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
模态
皮肤三维CT 系统
皮肤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主要负责人体内部与外部的隔离与沟通,起到保护体内环境、排汗和感受外部刺激的功能。由于直接接触紫外光、化学物质等,皮肤的病变机率非常大。皮肤病能给患者带来瘙痒、疼痛、及各种美容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皮肤病的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一种多
模态
触觉感知装置
01. 成果简介 本成果涉及一种多模态触觉感知装置,属于机器人传感器技术领域。与人类相似,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最真实、稳定、便捷的方式便是通过机器人手触摸,机器人手的感知能力决定了机器人是否能够正确认知外界环境以及机器人的操作精度、成功率等。在新一代机器人手中,传感装置已逐渐趋于阵列化、多功能化和集成化。目前常见的触觉传感器有压阻式、电容式、光电式等,它们都存在密度难以提高、电路处理复杂等问题。为了克服以上不足,近年出现了基于视觉的触觉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信息丰富等优势。目前基于视觉的触感装置仍存在性能提升空间。 本项目将感温变色油墨材料应用于触感装置,感知机器人操作过程中的温度[1]。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微视觉的触觉三维力检测方法,通过采集触觉接触区域内弹性体的形变图像的变化,采用一系列图像处理方法,并且使用神经网络拟合的技巧,定性并且定量的刻画物理世界中的触觉、滑觉等,从而提供了一种多模态触觉感知装置,可以得到三维接触力、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及纹理等多种模态信息[2]。本装置打破了传统触觉感知装置单模态信息采集的现状,可在同一感知装置中集成受力、纹理、温度等信息的测量,检测触觉、滑觉、压觉三维接触力,获得高精度的接触纹理信息,实现了多模态信息的测量,并将这些信息综合到对一个物体的识别、抓取操作中,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本装置具有实时性好,检测稳定,检测误差小,检测精度高的优点。 图1. 基于微视觉的多模态触觉感知装置结构图图2. 结合多模态触感装置的机械手02. 应用前景 本成果技术可应用于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人机协作、医疗康复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03. 知识产权 本成果核心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04. 团队介绍 项目团队致力于研究具备自主决策和学习能力的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系统。团队包括孙富春、方斌、刘华平、宋亦旭四位教师,专注智能机器人灵巧精准操作研究,研制了拟人触觉的传感装置、多模态穿戴交互装置、残疾人假肢灵巧手、仿人感知灵巧手和变刚度软体手,在本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获得IROS2016机器人灵巧操作比赛冠军、IROS2017服务机器人操作比赛亚军、WRC2016最佳科技创新奖等。同时团队和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成立了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研究中心,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05.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06. 联系方式 邮箱:liuyi2017@tsinghua.edu.cn, fangbin@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2021-04-13
多
模态
医学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发
1.痛点问题 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医学图像、电子病历、生命组学等多种类型的医学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刻画。因此实现多模态临床医学数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分析,有利于推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医疗资源在空间上分配不均。某些科室如影像科、病理科有较大的医师缺口,供需矛盾突出。这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也造成了医生工作负担加重,患者等待检查结果周期变长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情况下,短期内无法通过培养更多的新医生来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 为缓解上述问题,目前已有企业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疗产品,但这些产品大都针对单一模态的医学数据,无法从整体的视角进行辅助诊断和决策,辅助诊断的准确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以上痛点问题和产业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一套有效的多模态医学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应用“多模态医学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模式,缓解当前医疗资源供需紧张的社会问题。 2.解决方案 本项目旨在研发对多模态医学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分析的人工智能方法。处理的数据类型包括:患者的医学图像、电子病历、生命组学等多种模态的医学数据。针对医学图像数据,构建目标检测与分割、特征提取、相似图片检索等智能化算法;针对电子病历数据,构建分词、医学实体识别和标准化算法;针对生命组学数据,研究基因突变致病性预测的深度学习算法。上述多模态医学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为基础,研发多模态医学数据智能分析的系列软件产品,为医院提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应用产品。 3.合作需求 寻求与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耗材企业、远程病理运营企业开展相应的合作。
