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深度脱除燃煤烟气硫氧化物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深度脱除燃煤烟气硫氧化物的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湿法单塔高效脱硫系统、吸收剂喷射系统和湿式静电烟气净化系统,所述湿法单塔高效脱硫系统与吸收剂喷射系统相连通,吸收剂喷射系统与湿式静电烟气净化系统相连通,湿式静电烟气净化系统与烟囱相连通。本发明可以实现燃煤烟气中SOx的综合净化,实现SOx超低排放,达到燃气标准并可进一步实现SO2和SO3的深度净化,实现SOx排放浓度低于20mg/Nm3。
浙江大学 2021-04-11
燃煤机组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优化控制系统
成果介绍燃煤机组普遍存在过热和再热汽温波动大等问题,特别是超(超)临界机组,由于锅炉煤水比在变负荷动态过程中普遍失调,导致过热和再热汽温的波动达(20-30)℃,运行人员只能降低汽温定值运行。另外,在实际运行中,再热烟气挡板往往无法投入自动,只能采用喷水调节再热汽温,喷水量往往有20t/h以上,影响煤耗1g/kwh左右。 本项成果首先采用基于仿人智能控制技术的锅炉煤水比控制策略,确保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的煤水比始终配合,有效抑制过热汽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预测控制、内模控制、状态变量及相位补偿等先进控制技术,提出了完整的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策略。成果应用后,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波动均能有效控制在5℃之内,可提高过热和再热汽温定值(5-10)℃,约降低煤耗(0.5-1.0)g/kwh;确保再热烟气挡板投入自动,基本上无需再热喷水,可降低煤耗1.0g/kwh左右。市场前景本项成果已用于200多台燃煤锅炉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中,江苏已有70[[%]]以上的机组采用了此项技术,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东南大学 2021-04-11
燃煤机组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优化控制系统
燃煤机组普遍存在过热和再热汽温波动大等问题,特别是超(超)临界机组,由于锅炉煤水比在变负荷动态过程中普遍失调,导致过热和再热汽温的波动达(20-30)℃,运行人员只能降低汽温定值运行。另外,在实际运行中,再热烟气挡板往往无法投入自动,只能采用喷水调节再热汽温,喷水量往往有20t/h以上,影响煤耗1g/kwh左右。 本项成果首先采用基于仿人智能控制技术的锅炉煤水比控制策略,确保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的煤水比始终配合,有效抑制过热汽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预测控制、内模控制、状态变量及相位补偿等先进控制技术,提出了完整的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策略。成果应用后,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波动均能有效控制在5℃之内,可提高过热和再热汽温定值(5-10)℃,约降低煤耗(0.5-1.0)g/kwh;确保再热烟气挡板投入自动,基本上无需再热喷水,可降低煤耗1.0g/kwh左右。本项成果已用于200多台燃煤锅炉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中,江苏已有70%以上的机组采用了此项技术,得到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燃煤烟气三氧化硫脱除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煤烟气三氧化硫脱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料仓、螺杆式给料机、空气分级磨、细料仓、失重式给料机,失重式给料机下部与主管道连接;送风机的空气经空气干燥机干燥后送入主管道,采用气力输送来自失重式给料机的碱性吸收剂;主管道终端与分离器连接;分离器将主管道均匀分为多个支路,每一支路连接一支喷枪;喷枪均匀布置在烟道截面上,并在喷枪的下游烟道安装静态混合器,保证喷枪喷射的碱性吸收剂与烟气均匀混合。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的烟气条件及烟道位置,选择不同种类的碱性吸收剂,通过喷枪向烟道中喷射碱性吸收剂吸收烟气中的SO3,减少SO3对电厂运行的危害,实现SO3的超低排放。
浙江大学 2021-04-13
燃煤机组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优化控制系统
东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生物质快速热解与燃煤锅炉耦合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快速热解与燃煤锅炉耦合系统,其包 括生物质快速热解设备、生物油重整分离设备、原油精炼设备和燃煤 锅炉设备,生物质快速热解设备用于将生物质进行快速热解以产生液 态生物油以及少量不凝结气体产物和固体含碳灰渣;液态生物油重整 分离设备用于将液态生物油进行化学物理分离得到液态生物原油和固 体生物炭;原油精炼设备用于将液态生物原油进行精炼以制取化工原 料或高热值能源产品;燃煤锅炉设备用于实现固体含碳灰渣、不凝结 气体产物和固体生物炭的能源化利用。