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动汽车整车运行参数车载记录装置
该装置实现对电动汽车主要运行参数、质量状态参数的实时采集、显示和记录,数据记录的压缩算法、数据的转储;地面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实现对记录数据的可视化数字及图形化显示、统计分析、汇总报表、存档打印等,以形成对电动汽车试验检测和产品认证的能力。 装置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1、电能采集模块,包括动力电池的充放电、辅助电池的充放电;2、车辆采集模块,包括车辆运行速度、行驶距离,空调、刹车、车辆启动次数;3、电机采集模块,包括电机转速、电流及电压;4、电池状态采集模块,包括40只电池各自的电压、温度及传感器状态;5、车载记录主机模块,实现和以上各智能采集模块基于总线网络的通讯、显示、记录和转储;6、地面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技术特点: (1)适合电动汽车各种参数获取的智能采集模块; (2)基于总线网络的系统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的扩展; (3)大量实时参数及统计数据记录的压缩算法; (4)车载及地面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技术指标: 研究开发可对电动汽车的主要运行状态及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处理以及数据可视化及图形化显示、统计分析、汇总报表、存档、打印等软硬件系统,以形成对电动汽车主要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对其产品进行检测、试验和认证的能力。可靠性、技术水平及性能指标达到美国EVI电动汽车车载设备试验检测的能力。 应用范围: 电动汽车及各种大型设备监测装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包括绝缘壳体(1)、位于壳体内层的绝缘介质(2)、装置 整体外接电源(3)和设置于绝缘壳体(1)中部的等离子体反应区(9),所述的绝缘壳体(1)为柱状 空心腔体,腔体内依次包括尾气进入区(6)、静电吸附区(7)、1 号缓冲区(8)、等离子体反应区(9)、 2 号缓冲区(11)和尾气排放区(12),所述的等离子体反应区(9)包括两个串联的等离子反应器,所 述等离子反应器包括空心管状电介质放电管(19)和缠绕在放电管(19)外侧的螺旋电极。本实用新型 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汽车尾气净化率高,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武汉大学 2021-04-13
微能量源能量收集系统超低功耗片上温度传感
一、项目简介可针对不同环境,完成震动能、压电能、摩擦电能、光电能、热能、化学能、风能、电磁能、射频信号能等能量的收集、存储,并根据需要为片上或片外低功耗传感器提供稳定且低噪的输出能量供给。此外,针对不同的传感器结构和类型进一步提供丰富的接口电路,用来读取传感器所产生的感应信号。配合低功耗收发机模块,可实现完整的无线传感节点功能。二、特点12345678.电源管理部分静态电流可低至 65nA;.整个 ASIC 功耗(包含温度传感)不足 1µW;.具有最大功率点追踪;.匹配最小 16kΩ的厘米级以下压电片.具有能量收集、存储和调整输出功能;.提供超低噪声电源供给(10nA-100µA)片上/片外传感器;.存储的能量支持 ZigBee、Bluetooth 等低功耗协议间歇数据传输;.构建平均功耗小于 5µW 的无线传感节点。三、市场情况本项目能以超低功耗实现完整无线传感节点,在 IoT、环境监测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四、技术成熟度此技术成熟,即将获得专利授权,寻求与企业合作。-- 28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五、合作方式联合研发 技术入股 □转让授权(许可) 面议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微能量源能量收集系统及超低功耗片温度传感
一、项目简介可针对不同环境,完成震动能、压电能、摩擦电能、光电能、热能、化学能、风能、电磁能、射频信号能等能量的收集、存储,并根据需要为片上或片外低功耗传感器提供稳定且低噪的输出能量供给。此外,针对不同的传感器结构和类型进一步提供丰富的接口电路,用来读取传感器所产生的感应信号。配合低功耗收发机模块,可实现完整的无线传感节点功能。二、特点12345678.电源管理部分静态电流可低至 65nA;.整个 ASIC 功耗(包含温度传感)不足 1µW;.具有最大功率点追踪;.匹配最小 16kΩ的厘米级以下压电片.具有能量收集、存储和调整输出功能;.提供超低噪声电源供给(10nA-100µA)片上/片外传感器;.存储的能量支持 ZigBee、Bluetooth 等低功耗协议间歇数据传输;.构建平均功耗小于 5µW 的无线传感节点。三、市场情况本项目能以超低功耗实现完整无线传感节点,在 IoT、环境监测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四、技术成熟度此技术成熟,即将获得专利授权,寻求与企业合作。-- 28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五、合作方式联合研发 技术入股 □转让授权(许可) 面议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解决了现行冲击磨损研究方法的不足的问题。