清华大学
2022-10-09
多
模态
皮肤三维CT 系统
皮肤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主要负责人体内部与外部的隔离与沟通,起到保护体内环境、排汗和感受外部刺激的功能。由于直接接触紫外光、化学物质等,皮肤的病变机率非常大。皮肤病能给患者带来瘙痒、疼痛、及各种美容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因此,皮肤病的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
2021-04-11
多
模态
感知复合机器人
Anter是以安全协作、自主运动、智能感知、行为决策为核心功能的多模态感知复合机器人。她开创了机器人协作、运动、感知决策的柔性工作模式,摆脱传统机器人位置固定、任务固定的结构化环境工作方式,适用于科研教育、工业移动作业、物流分拣、仓储管理、安防巡检、医疗服务、智慧零售等领域。
湖南瑞森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1-02-01
轻
、重颗粒(飘浮、悬浮颗粒)同时分离技术
废水、污水及海水处理中经常存在同时分离重质颗粒和轻质颗粒的问题。液固分离的主要方法是离心和过滤,一般情况下,能靠离心分离解决,不采用过滤分离方式。这是因为采 用过滤方式的系统复杂、运行阻力大,特别是处理细小颗粒时,返清洗频率高,降低生产率。传统的离心分离技术一般情况下仅是靠颗粒和水的密度不同、产生的离心力不同,而将 密度大于水的重质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密度与水接近或密度小于水的轻质颗粒,只能依靠 过滤方式分离。基于本项目研发成功的轻重颗粒同时分离技术所制造的广谱密度颗粒分离器, 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场的特点,能将密度大于水和密度小于水的颗粒同时分离出来。不仅如此, 同时还利用了旋风分离器减阻技术,使该颗粒分离器的压力损失明显小于水力漩流器等同类 产品。另外,采取空间交错布置形式,使该广谱密度颗粒分离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清华大学
2021-04-11
轻
合金上耐磨涂层的硬质阳极氧化技术
本项目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铝合金机匣变色、耐磨性不够高等困扰企业多 年的技术难题,经过工艺改进和优化,开发出了纳米尺度阳极氧化新技术,解决 了铝合金机匣变色的技术难题。近5年来,采用纳米阳极氧化新技术处理的铝合 金机匣40余万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每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同时, 在节能排放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轻
、重颗粒(飘浮、悬浮颗粒)同时分离技术
1 成果简介废水、污水及海水处理中经常存在同时分离重质颗粒和轻质颗粒的问题。液固分离的主要方法是离心和过滤,一般情况下,能靠离心分离解决,不采用过滤分离方式。这是因为采用过滤方式的系统复杂、运行阻力大,特别是处理细小颗粒时,返清洗频率高、降低生产率。 传统的离心分离技术一般情况下仅是靠颗粒和水的密度不同、产生的离心力不同,而将密度大于水的重质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密度与水接近或密度小于水的轻质颗粒,只能依靠过滤方式分离。基于本项目研发成功的轻重颗粒同时分离技术所制造的广谱密度颗粒分离器,充分利用了离心力场的特点,能将密度大于水和密度小于水的颗粒同时分离出来。不仅如此,同时还利用了旋风分离器减阻技术,使该颗粒分离器的压力损失明显小于水力漩流器等同类产品。另外,采取空间交错布置形式,使该广谱密度颗粒分离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 小。2 应用说明与传统离心分离技术(如水力漩流器相比)在分离重质颗粒效率相当(如 85%)的同时,还具有不低于 50%分离轻质颗粒的能力。同时因利用了旋风分离器减阻杆减阻技术,该设备阻力比传统水力漩流器降低约 30%、节电约 30%。另外,采用双排高低错落布置形式,设备结构紧凑,处理能力每小时 1000 吨时,设备最大外形尺寸仅为2×1.45×1.68 米。 图 1 采用双排高低错落布置形式的设备3 效益分析在化工、食品、建材、海水净化等多行业都存在轻重颗粒同时分离的问题,即使采用了水力漩流器,因轻质颗粒难于去除,致使过滤分离环节压力很大,成为限制生产率提高的瓶颈。采用广谱密度颗粒分离器,即使还需要配合过滤环节以进一步提高细微颗粒的净化能力,过滤环节的清洗频率及流动阻力都将大大降低,因而降低功率消耗,提高处理能力。
清华大学
2021-04-13
精密
量
测觇标高的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密量测觇标高的装置,包含整合板(1)、可与整合板(1)内螺纹旋合构成而完成棱镜安装平台的棱镜杆(2)及棱镜(4)、可与整合板(1)内螺纹旋合构成而完成整平安装的螺旋杆(3);整合板(1)具有气泡可使用螺旋杆(3)整平。本发明精密量测觇标高的装置构造简单,通用性好,安装要求低,使用操作简单,配合使用该装置可以精确量测出觇标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0
深圳
量
旋科技有限公司
SpinQ扎根于量子计算领域,专注于实用型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相关软件的自主研发,推动量子计算的普及化和产业化,让量子计算改变世界。 公司成立于2018年,核心团队由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滑铁卢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的量子计算专家组成。香港科技大学曾蓓教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公司还拥有一只强大的科学和技术顾问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科学院院士以及世界著名教授。 2019年12月成功研发全球首款桌面型核磁共振量子计算机产品——“双子座”,2020年10月发布最新一代通用量子云平台“金牛座”。漫漫星河,以梦为马,量旋科技致力于量子计算产业化,以双子座和金牛座为起点,未来将推进量子计算产品迭代和实用型超导芯片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为用户提供稳定、易用和高可用性的量子计算全套解决方案。
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0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70
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第62届高博会将于2024年11月重庆举办
2
2024年云上高博会产品征集
3
征集高校科技成果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