本发明将生物质高效制取生物 油与燃煤锅炉有机耦合,实现高低能量的互补利用,实现了生物质资 源和能源的梯级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低粗糙度低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低粗糙度低 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该薄膜为三层复合结构,最底层为透 明聚合物薄膜,中间层为金属纳米线构成的导电网络,最顶层为均匀 覆盖在所述透明聚合物薄膜与导电网络上的透明导电层,该柔性透明 导电复合薄膜的平均粗糙度小于 20 纳米,方阻低于 30 欧姆/平方米, 可见光范围内保持高于 80%的透光率,该透明导电薄膜能够承受曲率 半径 2 毫米的弯折。本发明还公开了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低孔低渗岩心含油率 12MHz核磁岩心分析仪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简介:  12MHz核磁岩心分析仪,主要用于常规与非常规岩心的孔渗饱测试,可用于低孔低渗岩样测试评价。  MicroMR12产品身躯小巧,结构紧凑,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台式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可满足石油勘探领域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可动流体饱和度、束缚流体饱和度等相关分析测试,测量结果客观真实、精准度高、重复性好,仪器性能稳定,性价比高。技术指标:1、磁体类型:永磁体;2、磁场强度:0.28±0.05T,仪器主频率:12MHz;3、探头线圈直径:25.4mm;应用解决方案:1) 常规岩心孔隙结构及流体饱和度;2) 非常规岩心(致密岩心,泥岩,页岩)孔隙结构及流体饱和度;3) 中大尺寸岩样含油含水分布、油水含量测试;应用案例一:玻璃珠孔隙模型测试(不同饱和度下T2弛豫图谱分析)应用案例二:核磁共振T2图谱与岩样孔喉分布注:仪器外观如有变动,以最新款为准。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无机壳电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结构,其包括:冷却板,所述冷却 板包括内壁设有向内凸起的齿部以及连接所述齿部的冷却介质流道, 所述齿部内设有挡板,从而形成齿部流道并与连接齿部的冷却介质流道连通,使得冷却介质可沿所述流道在冷却板中流动,实现对定子的 冷却;散热齿,其包括散热齿根部和散热齿齿部,用于将所述电机绕 组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板,并通过所述冷却介质传递出去,实现对 所述电机的定子和绕组的冷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述的冷却 结构的分数槽集中绕组无机壳永磁电机。本发明的冷却结构不仅可以 对电机定子齿和绕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发电企业燃料调运优化管理系统
随着发电公司及各火电厂对安全生产、高效管理、经济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了解并及时处理的燃料调运信息急剧增加,对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使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发电燃料调运优化管理,是发电企业提高效益的必经之路。 发电企业燃料调运应以公司发电设备的运行、检修、备用状态为依据,以确保安全生产为前提,按照“成本最优,供应有序”的原则,实现燃料月度需求计划的科学编制和审批工作,及时掌握燃料的供、耗、存、卸、运输等动态情况。 本系统构建面向发电(集团)公司的燃料调运优化平台,将最新市场交易信息、供应商货源信息、燃料需求计划、燃料调运进程、资源跟踪预警、评价考核、气象动态以及电厂需求紧密连接起来,科学、准确 、经济、高效地管理燃料调运的各个环节,将燃料公司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发电公司统一采购的管理优势和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优势,全面提升燃料管理水平。 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实现了火电厂燃料市场交易信息、供应商信息、物流信息、GIS信息、GPS信息、气象台风信息、燃料信息的自动采集。建立了燃料调运信息的协调机制,保障了各级调运过程信息的协同化工作和高效化管理。通过燃料调运优化,可以使电厂节约燃料成本3—10%,经济效益可观。 建设条件:发电公司投入系统建设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即可,其中硬件环境约40万元,系统软件约50万元;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约100~500万元,根据功能需求及分期建设情况而定。 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包括市场信息、供应商管理、调运优化管理、调运过程跟踪、统计评价、短信管理、工作管理、系统管理、手机应用模块等应用模块,以及内网接口模块和外网接口模块等。系统可以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根据需要分期建设。 发电企业燃料调运优化管理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帮助发电企业实现燃料调运过程优化及其各环节的科学控制,促进发电公司燃料采购的科学调运和经济调运水平迈上新台阶,适用于发电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二级单位、火电厂等。截至2013年末,全国发电装机总量达12.47亿千瓦,其中火电8.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69%。目前发电企业的燃料调运优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102 1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