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煤的铝甑试验低温干馏炉
产品详细介绍煤的铝甑试验低温干馏炉是本厂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换代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煤矿化验室、煤炭焦化行业及相关教学科研、质量监督等单位,对褐煤和烟煤的焦油产率、半焦产率、干馏水份产率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性能特点: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是一个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性试验,既有结焦性指标焦型的判定,又有干馏产物半焦产率、焦油产率和总水产率的测定。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煤样放在铝甑中,送入预升到专用的干馏炉内,以5℃/min的升温速度隔绝空气加热。技术参数:本干馏炉由炉体、温度控制记录箱(含温度程序控制仪、超温保护装置)、干馏物冷凝收集器等部分组成。;炉体以青铜合金恒温块为核心,由于其良好的导热性,使炉体的各部分温差小于1℃。; 温度程序控制仪按时间设定升温曲线,使其符合GB/T480-2000“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的要求;1炉膛尺寸:直径100mm,高180mm2工作温度:510℃(连续工作)A、 最初15-20 min内应使温度升到260 min;B、 260—510℃期间,升温速度为5℃/min,升温总误差为±5℃;C、 最终温度可达510℃;D、 侧面和底部同时加热。3最高温度:850℃4加热元件:电阻丝5控温方式:可编程控制(518P)6升温速率:≤10℃/min(可调)7热电偶类型:K型8恒温精度:±1℃9炉门结构:翻开式10锥形瓶:容量250ml,冷却水槽垂直方向可调节;11水分测定管:刻度范围为0-5或0-10 ml,分度值0.05 ml。12冷凝管:直管式,冷凝部分的长度不小于300㎜。13工作电源:220V/50Hz14额定功率:3KW15外形尺寸:宽366*深315*高570
上海密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煤的格金试验低温干馏炉
产品详细介绍煤的格金试验低温干馏炉是本厂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换代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煤矿化验室、煤炭焦化行业及相关教学科研、质量监督等单位,对褐煤和烟煤的焦油产率、半焦产率、干馏水份产率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性能特点: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是一个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性试验,既有结焦性指标焦型的判定,又有干馏产物半焦产率、焦油产率和总水产率的测定。根据GB/T1341《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方法》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煤样放在玻璃干馏管中,送入预升到300℃的干馏炉内,以5℃/min的升温速度隔绝空气加热,干馏温度  300-600℃,并且保温15min, 测量半焦产率、焦油产率和总水产率,同时将半焦与标准中的焦型比较确定它的焦型。1炉体用青铜合金铸成,五比二的铜锡比例,使炉体加热效果达到最佳2德国加热棒数列式排列使炉孔温差小于1℃,控温误差小于3℃3 温度控制器: 智能型LED显示4 二根1.2KW加热棒交叉式发热使均热体炉体温度平衡5 控温  误差: ±1℃6 四路同时加热,可同时做1~4个样试验7 具有漏电,断电以及短路保护功能8 额定  功率: 2.4KW 9 工作  电源: AC 220V±10%,50Hz10温度程序控制仪按时间设定升温曲线,记录部分用面板打印机打印11超温报警,试验蜂鸣提示功能,实验完成自动断电并且指示灯提示.技术参数:1 、格金干馏炉: 四孔状箱式电阻炉,恒温区不小于200mm,程序自动控温,温度波动小2 、干馏  温度: 300-600℃  最高温度:800℃3 、干  馏  管: 石英耐热玻璃制4 、锥  形  瓶: 容量为250mL ,与水分测定管配套,带磨口5 、水分测定管: O-10mL ,分度值0.05mL ,磨口6 、冷  凝  器: 直管式,磨口,冷凝部分的长度不小于300mm7 、推      杆: 金属制
上海密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气化水煤浆提浓及低变质煤制备高浓度水煤浆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05 年开始就对我国低变质煤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气化水煤浆提浓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经企业的初步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粒度优化级配工艺装置已成功实施。并将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电气化铁路混合供电系统
一种电气化铁路混合供电系统,其组成是:牵引变电所的55kV牵引变压器(SS)次边的一输出端(Q1)与铁道牵引网的接触线(T)相连,另一输出端(Q2)与铁道牵引网的负馈线(F)相连;在距离牵引变电所(SS)0-10km设置有首端自耦变压器(AT0)和自耦变压器(AT);该系统使牵引网的供电能力与其实际供电需求量相匹配,从而既延长供电臂距离,减少电分相数量,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更有效地使用供电设备;同时,也减少整个系统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7-04