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阻尼冲头,一端与所述阻尼冲头连接的拉杆,位于所述拉杆另一端且在所述拉杆作用下的可作直线运动的能量块,设置在所述能量块一侧的磁栅尺,与所述磁栅尺配合使用的磁栅尺读数头,与所述能量块连接的块夹具,以及位于所述能量块尾端方向且其上固定有管夹具的试样装夹底板。本发明采用控制速度来控制能量块能量的设计,实现了从能量角度来研究微幅冲击磨损,有效地克服了现有通过力的角度来研究微幅冲击磨损的缺陷。市场前景分析:摩擦技术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辐射状配电网节能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状配电网节能量预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辐射状配电网各支路分别对应的支路参数,对分层的所述辐射状配电网采取节能措施后的电能损耗量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的电能损耗量;基于所述辐射状配电网采取节能措施前的电能损耗量和所述预测的电能损耗量,预测所述辐射状配电网采取节能措施后的节能量。本发明在采取节能措施之前,可以根据预测的节能量对各种节能方案进行对比,选择节能效果更好的节能方案。此外,本发明考虑了整个辐射状配电网采取节能措施后的电能损耗量,而非采取节能措施的部分支路的电能损耗量,计算的节能量更准确。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电磁能量导出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破裂电磁能量导出的破裂 缓解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利用一组与等离子体耦合的能量转移线圈在 破裂瞬间耦合等离子体部分电磁能量,并导出真空室由能量吸收部件 吸收,可以减小破裂瞬间耗散在真空室内部能量的总和,缓解破裂瞬 间等离子体巨大能量耗散在真空室内部造成的危害。现有的大量气体注入(Massive-Gas-Injection,MGI)等破裂缓解方法,不能减小破裂过程 耗散在真空室内部能量的总和,该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可以 与现有的 MGI 等方法协同工作,共同缓解破裂等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解决了现行冲击磨损研究方法的不足的问题。基于控制冲击能量的微幅冲击磨损试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受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阻尼冲头,一端与所述阻尼冲头连接的拉杆,位于所述拉杆另一端且在所述拉杆作用下的可作直线运动的能量块,设置在所述能量块一侧的磁栅尺,与所述磁栅尺配合使用的磁栅尺读数头,与所述能量块连接的块夹具,以及位于所述能量块尾端方向且其上固定有管夹具的试样装夹底板。本发明采用控制速度来控制能量块能量的设计,实现了从能量角度来研究微幅冲击磨损,有效地克服了现有通过力的角度来研究微幅冲击磨损的缺陷。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9
卫星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在结构构成极为精密复杂的卫星内部,微振动无法避免、十分难控,载荷几乎不可能时刻保持稳定,在几百甚至几千公里的太空中,卫星载荷一次微小的振动,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载荷控制精度指标一直难以实现数量级提升。 团队采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发了基于同轴结构耦合结构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以实现卫星与载荷的物理接触彻底隔绝。该系统由发射调节器、发射耦合器、接收调节器以及接收耦合器组成。为了将技术应用于卫星以提升载荷精度,团队解决了动态场景下无线传能、失谐电路的补偿匹配以及大功率电能传输等关键技术难题。 该卫星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被上海卫星工程(航天 509 所)研究所采用,团队按照航天规范,联合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航天 811 所),在已有的原理样机的基础上,研制出航天正样产品,并于 2020 年 10 月完成正样产品的交付验收,在 2021 年某月装备在高分辨试验卫星发射上天。据了解,该卫星是首颗搭载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试验卫星,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2-02
低频能量采集器
针对传统能量采集器难以采集环境中大量存在的低频振动能量的特点,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旋转式的电磁能量采集器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能量采集器的能量转换效率,并将可采集的振动频率突破性地降低到1Hz以下。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337 3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