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报道华东理工大学在促血管内皮化生物材料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近日,我校材料学院刘润辉教授课题组在促血管内皮化生物材料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成果,通过聚合物策略实现了选择性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促快速内皮化功能。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9-28
《德国应用化学》报道华东理工大学靶向降解膜结合细胞器内蛋白质新策略
近日,药学院钱旭红院士、杨泱泱副教授课题组在蛋白靶向降解策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Targeting DNA Nanodevice for Autophagy-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in Membrane-Bound Organelles”为题发表于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205509),并入选VIP (Very Important Paper)。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9-28
华南理工大学:参与绘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地图” 创新班学子在Nature发表论文
发布了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全身器官百万单细胞图谱。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脑科学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等相关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4-18
《Nature》报道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程斌教授与合作者在量子模拟领域实现突破
强关联体系中的巨大电子库伦相互作用能够诱导产生丰富奇异的量子多体物态,包括非常规超导、莫特绝缘体、维格纳晶体态、非费米液体、量子自旋液体等。
南京理工大学 2022-10-12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体系下电力能源领域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始终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动向,与南方电网等主要电力能源企业在“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建设”四个维度同步推进,形成更加多元、开放、可持续的联合办学格局和体系,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国家特别是南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报道太原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超快混沌物理随机码(密钥)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及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等国际主流学术媒体分别以“Ultrafastall-optical random bit generator”和“Photons can enable real-time physical random bit gener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pp”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认为该技术可消除物理随机码实时产生技术面临的电子瓶颈,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太原理工大学 2022-06-07
武汉大学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有12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硕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5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武汉大学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㊸ | 北京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李旭珊: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届高校心理健康创新发展论坛是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同期学术活动。期间,李旭珊主任以《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她提出,数字化时代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共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4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新华网2016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 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湖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 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坐落在“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理位置优越,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原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6年5月正式更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占地面积1550余亩,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宗旨和“质量求生存、管理求规范、特色求优势、创新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对标国际名校,探索民办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道路,全方位提升学校竞争力,为建设一流民办大学﹑一流应用型本科不懈努力,矢志成为具有华夏特色、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百年名校。 学科专业 学校立足湖北及武汉城市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设36个本科专业,80%以上专业与湖北十大支柱产业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 其中: 信息与通信工程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培育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专业为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660余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双师双能型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特点和应用型培养目标进行因材施教,按照“既有统一要求,又彰显个性;既能保证质量,又各具特色”的思路,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个性发展模块、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和综合教育模块)人才知识体系。 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任教或讲学,委派优秀学生﹑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出国(境)访问或深造。 实践条件 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以学科专业群共享平台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每年投入充足资金,已形成“校内实验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涵盖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现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近100个,与当代集团、武重集团、中冶南方等18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 育人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先后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近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近700人次,获得国家专利70余项。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9个。 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刘普林,“全国优秀村官”许琦,湖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周林峰,作品获中宣部等六部委金奖的杨成佳,“微笑女神”代瑞雪,“校园发明家”刘飞,“设计之星”盛海波等数十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典型。 校园文化 学校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工程、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师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形象标识系统建设与品牌建设工程、校园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特色校园文化研究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校园环境美化工程、经典阅读工程等九大工程。 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扎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华夏讲坛”每年邀请院士、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来校讲学。成立全国第一支民办高校大学生赛艇队。体育舞蹈队屡获国家级比赛冠军。开办有“科技文化节”“英语文化节”“汽车文化节”以及“乘着歌声的翅膀”主题晚会、元旦游园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过70项,“电脑维修”“关爱老人”“外语讲师团”“关爱留守儿童”等服务队已成为校内外志愿服务特色名片。 学生就业 学校以“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重点,不断提升就业工作水平,形成多元、立体、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采取“政策引导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资源帮助就业、创业推动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奖励刺激就业、领导联系就业”八大举措,全方位地推动就业工作开展。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3%以上,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就业统计核查省级免检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愿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学校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免费考研辅导、考研专用自习室,出国学习咨询服务等)。 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首家“湖北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投入原始基金200万元。设立“爱心接力基金”,开展教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一帮一”资助贫困生活动,为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鼓励爱心企业在学校建立助学金,形成“奖、贷、助、勤、补、帮、缓”七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建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网上办事大厅方便学生办理学籍、证件、户籍等事务。 学校荣誉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征兵先进集体”“新华网2016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湖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武汉市社会消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86 18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