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
一种电气化铁道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其牵引变电所的牵引变压器(SS1)为三相-两相变压器,牵引变压器(SS1)的原边三相(A、B、C)与公用电网相连,次边的α输出相和β输出相之间依次连接有降压变压器(G)、单相变流器—(M1)、直流电容(C)、单相变流器二(M2);α相为机车(L)供电,其输出电压为27.5kV;β相的输出电压为600~2000V。该系统能实现铁路牵引变电所的两臂同相供电而无需分相,减少了过分相环节,有利于铁路的高速、平稳、安全运行;且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实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7-05
生物质大规模气化生产高品质富氢燃气技术
针对性地解决了生物质气化转化效率低、焦油、粉尘污染等问题。开发了较空气气化、氧气气化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的生物质氧气—水蒸气联合气化装置及工艺, 大幅促进了氢气、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整个系统实现了高品质富氢燃气大规模生产、余热利用、基于焦油完全转化利用的污染物零排放。特点优势:燃气热值与城市煤气基本相当。焦油完全转化为可燃气体利用,零排放。生物质处理能力可放大至几百至上万吨日处理量。
扬州大学 2021-04-14
液化天然气空温式气化器增效消雾系统
本成果的思路方案:合理耦合太阳能热泵、液化天然气预热设备和空温式气化器,改变气化所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创造稳定适宜的液化天然气气化微环境;并利用强制通风和合理的气流组织,提升空温式气化器空气侧的传热传质系数。从本质出发,解决传统空温式气化器堆霜结冰和成雾的问题。 解决问题: 空温式气化器是气化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气化设备,利用空气能,节能环保,但是,液化天然气(-161℃)的低温特性造成空温式气化器外表面堆霜结冰严重,导致气化器气化性能严重恶化,需要额外配置备用空温式气化器定期切换及辅助水浴式气化器进一步升温。同时,空温式气化器周围易形成雾区,影响气化区的操作安全。本成果可有效缓解空温式气化器堆霜结冰现象,并消除雾区。 创新点: 1、节能有效地营造不易结霜和成雾的气化微环境; 2、利用太阳能热泵和风机,使空温式气化器增效; 3、合理灵活控制,与传统空温式气化相比,减少占地面积,降低气化成本。 领先性: 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技术及报导,处于领先地位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7
循环流化床气化联合吸附强化水汽变换制氢
围绕是否能从源头创新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不同原料、不同规 模劣质粉煤气化制氢,使之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加清洁已是国内外能源领域 面临的主要问题。粉煤、生物质气化制氢流程包括:原料气化、脱硫、CO 水汽 变换、变压吸附及余热回收等,由于流化床气化燃料适应性广,能实现炉内高效 脱硫,也尤其适合不同颗粒气化处理,国际温克勒炉和恩德炉是大量使用的流化 床气化技术,国内在流化床气化方面也有较好的探索和应用,但总体上,流化床 气化由于炉内停留时间较短,排渣和飞灰碳含量较高,不同形式的颗粒或聚团流 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主要是使用过渡金属氧化物 LiCoO2 作正极和石墨基碳材料做负极。现在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近年来人们对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新型材料倾注了更多的研发热情。目前广泛认为比较有前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 LiCo1/3Ni1/3Mn1/3O2、锰系层状固溶体 xLi2MnO3·(1-x)LiMO2(M=Mn, Ni, Co 及其混合物)以及LiFePO4和 Li3V2(PO4)3等。本课题组多年来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 研究和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获得授权中国专利 3 项。 该方法工艺简单,原材料价格低廉、易得,生产成本低,复合材料特有的核壳结构抑制了活性物质的流失并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显著改善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南开大学 2021-02-01
动力电池热物性参数测量
电动汽车采用动力电池包提供能源,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动力电池的热管理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率以及极端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在进行动力电池热管理计算时需要知道电池热物性参数,包括比热,轴向、径向及周向的导热系数。目前全球尚无成熟的高精度各向异性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和设备。开发出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和仪器对于动力电池热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厦门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295 2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