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制备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神经磁刺激增强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制备用于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神经磁刺激增强剂中的应用。一种基于磁性纳米材料和外磁场作用,可实现脑深部神经磁刺激的方法和系统构造。本发明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良好相容性和磁场响应特性,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递送到特定脑区,在一个特定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性纳米颗粒放大磁场效应,刺激周围的神经细胞,实现神经环路的活化,达到治疗一些神经性疾病的目的。
东南大学 2021-04-11
漆树酸作为棘球蚴甘油醛三磷酸脱氢酶的抑制剂和作为 治疗包虫病药物的应用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或宿主动物而引起的严重寄生虫疾病。而我国是同时有囊型和泡状两种类型的包虫病高发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包虫病药物是阿苯达唑,但是该药的肠道吸收率很差,而且其一般只能抑制寄生虫生长而不能彻底有效杀灭寄生虫,导致患者必须长期大量服用该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发现该药可引起多系统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或开发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包虫病治疗新药物具有重大的意义。 棘球绦虫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通过糖酵解过程。而甘油醛 3-
兰州大学 2021-04-14
材料学院生物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在Matter发表中药材料学策略治疗H1N1~MRSA混合感染肺炎成果
临床上,由于病原体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病毒-细菌混合肺炎会导致非常高的死亡率,对全世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流行期间,几乎所有严重的COVID-19患者都因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疗,许多患者死于细菌继发感染而非病毒本身,包括多重耐药细菌感染。
天津大学 2021-09-23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超课题组开发新型卡介苗用于膀胱癌免疫治疗
通过在BCG表面表达FimH蛋白,赋予了BCG靶向肿瘤细胞糖基化的能力,达到了增强BCG对膀胱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黏附和增强免疫反应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在膀胱癌原位模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为临床BCG菌株的减毒增效提供了新的策略,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南京大学 2022-06-14
进展 | 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首个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实现首批商业放行
近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团队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合作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
清华大学 2022-07-12
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CL18及其受体PITPNM3治疗性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的转化应用研究
课题组既往的研究以及本课题前期的实验结果提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大量分泌CC L 1 8,并鉴定了P ITPNM3是CCL18的功能性受体,其与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因此,CCL18及其受体P ITPNM3是导致乳腺癌转移的关键基因,也是进一步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的关键靶点。研发能够靶向CCL18及其受体 PITPNM3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对于将来研发乳腺癌治疗的前体药物,改善乳腺癌的转归有重大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1
红芪乙醇提取物在制备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药物和保健 品中的应用及其中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红芪(Radix Hedysari)也称为 ―独根‖ ,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红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皂苷、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肝纤维化为一病理组织学概念,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是由于多种损肝因素引起肝脏星状细胞 (HSC)的激活,细胞外基质(ECM)过多生长而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1(TGF
兰州大学 2021-04-14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坚主任医师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可视化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不会增加患者并发症。该方法不仅能在手术过程中辅助医生实时精准定位肿瘤边界,从而指导切缘;还能发现常规方法无法识别的额外微小病灶,从而提升病灶检出数。
中山大学 2022-05-30
一个新的上皮性肿瘤干细胞特异表达的唾液酸化IgG作为上皮性肿瘤细胞共有靶点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逐渐由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破坏性治疗转向微创介入及无创性免疫治疗时代。肿瘤免疫治疗的模式旨在不伤害正常组织细胞,对肿瘤细胞实现精准杀伤,其中包括利用治疗性抗体及免疫细胞(如CART及TCRT细胞)靶向肿瘤特异性抗原,实现特异性杀伤,即过继免疫疗法;以及利用肿瘤疫苗激活体内免疫细胞的杀伤效应或阻断肿瘤患者免疫细胞上特有的免疫抑制信号转导(如PD-1/PD-L1),以解除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免疫无能状态,即主动免疫疗法。可见无论是过继免疫还是主动免疫治疗都严格依赖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分子及特异性免疫调控分子。然而,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乏新的肿瘤靶点及免疫调控分子。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邱晓彦课题组,从30年前的偶然发现开始,追踪至今,已经证明原本作为重要免疫分子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大量表达,促进肿瘤的发生及转移。近期的研究发现上皮谱系来源的肿瘤(90%肿瘤属于上皮性肿瘤)普遍表达一种异常唾液酸化IgG, 其唾液酸修饰发生在IgG Fab上一个新的N-糖基化位点, 而在正常组织细胞及B细胞来源的IgG很少或没有这种修饰。重要的是,异常唾液酸化IgG主要表达在上皮来源的肿瘤干/祖细胞上,其表达水平直接涉及肿瘤发生、转移、肿瘤的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用特异性识别该唾液酸相关表位的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包括PDX模型)。提示异常唾液酸化IgG是上皮性肿瘤细胞潜在的共同靶点,尤其是其高表达在肿瘤干/祖细胞上,可能是更理想的肿瘤治疗靶点。目前,该靶点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201510776518.9),国际专利正在审批中。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寇晓星研究员团队在凋亡囊泡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取得新进展
凋亡囊泡可以维持体内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及骨组织稳态;并首次以骨质疏松为例提出干细胞来源凋亡囊泡作为新的生物治疗手段用于治疗疾病。
中山大学 2022-05-3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