: 固体形式:依据ASTM D792、GB÷T 1033、JIS-K-6268、、HG4-1468、ISO 2781标准。采取阿基米得原理浮力法,正确、直读量测数值。液体形式:依据GB÷T5526、13531、15223、JIS、ISO标准。运用阿基米得原理的浮力法、水中置换法,疾速、直读读出液体绝对密度值。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功用特征:  ●固体体形式:可用于测试固体资料视密度、体积、混杂比,实用于测量橡胶、塑料、塑料颗粒、电线电缆、轮胎、粉末冶金、精细陶瓷等。  ●液体形式:可用于测试液体密度、浓度。可测真溶液、疏散液、悬浮液、乳状液、稀薄液、浆液等所有具备活动性的液体   ●针对生胚、毛坯件,如:磁芯生胚、陶瓷毛胚、粉末冶金生胚件等遇水易崩溃的产品,可采取硅油或许煤油当媒介液,疾速读取其比重值  ●具备温度和溶液弥补功用,采取大水槽设计,下降吊栏线的浮力所形成的误差。  ●标准的RS232数据输入功用,可随便的衔接PC和打印机。  ●蓝色背光液晶显示。  ●采取美国出口镀金陶瓷传感器。  多功用固体、液体两用密度测试仪操作步骤: ①、将待测固体样品放至密度计测量台上,稳固后按“Memory”键记忆空重(样品在空气中的分量)。 ②、将待测固体样品放入水中的吊篮上,稳固后按“Memory”键记忆水重(样品在水中的分量),仪器立刻间接显示所测固体样品的密度;按“F”键切换数值,顺次显示所测固体样品的密度、体积。
厦门群隆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用于轴类零件尺寸测量的传动测量装置
用于轴类零件尺寸测量的传动测量装置,本实用新型属于轴类零件检测设备,解决现有基于机器视觉的尺寸测量设备使用不方便、精度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钣金外壳及其内的水平基座、支架、视觉系统、步进电机、滚珠丝杠、定位夹具和拖链,支架固定于水平基座上,视觉系统固定于支架上,滚珠丝杠位于支架的两条立柱之间,滑台与滚珠丝杠的滑块固连,定位夹具的组成部分分别固定于滑台和滚珠丝杠端部。定位夹具完成对轴的定位和夹紧,轴类零件在视觉系统下方做直线运动,只用一个工业相机即可测量较长的轴类零件,具有高效、稳定、高精度的特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5 5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